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結論大家首先是一致讚同的:如果南裡奧格蘭德州真只有這點兵力,要拿下易如反掌,甚至根本不用隆美爾出場,隨便一個師長就擺平了。關鍵問題是如何頂住巴西軍和美軍隨後到來的反撲,因為限於運輸力量,第一波進攻只能上1個師又1個旅,哪怕加上已在阿根廷的陸戰旅,也就是1個師又2個旅,不算美軍在本土和中美洲的力量,美軍光在巴西就有3個師,再加巴西還有20多萬軍隊,力量對比依然比較懸殊。如阿根廷和烏拉圭不直接投入作戰,即便他們傾向於德軍並提供部分後勤保障,第一批部隊壓力依然會很大。
但隆美爾仔細看過地圖後卻認為這仗有的打,那地方地形太好了,西面北面都是高原丘陵地帶,可通行步兵,但機械化部隊要行動很麻煩,東面是大海,只有南面與烏拉圭接壤的才是一片平原。換而言之,英美要想依靠兵力優勢推過來,要麽從海上強攻,要麽只能借道烏拉圭——那等於在逼烏拉圭和阿根廷人站在德國一邊,要麽只能動用山地步兵。該州南部又是平原,上山地步兵等於給德軍裝甲師送菜,別說1-2個,就是5-6個山地師也能被裝甲師掃平。
而且隆美爾認為在當地作戰還有主場優勢——60%的德裔或意大利裔人口自帶主場光環,在當地國社勢力協助下,他認為出2-3千成年男子不成問題,稍微組織並發點武器訓練後就是很好的後備隊與後勤隊,最不濟也能保證不會出現煩人的治安戰。
他甚至主動請纓:“元首,如果您給我1個裝甲師又1個陸戰旅,我可以向您保證,即便敵人將巴西全部兵力壓過來(6萬美軍20萬巴西軍),我也將堅持到第二批支援部隊到來!”
霍夫曼笑笑:“埃爾溫,你沒懂我的意思。巴西的仗有人打,我只需要您露下臉,借重您的名頭;冰島的仗依然需要您去打,不過暫時先掛別人的名字。”
“這……”隆美爾被弄糊塗了,元首此舉是何意?隨意掛名對視榮譽為生命的德人來說簡直有點難以忍受。
“你是帝國最優秀的兩棲登陸戰指揮官,敵人也深知這一點。”霍夫曼提點道,“還記得不記得我那次讓你接待一個美國人?”
“約瑟夫-肯尼迪?”隆美爾脫口而出,隨即自己也想通後笑了起來,“元首,我懂了,懂了。”
在場眾人都知道讓美國特使參觀海豹集團軍訓練的事,當初凱特爾、約德爾等還私下埋怨元首不該把消息放出去,現在看來真不失為一步好棋——元首將虛虛實實的招數都玩出花來了。
“這次你要辛苦些:先隨部隊去巴西登陸,與當地德意志領袖見個面,鼓舞下士氣,聲援巴西的德意志人;再去阿根廷、烏拉圭拜會兩國領導,露個面、見下報,團結一下盟友,然後用最快速度搭乘海軍軍艦回來。”
“明白了!樂意為您效勞。”
“諸位,現在你們認為抽調1個裝甲師又1個旅去巴西的行動方案能付諸實施麽?”霍夫曼笑笑,“現在敵人在南大西洋只有1艘航母,讓遊擊艦隊掩護船隊去巴西登陸並順便接應克蘭克將軍及其船隊回國,你們還認為有困難麽?”
