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國崛起1900》第625節 川江號子
第180票。

 ————————————

 張謇死活說不通,楊潮都苦勸了兩個多小時了,當年將農會交給張謇,就是認為張謇這個人不但重視農業,在農業資本中頗有影響力之外,也有豐富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楊潮認為張謇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不至於做出讓自己頭大的事情。

 但是楊潮忽視了,張謇跟潘訓一樣,是一個有自己du立思想的人,他的很多想法,都跟楊潮不一樣,而且雙方互相不認同,張謇在某些方面認為楊潮太功利,楊潮卻認為張謇太理想。

 這種有自己du立思想的民主精英很可貴,但有時候真的很討厭,因為他們也很固執,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而且堅定的相信自己的思想,這種人的思想很難改變,即便用馬教理論來熏陶,也改不過來。

 可是為什麽他會跟潘訓站到一起呢,潘訓可比楊潮功利的多,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式傳統知識精英,滿腦子的陰謀詭計,沒有任何節操,不講任何規矩,隻講權謀,只看結果,楊潮認為他跟潘訓是兩路人,可這兩路人偏偏走到了一起,還擰成一股繩,怎麽都分不開。

 扯了兩個多小時,楊潮總算弄清楚了,張謇其實跟潘訓的私人關系很好,原因很簡單,潘訓極其重視教育,張謇偏偏也是。但米青和李富安也不可能忽視教育,他們之間的理念,只有極微小的偏差而已。

 所以這不是決定性原因,決定性原因是,張謇對米青很不滿,至於李富安張謇就沒把那種民族主義當回事過,純粹認為是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年輕小輩。

 對米青不滿的原因是米青不顧財政,瘋狂的推行赤字招募國家雇員,當然張謇也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他也知道失業的工人可憐。必須得到救助,為此讓他捐出家產都願意,可是米青做的太過分了。

 張謇認為,給城裡那些失業者提供救助就可以了。結果米青沒有上限,來多少要多少,很多懶漢去混工資,連報紙都在報道這種事米青都不顧,而且還在擴大。這讓張謇覺得,完全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賭上了國家的命運,甚至說不好聽是拿國家的錢,在給自己買選票。

 張謇認為,國家複興開發公署維持3000萬的雇員就頂天了,完全吸納了城市失業者,那些平時在農村就懶懶散散的人,不願意進城打工掙錢的人,看到可以在國家工程中混日子才加入的。根本就不能要。

 這種不滿讓他跟潘訓站在一起,而且堅定不移。

 潘訓則告訴張謇,如果他當政的話,肯定會削減那些混日子的懶漢,同時慢慢縮減國家雇員,將更多的資金用到教育上,不但要辦理大學教育,更要辦理一大批職業教育,山東過去的職業教育是企業辦的,但是經濟危機讓企業大受打擊。當年鼎盛時期,西門子、克虜伯這些大型企業建立了5000多家附屬技校,但現在還在維持的不到3000家,潘訓認為。國家應該把辦教育的擔子接過來,繼續提供這種職業教育,讓一些人可以學到技術,對個人對國家都有好處。

 張謇對這個問題深有感觸,他建立的大生集團基本上就是被大量的學校給拖累倒的,現在在他兒子手裡。把大量的學校扔了出去,馬上就起死回生了。雖然很不滿兒子的做法,認為辱沒了他老張的名聲,但是張謇也吸取了教訓,知道有些事企業辦確實不合適,國家辦教育則是天經地義的。

 所以潘遜用幾個很合張謇胃口的施政綱領,就將張謇拉倒了自己的戰車上,並且打算任命張謇為總理,全權負責農村和教育問題。

 很難辦。

 楊潮沉默了許久。

 “跟我去趟三峽吧。”

 他突然說這話,顯得那麽的突兀,完全沒有兆頭。

 張謇瞥了他一眼:“你覺得我很清閑嗎?”

 張謇當然不清閑,農會的事情有他忙的,幸好他長期從政,而且管理著一個黨派,盡管不是全國性大黨,可是在江蘇一統天下,也有幾萬成員,其中不乏各行各業的知識精英,畢竟江蘇是一個發達地區,人才並不匱乏。

 可是即便有這些人幫忙,全都投入全國性農會組織,但依然雜事繁多,中國4億多農民不是那麽好組織起來的,尤其是當這些農民不是在幾千座城市,而是在幾十萬,幾百萬農村的時候。

 張謇手下的骨乾,平均每個人都要負責近百個鄉村,那真是跑斷腿的事業,有時候張謇是深深的感覺到農村的交通太不發達了,但是讓他提出給村村通公路,打死他都不會提,他知道不現實。

 這反而促生了張謇的工業化決心,他之前可是堅定的農村倫理維護者,但是如果農村不能讓人活的好,實用主義的張謇,就會支持農村人進入城市生活。

 所以他越發的看不慣把一些懶漢都招到國家複興開發公署,而那些錢本來都是拿來給失業工人維生的。

 不知不覺間,這個民族資本家的世界觀越來越傾向於工業化,越來越像一個真正的資本家了。

 “水運很重要,您大概不知道,同樣貨物運輸量,美國大平原地區的農產品運輸成本是四川的五分之一。為什麽,就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密西西比河水道運輸,而四川的農產品,卻大多數要靠川漢鐵路和成昆鐵路等代價高昂的鐵路。”

