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國崛起1900》第63節 克虜伯成員
  周馥也是洋務派,李鴻章的心腹,他當了山東巡撫一年來,還是辦了許多洋務派該辦的事情的,比如原先袁世凱做的山東大學一事,周馥也給辦了。  周馥同樣是用文會書院的班底,組建了一所新的大學,聘請了幾個美國教師,上個月已經完成了第一批學生,一百人的規模,這第一批學員,基本上都是經人推薦,其中有周馥的子侄,袁世凱的子侄等人。還有各地洋務派官員推薦的學生,許多都是舊書生,基本上都有一個秀才功名在身的。

  很顯然這所山東大學帶著濃濃的洋務派味道,準確來講,是淮派體系。

  很顯然將來從這所大學出去的學生,也將一個個走向仕途,接過周馥、袁世凱的槍,繼續向前衝。

  除了這所大學,周馥還籌辦了十所小學,和一個預科學校。小學不用說了,就是小學,預科學校呢,其實就是幫舊文人學習科技知識,讓他們能夠達到大學的學習能力,然後升入大學。

  所以這個預科可以說就是後世的高中,但是跟高中不同的是,預科畢業可不用高考,直接進入大學的。當然預科也是要考試的,自己進行考試,通過之後才能進入大學學習。因此這個有點後世自主招生的意思在裡面。其實這都是學習盛宣懷的,盛宣懷在南洋公學也搞的是這一套,在沒有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備教育體系的時候,你也只能這麽搞。

  至於其他的洋務派作為,周馥倒是沒有了,像張之洞那樣大修鐵路他沒有做,因為在山東修鐵路,德國人比他更積極,至於建漢陽鐵廠那種洋務企業,周馥則沒有能力,山東不比湖廣,山東在這個時代可是一個窮省,人多地少,百姓極為窮困,否則義和團也就不會率先從山東爆發了。

  但是對於辦企業,周馥也沒有排斥的想法,他只是沒錢,又不想像盛宣懷那樣借洋款,因為周馥跟盛宣懷不一樣,他認為借洋款是飲鴆止渴,盛宣懷就因為借了日本人的貸款,結果漢陽鐵廠處處受製於日本人,自己名下的鐵礦,卻不能把優良礦石供應鐵廠,反而全都送到日本的八幡製鐵所。

  盛宣懷未必看不到這一點,但是對比一下盛宣懷和周馥兩人的履歷就能發現這兩人的不同,兩人曾經都當過上海海關道,周馥當了八年,盛宣懷隻當了兩年,周馥死的時候,隻給家裡留下了價值二十萬兩銀子的產田,而盛宣懷留下了兩千多萬兩,據說他僅僅在海關道期間就撈了五百多萬兩,在上海購買了大量的地產。

  有人可能還以為盛宣懷賺錢能力強,周馥是舊文人不懂得經營所致。但是在同治年間看看盛宣懷在煙台負責打撈沉沒的貢船,結果隻上交了一部分貢品,私扣了相當一部分。事發之後,他的謀士給他寫了一個折子,上奏朝廷,說煙台民貧,希望將新打撈上來的貢品辦一座益民藥局,將私扣的貢品變成了剛打撈上來,沒有來得及上報的。這個藥局就是廣仁藥鋪。

  李鴻章評價周馥不貪財,但是能撈二十萬兩,不能說明他不貪財,只能說他不是很貪,同時證明他沒有盛宣懷那麽心黑膽肥。

  盛宣懷之所以一次一次借洋款,尤其是這次粵漢鐵路一事,不顧三省華商的反對,也要借美國的貸款,如果說沒有好處鬼才信,日本的借款就更是這樣了。後來朝廷要收回四川人手裡的鐵路股份,卻不給四川人退款的時候,四川人興起保路運動,盛宣懷第一時間就讓軍隊鎮壓,辛亥革命之後,盛宣懷第一個就跑到了日本,

他跟日本人之間的關系,那就不用說了。  周馥沒有盛宣懷那麽心黑,他不想因為私利,而至國家於不利,他不肯損公肥私而已。只能說盛宣懷和周馥都是中國傳統的官員,不過盛宣懷是那種自私自利不擇手段的家夥,而周馥多少還有點為國為民的士大夫情懷。

  楊潮始終認為,中國的士大夫精神,跟西方的貴族精神一樣,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培養出來的精英人物,君子如玉,這些人是真正的玉。而盛宣懷這種人物,跟儒家文化沒有關系,他們是投機分子。同樣的聖賢書讀出來不一樣的人,只能說是他們自己選的,就向馬騰飛遭遇了那麽多苦難,他選擇看到社會對他好的,因此他是一個心裡有良知的人。

  至於反孔,那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的,可以說是意識形態之爭,跟儒家本身的好壞沒有關系,孔孟教人做事的原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誰他瑪能看出來是落後腐朽的封建思想?

