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國崛起1900》第379節 擺好位置
  楊潮趕在記者之前,離開了北京,一路南下到了山東,到了東營市。

  現在東營也成了市,不過不是上海那種自由市,她還沒有那麽大的自由,當然也有一定的自由,這是新的建制規劃,人口500萬理論上就可以開府了,山東除了濟南府,其他府都未必有這麽多人。

  但是對於這種人口集中地城鎮,楊潮建議稱為市,直屬省府管轄,脫離了登萊青膠道。成為省府直屬之後,東營市獲得的新的權力是稅收能夠多分一份了,不用經過省府和道台兩層剝皮。

  有錢好辦事,這幾年他們也終於適應了超級城市的城市病,持續增加警力之下,社會秩序改善了許多,已經沒有過去那麽高的發案率了。這裡的基礎設施也完全上了一個台階,不單單是稅收增加後投入的增加,還有借貸,稅收增加意味著信用增加,東營市發行的債券利息更低,融資更容易了。

  在前兩年經濟景氣的時候,東營市政府大力舉債,先後投入了上億兩資金,在楊潮的規劃思想下,將東營基礎設施整個翻新了一遍。

  過去的東營雜亂無章,猛然暴增的工廠數量,讓居民區、商業區和工業區混雜在一起,加上地處近海,經常是汙水橫流。

  現在則規劃出了清晰的工業區、商業區和居民區。

  東營沿著渤海灣形成一條弧形城市,長50多公裡,寬則只有13公裡;距離海岸最近的是連片的工業區,商業區緊鄰工業區,距離大海最遠的則是居民區。這樣的布局曾經引起過爭議,有人說居民區應該位於中央,這樣無論是去工業區工作,還是去商業區消費都更方便,但也有的說工業也離不開商業,將商業區居中。一面可以為工業服務,一面則為居民服務。

  最後還是楊潮拍板決定的,將居民區放在距離大海最遠的地方,這是出於安全考慮。畢竟大海的脾氣可不是那麽好的,萬一有個台風什麽的,人的安全是第一要保證的。

  當然這只是規劃而已,不是說商業區就沒有居民住宅,工業區就沒有商業市場。工業區甚至都還有工人宿舍呢,規劃只是相對的,只是劃定工業區、商業區和居住區,並且給與稅收方面的優惠,同時針對不同的功能,政府大力興建不同的基礎設施罷了。

  其中對居民區最為寬松,對工業區最為強製,新建工廠必須放在工業區,居民和商業倒是可以在三地自由經營;政策導向也就夠了,這讓工業用地變得緊張。工廠的擴建自然就把居民住宅給擠走了。

  規劃完成後,綿長的50多公裡弧形城市,被劃分為5個區,每個區都有一條主乾道,從居民區一直通向工業區,縱向貫穿整個城市,這條主乾道建設的極其霸氣,路面寬度達一百米,有八個車道和兩個人行道。

  八個車道上,來去各四排整齊的有軌電車。全都是西門子製造的加長車輛,高峰期足足可以輕松滿足五百萬人上下班,因為這條乾道一開始就是按照一千萬人規模設計的。

  縱向五條這樣的以公共電車為核心的乾道,橫向還有三條同樣的乾道。一條沿著海岸線在工業區穿梭而過,一條在工業區跟商業區之間,一條則在商業區跟居住區之間。

  縱5橫3,八條主乾道,構成了東營市目前的交通網絡,輔助以上百條帶有電車的街區。讓東營的交通已經成了一個景觀,也成了一個成功案例,中國許多城市都來這裡取過經,甚至日本人都來這裡進行過研究。

  “人不能再多了,該限制限制了!”

