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更
黎明終於到來了,結束了一夜的戰鬥之後似乎連朝霞都有一股燒焦的硝煙味道,屍體與燃燒著火焰的步戰車,還有白色雪地上一灘已經凝固的暗紅色鮮血,像潑灑的油漆一般到處都是,這一切似乎都在訴說著晚上戰爭的激烈程度。
將那些屍體從廢墟裡拖拽出來,有些已經被火燒的漆黑一片,有些埋在雪堆裡面,臉色是僵硬的青紫,雖然他們身穿克羅地亞士兵迷彩服,但是手中所持的槍械卻是德國的g36,與其他人的akm步槍與眾不同。這不禁讓其他的人展開了聯想,這些士兵到底是什麽人,德國人?
離戰爭結束還有一段時間,但是一切都已經蓋棺定論了。昨天晚上的突襲沒能讓德國人撈到好處,甚至還直接將自己的一部分人折損在了波黑。當然德國政府拒絕承認這些人是德國的士兵,因為這種丟臉的事情他們不可能親口說出來。
不過塞爾維亞方面卻對這一方面大書特書,什麽克羅地亞神秘精銳在波黑折戟,指揮官被當場擊斃。所有行動隊員手持g36之類的雲雲。讓人越看越覺得這支神秘的克羅地亞勁旅其實是德國人的部隊。
結果就變成了這樣的局面,全世界都懷疑德國在波黑進行秘密戰爭,但是德國政府就是一副不承認的姿態。甚至德國總理科爾冠冕堂皇的說道,“德國不會在波黑進行秘密戰爭,因為我們沒有在那片土地上作戰的理由。雖然我們同情克羅地亞人民的遭遇,但是德國是堅持中立秩序的國家,我們為維護維護歐洲的穩定做出了不可多得的貢獻。”
當記者問起為什麽塞爾維亞方面會掌握這麽多關於這些克羅地亞精銳部隊信息的時候,科爾只是回復了一句無可奉告。
一方面德國政府進行緊急公關,銷毀一切不利的證據,在波黑進行秘密戰爭的人被下令三緘其口。而另一方面卻不斷的爆出更多的勁爆新聞。比如已經證實其中犧牲的某一位勁旅士兵實際上是德國公民,有人在戰場上聽到德語,就算德國政府堅決否認,大家都清楚了,哪怕你再怎麽不承認,這些人都是德國人無誤了。你說德國沒有介入波黑?鬼才相信你的說法。
相反蘇聯方面卻做得天衣無縫,在戰爭結束之後所有隊員都換上平民的服裝,乘坐人道主義救援的直升機離開了波黑。
這一次德國被蘇聯坑的夠慘,不但沒有在這場二十四小時戰爭裡贏得勝利,甚至損失比自己想象中的還要慘烈,損失步戰車和士兵,在國際社會上丟盡了臉。只有蘇聯躲在背後不厚道的笑出了聲。
“德國就此隕落了嗎?”英國首相翻開著報紙,一邊自言自語的說道,“連自己被打臉了還要裝作一副我只是暫時性失利的模樣,真是令人諷刺啊。不過更加讓人諷刺的是,英國,德國,法國,美國四個北約國家輪流上陣都沒有在蘇聯面前站到便宜,這是不是更加諷刺的事情?”
首相抬起頭望向國際發展大臣格利寧,對方也只是擺擺手,有些無奈的說道,“紳士與瘋子交手怎麽可能會贏,何況對方還是一個掌握著核武器的大瘋子。”
“這個比喻我很喜歡,但是總不能因為瘋子手中擁有著大殺器我們就一昧的遷就他們,難道不是嗎?瘋子之所以瘋狂不過是有所依仗而已。”首相約翰·梅傑合上報紙,拿起桌邊的咖啡喝了一口,再繼續看報紙。
“波羅的海三國失敗了,土耳其輸了,日本也已經準備跟蘇聯和好。現在還能用來對付的蘇聯的前鋒國家已經寥寥無幾,他們都患上了紅色帝國恐懼症。
這種該死又糟糕的瘟疫。”就連英國前一陣子也因為運河的事件險些與蘇聯引發外交風波。“但是還有一個國家不但仇視蘇聯,而且他也非常適合成為前鋒。”國際大臣格利寧說道,他伸出手緩緩的轉動桌面上擺放的地球儀,最終將手指停留在中歐國家的面前。
“波蘭?”梅林首相微微愣了一下。
“對的,就是波蘭。一個反蘇聯主義者,特別適合挑撥起他來對付來自東歐的勢力,而且他跟蘇聯不是世仇嗎啊?”格利寧注視著波蘭的國土就像醞釀著一個陰謀一樣, “波蘭,波蘭,利用它來對付蘇聯再適合不過了。只需要在國際輿論方面稍稍的挑撥一下,他就能跟蘇聯起衝突和爭執。”
“但是這種事情我們怎麽說也要跟德國說一聲吧,畢竟德國才是距離波蘭最近的國家,而且有什麽需要直接援助的話,也會經過德國方面。”梅林想將剛剛遭受失敗打擊的德國拉下水,反正他們也整天想著如何進行復仇,不如趁這個時機壯大英德兩國的影響力,順便也能製衡一下那個在地中海搞政治小圈子的國家。
不過格利寧卻搖搖頭,否決了梅林首相的建議,“千萬不要將德國拉進來,波蘭最恨的國家除了蘇聯之外還有一個德國。當年二戰之時波蘭被蘇德兩國瓜分,這個世仇他們總算是結上了。如果將德國拉進來,我擔心到時候會有不少的變數。我們甚至不應該告訴波蘭我們的計劃,只要讓他糊裡糊塗的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下去就得了。”
英國人特別喜歡做損人利己的勾當,尤其是那些可以將敵人和盟友一起坑的手段。難怪亞納耶夫會將英國人的離岸平衡手稱為最無恥的牆頭草政策。
“只要散布謠言,挑動波蘭和蘇聯的關系。然後波蘭一定會口不擇言的站出來反擊對方,到時候就有好戲看了。如果蘇聯對波蘭下手,那麽我們就幫助波蘭,如果蘇聯沒有朝波蘭下手,那麽我們就繼續慫恿波蘭去作死,直到蘇聯開始對付波蘭。”
梅林愜意的伸了一下懶腰,對自己的戰術感到非常的滿意,“反正送死的是別的國家,我們就在一旁看熱鬧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