雖然不明白為什麽長官會和海軍做這種“生意”,但站在池田的角度,他巴不得火炮越多越好。他很快下令停止了炮擊,因為前線的炮兵觀測員發來消息,印度部隊正在潰退,本方坦克部隊和步兵已衝上去追擊,再開炮就要擊中自己人了。
就日軍的陸軍戰術而言,一直非常呆板——大炮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然後是兩翼突破、迂回中路,反反覆複就這麽幾下。但就是這種一戰步兵戰術的套路,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正規戰中打來打去鮮有敵手。即便後來裝備了坦克,在使用過程中也是支援步兵的套路,無非是讓衝鋒的士兵有點依仗而已。
鈴木宗作滿意地點點頭,一邊交代池田把這批長腳湯姆送上船,一邊又轉去另外一個重炮兵大隊觀察法國施耐德火炮使用情況,施耐德出品的75小姐一直都很出名,日軍上下對其性能也非常熟悉,雖然在歐洲戰場75小姐已完全過時了,但鈴木宗作認為用在印度會非常合適,因此很是裝備了一批。
實際上德軍也知道法國炮好用,除利用繳獲的法國火炮之外,在法德逐步和解過程中,由於質量、炮彈供應都有保障,軍備部就願意像向法國下大筆的火炮訂單,特別是施耐德的M1932型155mm加榴炮、M1927/28型榴彈炮,雖然是戰前研製的,但其實性能比德軍自用的克虜伯和萊茵金屬等出廠的150mm口徑火炮性能略微還好一點——同樣的射程,法國炮是最輕的;同樣的威力和重量,法國炮是射程最遠的。而且比較起來,法國貨也不貴。有這批火炮打底子,軍備部就能讓德國國內的兵工廠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生產坦克炮。
不過這些中口徑火炮德軍沒舍得給日軍,鈴木宗作要去觀察的是施耐德M1927型85mm野炮,這種老爺炮的口徑和威力在歐洲完全是不用的(基本都用105mm榴彈炮或者120mm迫擊炮取代),正好將全部庫存都出清給日軍,而後者如獲至寶,對於這種重量不過1.8噸,最大射程過1.5萬米的神器表示非常仰慕。
現在印度軍的火力配備已成了萬國牌,英系、法系、蘇系、美系、德系、意大利系的各類軍火都可以找得著,鈴木宗作是樂呵呵地來者不拒,有什麽用什麽,至於補給這種事情,他壓根就沒擔心過——錫蘭島上多的是庫存。以前陸軍都還在用畜力車運輸彈藥和補給,只有特別重要的才輪得到卡車,現在倉庫裡萬國牌卡車的數量比合格駕駛員還多,更不要說還要分一批駕駛員去開裝甲車和坦克,完全是“入不敷出”,整個場面不亞於一個苦哈哈一下子突然收獲了100注雙色球,整個人都在為幸福的日子而激動地發暈。
聽到步兵報告日軍出動瑪蒂爾達坦克的消息,孟菲斯準將感覺事情有些棘手,作為裝甲部隊指揮官,他清楚地知道瑪蒂爾達有多難纏,這些坦克毫無疑問來自歐洲或北非戰場上的繳獲,看來德國人扶持日軍是花了大價錢的,但既然剛剛已開口和吉法德中將領了去截擊的任務,同時還要盡可能掩護步兵撤退,他不得不硬著頭皮出動。
果然,聽說日軍是駕駛瑪蒂爾達坦克攻破防線的消息後,整個第6坦克旅上下就炸窩了——被德國人打上門來叫技不如人,被日軍而且還是裝備英國坦克的日軍打上門來,那簡直就是羞辱了,眾人憋足了勁要教訓對手一頓。而且他們對瑪蒂爾達的認識很深刻,雖然裝甲夠厚,用於掩護步兵作戰是一把好手,但打起坦克戰就不夠看了,謝爾曼坦克可以輕松地繞到敵軍側面將其擊破。
戰車隆隆開動,英國坦克旅以瓦倫丁坦克為箭頭,左右兩翼是更加機動靈活的謝爾曼坦克,氣勢洶洶地朝日軍撲去。孟席斯給部隊下達的策略是用瓦倫丁坦克在遠處吸引瑪蒂爾達們的注意力,利用敵軍移動速度緩慢的特點,由謝爾曼進行繞圈射擊。
雙方很快就遭遇到了一起,但英軍官兵驚訝地發現,情報並不準確,日軍用的是另一種新坦克,絕非瑪蒂爾達,這種坦克看上去很靈活,防禦能力似乎也不差,在800碼左右距離上,謝爾曼的火炮居然奈何不了對方什麽。
“哐當!”
“哐當!”
雙方開始對射起來,在敵軍靈活機動的炮火面前,謝爾曼們若無其事,但旁邊的瓦倫丁卻遭殃了,他們要面對的這家夥太過於靈活,而且正面跳彈非常厲害,2磅炮的炮彈打上去總是被彈開。
“這到底是什麽?”所有人都狐疑起來:這顯然不是英國坦克,更不是德國坦克,無論3號、4號,他們都是認識的。
對面日軍卻顯得興奮異常, 這支部隊就是上午第二批登陸的戰車大隊,當他們費勁力氣登上灘頭時,上面的英軍早就被德軍掃得乾乾淨淨,他們費了極大的力氣才終於衝到這裡,一路過來居然沒撈到什麽仗打。
看到有英軍坦克衝過來,大隊長武田攻興奮地直叫起來,立即指揮部隊迎戰,他們雖然數量較少,但因為已在外面漂泊了半天,實在是撈不到仗打,現在不顧一切,勇猛地撲了過來。
英軍坦克兵確實沒看錯,這些不是瑪蒂爾達,而是德軍甩賣給日軍的物資——T-34/76坦克。論繞圈水平,在20多噸這個級別中,別說瓦倫丁和瑪蒂爾達不是對手,就是謝爾曼也甘拜下風。更何況,T-34裝備的76.2mm坦克炮質量不算差,是可以和謝爾曼形成互相摧毀的。
雙方的裝甲力量迅速撞擊在了一起,英軍坦克數量略多,但瓦倫丁打裝甲戰完全是累贅;日軍坦克性能雖然稍強一些,但T-34沒有電台的情況製約了他們的作戰能力,大規模的裝甲戰很快變成三三兩兩的小集群對挑。
打著打著,日軍頹勢便開始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