  東營現在500萬人,這還是因為經濟危機,導致很多下崗失業的工人回了鄉下,很多來此經商的商人關門歇業所致,危機前這裡的人口已經快到600萬了。

  東營市長方維生連連稱是,但是語氣可不是很誠懇。

  這個市長可不是本地人,他是發昌機器廠老板方舉讚的侄兒,老邁的方舉讚還沒有死,但是已經經營不了生意了,於是將本家許多子侄都提拔到了經理位置,方維生前些年做廠長積累下了足夠的人脈,這兩年將工廠放手交給了二號鼓動孫英德從法國留過學的孫子,然後從政了。

  既然從政,那麽東營市人口的多少,就意味著他的權力大小,意味著在議會中的席位,同時人口增加,古往今來不都是政績嗎。

  所以方維生也只是禮貌性的應付楊潮,反正楊潮不可能整天盯著東營市,就算盯著也不怕,總不能因為他政績好收拾他。

  “我是說真的。如果你們不好好對待,前兩年那種社會混亂還會回來的。你看看,現在的交通已經比較擁擠了。”

  此時正是上下班時間,每輛電車就沒有空的,當然還沒有後世那種人擠人的情形,畢竟這是以1000萬容量設計的。可是幾年前的一千萬人設計,放到現在卻有些不夠用了,因為收入的增長和電力價格的降低,讓跟多人的坐得起電車了。

  “隨著交通問題出現,帶來的就是整體社會效率的降低。東營雖然在渤海灣這一片現在發展一枝獨秀,可是煙台距離這裡可不遠,雙方還是有競爭關系的。如果東營不好好經營,用不了多少年就得被煙台比下去,畢竟你們這裡的條件跟煙台比還是差了些。”

  方維生點頭稱是。

  楊潮又道:“不管你聽得進去聽不進去,我言盡於此。對於東營這裡,我畢竟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這裡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啊。”

  楊潮最初的秘密基地就在這裡,現在大石房依然長期有一個團隊進駐,經營著楊潮在北方的一批產業。

  楊潮可不是危言聳聽,東營這裡因為發展的早,而且都是荒地,雖然建設的時候要考慮防腐問題,可低價卻太低廉了,佔地大的工廠都願意往這裡搬遷,這裡集中山東省幾乎全部的紡織工業就是原因。

  但是說到底,這裡的區位優勢跟煙台比還是有差距的。煙台哪裡北望大連,東觀日韓,又是天然良港,開放了半個多世紀的口岸城市。無論是底蘊還是基礎,都比東營好的多。只要沒有失誤,發展潛力毋庸置疑。現在因為港口設施齊全,這些年始終將青島壓在底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

  “走吧。我們去利津縣!”

  沒有在街道上久留,坐在車裡隨意的轉了轉,楊潮下命令道。

  司機立刻開著楊潮的邁巴赫轉頭往西出城。

  利津縣距離東營只有三十來公裡路程,可是跟東營相比卻簡直不是一個世界的城市,縣城相當殘破,依然能看到完整的城牆,城牆外護城河之間一大片窩棚,倒不是難民區,而是一些當地人擺的攤點,賣茶的、賣豆腐腦的之類的。

  楊潮可是知道。山東許多縣,比如濰縣,城區可早就突破了城牆范圍,朝郊外擴張了幾倍了,城牆之內往往都成了塊被遺棄的老城。

  不想利津縣竟然還如此殘破,利津縣長是當地一劉姓大地主,怎麽選上縣長的楊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縣長接到楊潮要來的消息,心裡可是非常的緊張,他小小一個鄉下縣長。何曾見過這等大人物。

  當楊潮的車隊穿過城門的時候,縣長早就恭候了兩個時辰了,他今天最重要的政務,就是等待楊潮。別的公務一概推脫,包括他最喜歡的青樓應酬。

  當車隊停下,他看到前後兩輛車門打開,將現場包圍起來,立刻急匆匆跑過去,亮明身份被一個士兵帶到中間一輛車前。

  車門打開。劉縣長看到了那張年輕的不像話,果然跟經常在報紙上和年畫上見到的一樣的面孔後,他忍不住腿大彎就要跪下去。

  楊潮立刻哼了一聲:“劉縣長讓外面的人散了吧。”

