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國崛起1900》第397節 核心問題
  跟楊潮談了一次之後,中國代表團也改變了態度,跟美國一起號召各國降低德國債務,高調的判斷,歐洲如果想要永久的和平,歐洲個大國就必須放棄爭鬥,徹徹底底的和解。∮

  這種論調,被後來的歐盟作為戒條。

  但這注定是沒有意義的,美國打賠款牌,英法可以打債務牌,反正這兩國現在都有些死皮賴臉了,堅持一個原則,德國必須為戰爭負責,英法當年借的錢都得德國來出。

  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是爭不出個所以然的,相信美國人還會繼續為這個問題,在歐洲活躍的,因為這是他們一張切入歐洲的牌,美國人沒準都不太希望英法太早同意呢,那樣他們對歐洲可就沒什麽影響了。

  所以這些問題爭歸爭,沒人指望能爭出什麽結果,只是表達一個態度而已。

  真正的核心問題還是海軍問題,還是中國的海軍規模威脅到了英美。

  安全問題,永遠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沒有什麽事情比國家安全更重要,糧食安全,石油安全,看看後世因為石油發生了多少戰爭就知道了,但是比這兩種更重要,更直接的,還是最直接的軍事安全。

  所以香港問題吵不出結果,越南問題吵不出結果,排華問題吵不出結果,但是軍備問題是一定要吵出結果的。

  中國堅決不同意削減自己的軍備,堅決不接受英美聯合提出的各國削減海軍規模,緩和自一戰戰前就出現的國際緊張關系。

  “在我國的四周,美國在菲律賓有軍事基地,英國在香港有軍事基地,法國在越南有軍事基地。在這種環境下,一味的要求中國減少軍備,這是什麽邏輯?”

  “所以,在英國人放棄香港,法國放棄越南,美國放棄菲律賓之前。我們必須擁有一支可以對抗列強國的海軍艦隊。”

  英國人則表態:“本國在香港的海軍基地,只是為了維護大英帝國的利益,維護世界貿易的和平,是用來保護貿易航線的,絕對沒有威脅中國的意思。香港有一隻大英帝國艦隊,是對所有國家經過馬六甲海峽到東方航線的利益的最大保證。中國不應該將其看成一種威脅,而應該看成是對國際秩序的一種維護。”

  法國人表態:“我國在越南的軍事基地,艦隊總噸位還不超過十萬噸,完全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夠不成威脅。只是為了維持法國在越南的利益,我們不會也沒有意願威脅任何國家。”

  美國人表示:“我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也不會對亞洲國家構成威脅,美國一以貫之本持著和平的願望與世界各國交往。”

  所有的會議,場外永遠比場上熱鬧。

  楊潮則是場外的核心焦點之一,天天都有各國外交使節公開的或者暗中求見他,跟他交換各種政治意見。

  德國人來了,他們感謝了中國對他們的支持。同時希望中國能夠給他們提供一筆貸款,讓他們能夠穩定馬克匯率。

  馬克貶值的太厲害了。戰前匯率是1美元換4馬克,到了戰爭結束那一年,瞬間馬克貶值十倍,1美元差不多能換39馬克。

  這是因為戰爭中德國發行了太多的貨幣,他們根本就沒有那麽多黃金支撐,所以只能貶值了。

  戰爭中超發的貨幣還只是起始。可是接著德國人印鈔機就停不下來了,第一他們必須支付賠款,英法知道德國沒有黃金,所以他們只能接受德國的商品,德國一半的鋼鐵製品成為賠款給了英法。而生產這些商品的企業不可能不要錢。錢誰給?只能是德國政府給,政府給的只能是紙幣馬克。

  按照經濟理論,貨幣是實物的會計單位,只要有足夠的實物支撐,貨幣是不會貶值的,德國確實生產出了足夠多的實物,但是都作為賠款落入了英法的口袋,而紙幣卻留在了德國的市場中。這就是德國通脹的第二個因素,為賠款而增發的紙幣。

  第三個因素則是政府為了討好民眾而強行提高社會福利,提高工人的工資,給各個工業企業提供貸款和補貼,希望恢復德國經濟。

  現在的德國共和國政府是一個小政府,根本就沒有什麽威望,社會黨人,退伍士兵,各種各樣的組織都在向政府發難,都在向政府討要利益,於是政府只有印錢這一招,無限制的用財政赤字應付問題,所以只能引發通脹了。

  楊潮告訴德國人,貸款是可以考慮的,但是必須有抵押,中國的銀行的風險意識很高,沒有抵押的貸款是沒有人會接受的。但是德國實在是沒有什麽抵押品了,論礦產,他們的鐵礦煤礦基地被法國人佔了,魯爾工業區的礦產都是各個工業巨頭的,作為一個工業發達國家,他們國家未開發的礦產真的不多了,就算有也沒有什麽價值。