  楊潮覺得,唯一的錯誤在於,將儒家思想拿來治國了,這是一套修身養性,自我修養的哲學,你拿他來治國不出錯才怪,所以自從秦代之後,中國社會的組織能力就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因為這個道理,說道治國,那還得玩法家,雖然秦法確實嚴苛了些,修改法律就行了,不至於連法律運行的整個社會制度都改變啊,這是典型的矯枉過正因噎廢食。

  說回周馥,他不願意借洋款斂財,但是該做的事情還得做,於是辦學是他最拿手的,而且惠而不費,每年招募幾百上千個學生能花多少錢?哪裡有往漢陽鐵廠那黑窟窿裡扔的多。除了辦學,他還奏請朝廷,開放了濟南和周村兩個商埠,周馥的目的是抵製德國人的青島,他希望濟南和周村能把青島競爭下去。這就是後世中國海南大開發一樣,是想把台灣比下去一樣天真。

  事實上,開放更多的商埠,德國人巴不得呢。

  抱著這種思想,楊潮擴建煙台,還有修建鐵路,是得到周馥大力支持的。

  這次楊潮辦廠,周馥也沒有拒絕的理由,他隻提了一條要求,那就是不要借洋款。

  周馥告訴楊潮,借洋款就要受製於洋人,辦洋務本就是要師夷長技以製夷,若是反被洋人製了,那就不如不辦。

  雖然這種理念楊潮很不認同,楊潮辦廠的目的是工業化,後世把西方文明當做工業文明,其實根本就沒有道理,工業革命前西方是個什麽吊樣子誰不知道,海盜到處跑還不是窮鬧的,人家先工業化了,所以他們的文化也就是高等文化?這是什麽狗屁道理,只是西方人率先抓住了工業化的機會,完成了國家向現代的華麗轉身罷了。

  中國人在宋末、明末未必沒有這種機會,只不過錯失了而已。

  雖然不認同周馥的觀念,但是對他的精神和人品還是很認同的,所以楊潮就一口答應,絕對不借洋款,其實他本來也沒打算借的。

  得到周馥支持,可以在萊蕪辦一座兵工廠之後,楊潮這才趕赴德國人的舞會。

  讓人意外的是,主持舞會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克虜伯家族成員古斯塔夫·克虜伯,這座兵工廠主要就是克虜伯和毛瑟兵工廠聯合修建的,技術人員也是兩家來出,但是毛瑟僅僅是派了一個工程師而已,還是就在本地施工的工程師,顯然不夠重視。

  而克虜伯的重視,顯然不在兵工廠本身,因為這座兵工廠對他們來說,利益並不算大,修建投資是德皇投資的,他們可不敢賺德皇的錢,日後運營名義上是中國政府,跟他們也沒有多大關系,中國政府出的那點工人工資,無論是克虜伯還是毛瑟大概都看不上眼。

  所以毛瑟的反應是正常的,就一個卑微的工程師,但是克虜伯的反應是不正常的。

  當然這個古斯塔夫·克虜伯並不是克虜伯嫡系成員,他出身在荷蘭一個金融家家庭,因為跟克虜伯家族的女兒結婚,從而改性克虜伯加入了克虜伯家族,但是後來他支持希特勒,將克虜伯帶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也帶到了末路,因此他才是老克虜伯之後最著名的克虜伯。

  克虜伯家族之所以派出這麽一號人物,原因當然是在兵工廠之外了,還是鐵路,也不是鐵路。

  克虜伯並不是單純的兵工廠,就跟後世的波音一樣,並不只是生產戰鬥機。克虜伯的民用生產也是很發達的,甚至產量要遠大於軍火,畢竟軍火雖然利潤豐厚,可是不打仗的時候,其實大多數軍火企業都是虧損狀態。

  克虜伯的民用主要就是生產火車零部件, 他們生產的火車輪轂世界聞名,很多火車製造商都以采用克虜伯輪轂來證明自己的質量。

  青島的四方機車本是附屬於膠濟鐵路的組裝工廠,自從跟楊潮達成協議之後,按照楊潮要求,這座工廠打算直接進行生產,於是膠濟鐵路背後的財團,就將四方機車交給了克虜伯來經營,克虜伯又跟德國另一個著名的機車生產廠塔爾博特機車廠合作聯合經營四方機車。

  塔爾博特機車廠此時是德國最著名的機車廠之一,製造的火車質量優良,技術優勢一直維持到高鐵時代,後世的龐巴迪生產的動車就是引進的塔爾博特的技術,而龐巴迪跟後世的四方機車合作將動車引入中國,而此時塔爾博特提前投資四方機車,不能不說是一個美麗的巧合。

  因為是四方機車的大股東,所以克虜伯家族就有理由派人來中國了,畢竟四方機車接到的是一筆十噸黃金的訂單。

  但是訂單已經完成,克虜伯也沒有必要為了一筆過時的生意在跟客戶溝通,因此克虜伯此行另有目的。

  “什麽?幫我建一座鋼鐵廠!”

  酒會上,克虜伯借機跟楊潮一說,楊潮險些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德國人會將自己的工業往外輸出?

  之後楊潮就明白了,德國人不是沒有其他目的的,克虜伯提出了新的要求。

  ————————————

  求票,求票,喜歡的請投票啊。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