  楊潮的車隊之所以停在這裡,士兵們之所以緊張兮兮,正是因為城門這裡聚集了一大堆人,其中有商人模樣的,有官員模樣的,更多的則是年輕的學生,最扎眼的是二十多個手捧鮮花的女學生,也不知道這個縣長是從哪裡學到的,聽說大城市倒是流行這種歡迎儀式。

  經歷過刺殺的楊潮是不被允許親民的,起碼他的警衛旅長絕對不會同意,哪怕揍他他都不會允許楊潮下車的。

  劉縣長唯唯諾諾點頭連連,肥胖的身體用難以想象的速度跑過去,大聲吼叫著,很快人群就散去了。

  劉縣長又過來請命,被楊潮邀請上了車,一起圍著利津縣轉了好幾圈。

  城裡的街道很差,主街青磚坑坑窪窪,其他街道更是土路。

  城裡也沒有什麽像樣的產業,也就是一些商鋪,平時將利津縣的土特產收購上來,很多都是發往東營市售賣。

  “利津縣的發展不行啊!”

  楊潮看了一圈歎道。

  劉縣長難堪的笑道:“卑職才疏學淺難堪大任,對不起利津父老。”

  坐在副駕駛上的東營市長方維生面有得色。

  楊潮很敏銳的把握到了這個細節,心中暗道,正是因為在東營附近,才造成利津縣發展不上去,別說距離大城市是優勢,沒有一定的行政調解和規劃,其實是最大的劣勢,因為投資不會過來,你說你距離東營很近,那麽投資商為什麽不直接去東營投資呢?

  低價便宜?

  東營哪裡可都是鹽鹼地,而且早都被楊潮圈佔,白白送給東營市政府發展。

  “不過你們這裡的學校倒是不錯。一路上竟然見到了五所學校。”

  劉縣長這才長了一點臉:“大人謬讚,不敢居功,不敢居功。卑職不過是建了三所而已,兩所是前朝時候留下的。”

  東營發展起來之前,利津縣才是這一帶的老大,清政府在利津縣城裡見過一所初等,一所高等小學。

  “資金是哪裡來的?利津縣的財政可能應付?”

  楊潮問道,對教育他向來很關心,潘訓主持的義務教育已經在全國推廣,掃盲進行了這麽多年,往少了說也掃了兩千萬文盲了,加上教育培訓出來的,中國五億人口中。現在至少有一億是識字的,適齡青年入學率基本上達到了八成,除了一些偏遠地區,基本上是完成了義務教育建設了。

  但是利津縣這樣的窮縣。一兩所小學是少不了的,中央財政肯定會補貼,但是他們建了五所學校,肯定不能都是中央財政的。

  劉縣長似乎就等著問呢,非常暢快的回答道:“卑職不敢貪功。卑職家辦了一所學校,有一所是本縣鄉紳捐助,還有一所是商會捐助的。”

  楊潮明白了,這貨家裡鐵定是富豪,辦一所學校來撈政績。

  於是就此打住,不再提這個問題了。

  這次一行關鍵是經濟問題,東營這種城市不用擔心,體量到了那一步,會自發性增長的,只要不亂搞肯定會發展。倒是周邊的中小城市需要支持。

  “不知道劉縣長對搞好利津縣的經濟,可有什麽心得?”

  這個問題就讓劉縣長頭大了,因為他真的不知道怎麽回答了,楊潮來他心裡之所以忐忑,就是怕楊潮問這個問題,這是他的死穴啊。

  “卑職,才疏學淺,難堪大任!”