  沒有貸款,德國人又詢問能不能給與德國優惠的貿易條件,讓他們的工業品進入中國,楊潮表示這個問題他沒有權力做決定,而且國會也不太可能接受,德國只能跟英法一樣享受同樣的稅率。

  老實說給與德國目前的稅率,大家都不太樂意了,因為中國向德國的出口實在是不給力,第一因為德國自己的工業也很發達,另一方面德國根本就沒有錢在世界上采購物資,他們但凡有一點黃金,英法,尤其是法國人就上門討要賠款了。

  後世的人都說德國政府是不負責任的自己推動通貨膨脹,目的是賴掉對外賠款,這話就太蠢了,同時代的英國人凱恩斯都不相信這件事,他告訴報紙說,除非德國人瘋了,他們想要國家崩潰。

  其實德國政府是沒有辦法,賠款能不給嗎?貪婪愚昧的德國老百姓能不滿足嗎?光這兩點就逼的他們不得不不斷印鈔,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崩潰。

  德國人既沒有得到貸款,也沒有得到貿易優惠,非常的失望。

  戰爭結束第二年,他們的通貨膨脹就已經達到了百分之兩百以上,而他們超發的貨幣才不到百分之五十,可以說已經開始崩潰了,印錢的速度已經趕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了。繼續印錢只是在找死,現在德國人卻不得不向著死亡,絕望的前進。但是這一點,就能理解到,二戰中為什麽德國人那麽團結,阿道夫一直在自殺前,德國人始終都團結在他的一邊,而墨索裡尼都被意大利人掛上旗杆了。

  因為德國人的記憶太深刻了,他們知道戰敗的代價是什麽,是他們難以承受的。

  “看來二戰注定要打起來啊。”

  德國人走後,楊潮不由感慨道。

  另外還有其他國家的人來跟楊潮交流溝通,比利時了,荷蘭了,意大利了,連希臘和芬蘭這樣的國家都來找楊潮,目的無非是貸款而已,隨著中國借給英法6000噸黃金後,現在在全世界都成了一個財主,在大家眼中那中國兩個字都是鍍金的。

  楊潮發現,這些緊缺貸款的效果,全都是一些沒有前途的國家,比利時和荷蘭在二戰中會被德國摧毀,戰後美國人大筆一揮免了這些國家的債務,難道要效仿?

  芬蘭的借款楊潮倒是答應了,因為楊潮對這個國家還是很有好感的,因為這個國家自己爭氣,蘇俄百萬大軍攻打芬蘭,損兵折將幾十萬,但是芬蘭的國力決定,他們不可能跟蘇俄長期打下去,所以還是接受了割地的結果。

  讓人感動的是芬蘭人在戰爭中團結一致,共抗外敵,更讓人感動的是,芬蘭割讓給蘇俄的領土上,居住著十分之一的芬蘭人,他們紛紛選擇放棄自己的房屋土地,拖家帶口搬到了芬蘭其他地區,芬蘭政府也完全承擔這些人的搬遷費用,窮人給與全額補償,最富的人補償十分之一。

  之後二戰爆發,芬蘭跟德國站在一起,後來成了二戰中一個戰敗國,要支付大量的賠款,可是芬蘭人硬是咬著牙支付了這筆賠款,他們是二戰中,唯一一個完全還清了賠款的國家,連德國都沒有做到,日本的賠款更是被一個個‘偉大’的人物免除了。

  所以借款給這麽一個國家,是不用擔心他會違約的。

  會場上各方代表對核心問題的討論終於也出了結果,各國都做出了讓步,中國要求英國完全撤走在香港的軍事力量,法國和美國也撤走在越南和菲律賓的力量,這樣中國就接受一個對等的軍備裁減計劃。

  最後英美做出讓步,英國表示他們在香港隻維持一隻十萬噸左右的海軍,而且不派駐戰列艦等主力艦,香港艦隊最大噸位不會超過6000噸;美國在菲律賓同樣不超過十萬噸,最大噸位不超過6000噸。而法國人在越南現在就是這種情況。

  於是中國答應跟大家相互控制軍備,可是控制多少各方分歧卻很大。

  美國人表示要將將各國主力艦控制在52萬噸以內,主力艦最大噸位不能超過3.5萬噸。

  中國卻堅決反對。

  美國人現在的主力艦總噸位正好在50萬噸,意味著他們不可以建造新艦了,英國海軍主力艦超過60萬噸,意味著他們要擊沉十萬噸,而中國主力艦已經超過了65萬噸,其中20艘超無畏就有57萬噸了,新的十條新艦,每艘3.5萬噸,加起來90多萬噸,這意味著中國要裁減近一半軍艦。

  於是在這個問題上卡死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