鄧尼茨盤算了一下,從兵力上說基本不存在問題:運力上,上次紐芬蘭戰役繳獲了100多艘船,這次讓克蘭克帶去了近40艘,去巴西大不了也是這數目,隨時可抽調;兵力上,海軍方面遊擊艦隊擁有讓-巴爾號、國王號兩艘航空母艦,還有黎塞留號、沙恩霍斯特號兩艘戰列艦伴行,
實力同樣不弱。更何況這次為執行冰島登陸戰,海軍還動用了4艘萊茵級護航航母,對付只有1艘航母,1艘戰列艦的美國南大西洋分艦隊綽綽有余——誰都不知道斯普魯恩斯的艦隊馬上要啟程去印度。萊茵級是霍夫曼根據美國護航航母使用經驗與軸心控制海域不斷提高的需求而授意研製的,主要艦體與意志輪一致,但動力不是意志輪所用的9500匹馬力柴油機,而是換成將近14萬匹馬力的蒸汽輪機,最大航速可達21節,飛行甲板長度142米,可起降各類艦載戰鬥機和輕載攻擊機(不超過250公斤炸彈)。如果搭載bf-219c與he-218的組合,則整體載機量為32架常用4架備用,如搭載do-412與ju-198的組合,則載機量為30架常用4架備用(均為折疊翼),18節經濟航速時最大航程9400海裡,滿載排水量12萬余噸。
該艦總體戰鬥力強於美國博格級,與卡薩布蘭卡級各有千秋——萊茵級成本高(意志輪本身就比勝利輪成本高)、速度快、載機更多、防禦力略強,飛行甲板的長、寬均超過對標者;卡薩布蘭卡級續航遠、成本低、載機量略少(28架)。
不過,如果比較建造速度(卡薩布蘭卡級平均15周完工一艘),萊茵級建造速度就慢得多,利用基礎艦體改造需要6個月,直接從頭開工大約需220天。德軍到1943年9月才建成第一艘,當年年末總共才完工4艘,不過施佩爾承諾的每年12艘目標還是基本順利推進(美國卡薩布蘭卡級要求一年完工40艘,實際有望完成50余艘)。
二流歐洲海上國家(指西、葡、希臘、比利時)等都先通過建造萊茵級積累經驗然後學習建造軸心級,至於意大利、法國、荷蘭三國,現在已直接開始建設軸心級了。
陸軍兵力當然也是現成的,經專業兩棲登陸作戰訓練的海豹集團軍兵力就囤積在意大利港口準備上船,現在下命令,十分鍾後就可以開始登船。
眾人議論來議論去,發現攻略巴西雖沒什麽明確、完整的計劃,但也不存在不可預見的重大風險。凱特爾現在轉變立場,出來讚同霍夫曼的主張:“元首考慮極是,戰況瞬息萬變,機會有了就要立即抓住,豈能拘泥於沒有完整計劃而浪費時間?海上航行又不是沒時間擬定更細致的方案,再說我相信如果隆美爾元帥親自出馬,必定馬到成功!”
其他人也確實挑不出什麽意見來,最後都一一表示了讚同。隆美爾點了飛行堡壘裝甲師和海軍錫蘭旅的兵,準備帶他們前去執行攻略巴西的任務,空軍總參謀長耶順內克大將承諾會抽調一個聯隊配合執行任務。4點鍾時作戰命令準時下達,陸軍開始登船——為了保密,他們只知道要去打登陸戰,具體哪裡卻不知情,估計想破天都不會有人猜到是去路途遙遠巴西。
霍夫曼笑眯眯總結道:“其實一看美國艦隊現在這位置,我就想起費爾乾納盆地的情形——看似很安全,實際敵人只要一堵口,不費點力氣根本出不來,無非中亞是舍爾納被人堵在裡面,北大西洋是我們堵美國人罷了。再仔細想,這不就是支存在艦隊?這套路我們30年前就玩過了嘛……”
眾皆大笑,認為這比喻太形象了。
散會後,霍夫曼先回總理府處理其他公務,除隆美爾急急忙忙趕去意大利和參謀班子碰頭交代,其他人繼續落實會議安排和作戰計劃——完成登船要好幾天, 還有一點時間擬定個緊急方略,幾個將領交頭接耳地議論:一樁看似不可思議的計劃居然在元首解析下通過了,看來那三本書還得好好再讀一遍,書裡有大道理呢。幾位五六十歲的海軍將領趁元首不在“猖狂”一下,笑得前俯後仰——存在艦隊!這名字聽著就過癮,大英帝國居然也有今天!
雖已確定要展開南美攻略,但為迷惑敵軍,針對英國的空襲自然還要持續,不過節奏就放緩了些。第一次不列顛空戰足足打了半年,這次光第一周的攻擊力度就超過上次三個月,也得給丘胖子喘口氣不是?
從4月11日開始,德軍雖仍保持較高的出動頻率,但相比第一階段的暴風驟雨,節奏明顯放緩,最起碼千機轟炸沒有了,高來高去的噴氣機閃電轟炸也減少了——很多飛機發動機壽命到了需要翻修。
英國人明顯感覺到節奏緩和,也極快地適應了這種節奏,認為德軍空襲雖遠比第一次不列顛之戰時猛烈,但並非不能夠承受。特別是那種威力巨大、攝人心魄的火箭只在第一天露面後來卻一直沒出現,似乎丘吉爾首相說得也很有道理——這種先進武器德國也沒多少,只是用來嚇唬人罷了,堅持下去就有希望。而尼米茨率領艦隊飛速趕到也給內閣吃了一顆定心丸,看來美國人援助我們是真心的,有這個堅強後盾在,大家就心安了不少。
本來鼓噪的民意又開始馴服地安頓下來,軍隊也抓住機會休整並搶修設施——南部的機場、飛機制造公司和防空設施損毀過於嚴重,急需整頓。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幾天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