  劉縣長只能找這個借口。

  楊潮歎道:“劉縣長客氣了。在東營這種城市邊上,是幸運也是不幸啊。關鍵在於能不能善於利用。”

  劉縣長猛點頭:“大人說的是。”

  楊潮繼續道:“東營在你們邊上,投資、人才都競爭不過它。所以也不用想著去硬爭。關鍵是要擺好位置。東營在利津的邊上,這也是有好處的嗎。起碼東營是一個大市場,利津得想辦法分一杯羹。從東營的發展上獲利。”

  劉縣長只能拍馬屁,完全聽不懂。

  東營市長一聽要分東營的利。耳朵都豎起來了。

  楊潮解釋道:“東營那種超大城市,機會是非常多的,在他的優勢產業上,周邊不可能有競爭對手,那麽利津作為距離東營最近的縣城,就要想辦法跟東營互補。從東營無法下手的地方挖出金子來。”

  劉縣長繼續唯唯諾諾。

  楊潮知道自己說這種大道理誰都會說,必須給他們找出具體實施的辦法。

  辦法是現成的後世多的是例子。

  “所以利津縣應該把自己的定位放在東營的附屬城市上來,給他提高配套的服務和生產。”

  也許是覺得自己表現的太差了,急於要表現一下,劉縣長一副恍然大悟。

  誇張道:“卑職明白了,大人一席話如醍醐灌頂,讓卑職茅塞頓開啊。是不是東營人要吃飯,我們就賣糧給他們,東營人要蓋房子,我們就在黃河裡挖沙子賣給他們。”

  楊潮悶哼一聲:“這些事商人們就做了,估計你們現在就是這麽做的吧。”

  劉縣長頓時尷尬了起來,沒想到自己的小聰明被楊潮一語道破,他還以為利津這麽個小地方楊潮不可能知道太多事的。

  沒想到楊潮繼續道:“賣糧食、賣菜,都可以,這挖沙子,怕是年年都有游泳的孩子被淹死吧?”

  這就讓劉縣長惶恐了,連淹死人都知道,這說明楊潮可是盯著利津縣呢,這麽說他做的那些個爛事恐怕早都被上頭知道了,他還以為自己做的隱秘,沒人注意呢。

  “大人恕罪,卑職難辭其咎,難辭其咎。”

  劉縣長立刻認罪。

  楊潮擺擺手:“治罪到不至於,也不是我說了算的事。我隻想說,眼光在放的長遠一些。像這些種糧賣菜的事情當然是好事,因為東營的市民不可能自己做,也做不了。凡是他們做不了,你們能做的,那就下大力氣去做,將東營的市場盡可能的抓在你們手裡,這樣東營人賺的錢怎麽也會分你們一份。”

  “大人說的是,說的是。”

  楊潮看他還是不明白, 就道:“東營最大的產業是什麽?”

  “紡織!”

  前面的方維生立刻就回答。

  “沒錯,一個紡織業上下遊東營不可能都吃乾淨了。你們距離這麽近得想辦法,也有機會分一杯羹。比如他們紡織,你們可以做衣服啊,買來他們的布匹做成衣服再賣給他們。”

  “對對!”

  劉縣長迎合道。

  方維生腦子卻轉動起來,買東營的布做成衣服,再賺東營人的錢,哪有這麽便宜的事,他記住了,下一步就該下大力氣搞成衣業了,這兩年好像上海搞的不錯,東營生產的上等布料賣到上海,上海人做了時髦的衣服又高價賣回來,這可不劃算。

  “這也只是一個計劃罷了,能不能成還得下大力氣。張念,記下來,總結出來。像利津縣這種情況很普遍,煙台市旁邊的福山縣。青島市旁邊的膠州縣都是例子,膠州哪裡可能比利津還不如呢。”

  “身在超級城市旁邊,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那就得給自己找路子,但首先的擺正自己的位置,知道哪些自己可以爭,哪些只能在人家牙縫裡撿食吃,掙錢嗎,不寒磣!”

  這就是楊潮對大城市附近的小城市的定位,配套、附屬城市,也是現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只能走的方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