 一說到農產品,張謇頓時就認真聽起來了。

 楊潮所說的數據,有些是後世的數據,不過他自己腦子也記混了。

 楊潮記得同樣貨物運輸量,在美國的運輸成本比為1:4:15,鐵路水運比差不多四比一的關系。

 “我找水利專家做了一份疏通三峽水道的設計。如果最高水準施工,可以讓3千噸航船出入四川。如果四川將岷江等河流進行綜合治理,整個四川的水運條件,不會比歐洲的德國差。四川的環境不錯,最適合農業發展,如果運輸條件也解決了,依托本地的農業。四川可以形成世界第一等的食品工業。”

 楊潮說完,張謇點了點頭。

 隨即問道:“那麽投資呢?”

 楊潮道:“投資不是問題,應該說經營水道是最劃算額,形成同樣的運輸能力。河運、鐵路、公路所需的基礎投資比為1:3:7,疏通三百公裡的三峽水稻,頂多也就是一百公裡的鐵路造價,你說能花多少錢?”

 張謇馬上道:“那很劃算啊,那還等什麽。”

 楊潮瞪了他一眼:“你說乾就乾啊。還要等水利專家繼續做進一步的論證。目前數據還不夠,我打算親自去調查一下。跟上海的水利專家一起,你去不去,如果你沒空的話,就算了。”

 張謇馬上道:“誰沒有時間,時間多得是,關乎川蜀八千萬父老生計的大事,必須得去看。”

 楊潮心中暗笑,張謇上鉤就好。

 馬上出發,上海專家早就準備好了。坐火車到奉節,然後從這裡坐船,順流進入瞿塘峽,瞿塘峽的壯觀,讓張謇這樣的文人頗有一番豪情。

 張瀾派來的水利專家曾弘是留日學生,曾在川漢鐵路上做過早期工作,但是薪水微薄,常常需要家裡補貼,通過留日同學關系,在水利局找了一份工作。在黃河上積累了水利知識。

 這次四川要修三峽,張瀾又把他請了回來,當年就是張瀾請他在川漢鐵路上工作的,當年沒錢。現在有錢了,給他漲了工資。

 “您小心點!”

 曾弘很謙卑,這是留日學生的普遍現狀,不是從日本學到了那一套,而是楊潮主政開始,留日學生在中國普遍混的不如意。因為楊潮偏愛留歐、留美學生,覺得日本學生讓日本人給塞的私貨太多了,但打敗日本後,楊潮就不再對日本學生有歧視了,可社會已經形成了日本不如歐美的慣性認識,所以留日的背景,還比不上在青島上過學來的好。

 進入瞿塘峽,看到了很多船。

 四川貨物多走鐵路的概念,楊潮認為也不對,因為他看到了很多船,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水運現在的製約太大,無法運送太多物資,才讓鐵路佔據了絕大多數貨運量,倒不是四川人不想用長江運輸,是運不出去。

 有輪船,還有木船,顯然這裡的航運十分落後。

 很快就看到一處比較平緩的河岸,發現很多船停靠在岸邊。

 曾弘很健談立刻解釋起來:“前面是黑石灘,有一塊黑色的巨石堵在江中,逼仄水道,水流湍急,過灘需得拉纖。這些船留在這裡等著過灘呢。”

 川江纖夫並不是一個正式的職業,因為像現在這裡,幾十艘船聚在一起,船工們互相幫忙,一艘一艘拉過去後,才一起走,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互助習性,纖夫就是船工,船工就是纖夫。

 “那如果有船落單,就像我們這樣,怎麽辦?”

 楊潮笑道,他們是一艘輪船,不過是艘小輪船,三峽過不了大船,千噸是一道坎。

 曾弘笑道:“我們的船雖小, 但是馬力大,不懼激流。若是落單的木船,則需要找纖夫了,這兩岸山崖上就有不少村子,山崖種不了地,他們有的在岩洞中鑿鹽水煮鹵,平時也幫人拉纖。”

 楊潮疑道:“那怎麽找他們呢?”

 這又沒有電話。

 曾弘的手圈成一個筒狀捂在嘴上,突然發出嗚嚕嚕嚕的聲音,也不知道是什麽號子。

 “就這樣,川江號子,聽到就有人來了。”

 楊潮恍然大悟,原來川江號子,是起這作用啊,這是古代電報啊,他還以為川江號子就是唱唱黃歌,纖夫們苦悶之下用來解悶呢。

 “看,黑石灘到了!”

 曾弘突然提醒,楊潮抬頭一看,一座巨大的黑石,幾乎壓在江心,將長江水道急速收緊,水流突然加速,發出嘩啦啦啦的水聲,而那黑石上充滿氣孔,地理學家肯定知道,這是一塊巨大的火山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