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國崛起1900》第237節 擋不住了
  米青之後,又讓李思第做完工業局後,將財務部也正規化,組建正規的財務部;給遠在濟南的李富安電,讓他把組織部也正規起來。w?ww.`

  就像王求不合格,楊潮提拔了米青,吳佩孚一直在掌軍,楊潮就讓表現出色的李富安代替他當了組織部長。

  這四個部門有大有小,大的宣傳部一千人,小的組織部一百來個人就夠了,財務部也只需要一百來人,後勤部稍多三百人也足夠了。

  把黨組織也正規起來,楊潮也就完成了應對戰爭的最後準備。

  與此同時,歐6風雲激蕩,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所有人突然間就嗅到了戰爭的味道。

  奧匈帝國的皇帝雖然已經不是當年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世代的皇帝了,但是奧地利人中,卻不乏大國意識的家夥。

  皇帝對侄子的死沒有任何感情,他已經多歲了,也已經沒有了激情,沒有精力應對一場戰爭了,所以他不想,也沒有精力動戰爭了。

  但是他不想,有人想。

  奧匈總參謀長康德拉很想。

  奧匈帝國毗鄰巴爾乾地區,巴爾乾是歐洲有名的火藥桶。

  之所以成為火藥桶,是因為這裡的地理位置、歷史原因和民族成分決定的,地理上,這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歐洲通過亞洲的交通要道,是亞非歐交接地區。因此俄國希望通過這裡得到一條通往地中海的道路,德國需要經過這裡連同亞洲。歷史上這裡也是土耳其跟歐洲爭霸的戰場,並且長期被奧斯曼帝國統治。複雜的歷史造就了這裡複雜的民族成分,希臘人、斯拉夫人、色雷斯人、日耳曼人、匈牙利人、穆斯林人、克羅地亞人等等十多個民族。

  民族矛盾異常激烈,於是當這裡擺脫奧匈帝國統治後,就時常爆戰爭。

  光是1912到1913年兩年間,這裡就爆了兩場大規模戰爭。

  先是巴爾乾同盟(希臘、保加利亞、黑山、塞爾維亞)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戰,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敗,其在巴爾乾半島上的土地除伊斯坦布爾附近的一小塊之外,全部割讓給同盟四國。同時阿爾巴尼亞。

  但是戰後利益分配不均,巴爾乾同盟之間有打了起來,爆了第二次巴爾乾戰爭,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土耳其攻擊保加利亞。.?`結果保加利亞戰敗,又割讓了大片土地。

  而在兩次戰爭期間,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康拉德就沒有閑著,1913年一年內,巴爾乾戰爭期間。他就提出了25此對塞爾維亞開戰的要求,但是都被外交部長給阻撓了,認為國際形勢不利於開戰。

  康拉德是一個典型的好戰分子,但是他為什麽要針對塞爾維亞呢,原因是兩國間有領土爭端。

  年,由於土耳其革命,奧匈趁機奪取了奧匈通知下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奧匈吞並這兩省是有根據的,早在1878年《柏林條約》中,他們就從腐朽的奧斯曼帝國手裡。奪取了這兩省的管理權,條約規定這兩省由奧匈帝國代管,但名義上仍屬土耳其。

  也是在1878年,通過柏林條約,塞爾維亞在俄國的支持下,擺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成為了一個的國家,從那時候起,塞爾維亞就對波黑兩省有企圖,因為這兩省有大量的斯拉夫人。而塞爾維亞是一個以斯拉夫人為主的國家。

  塞爾維亞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對一個工業國家奧匈的領土有興趣,這就像一頭羊總是惦記著獅子的地盤一樣讓人費解,就好像越南人以廣西有越南族居住。想要吞並中國的廣西一樣可笑。

  但是在俄國人的支持下,塞爾維亞膽子可不小,奧匈吞並了這兩省,阻擋了塞爾維亞在巴爾乾半島的擴張,他們可是一直希望建立一個斯拉夫人統治的大塞爾維亞的。這點又跟民族主義擴張,挑戰中國的越南很像。

  所以塞爾維亞就一直暗中煽動波黑境內的斯拉夫民族鬧du立。在奧匈帝國境內製造分離主義。

  所以康拉德早就想滅了塞爾維亞了,一直擔心同為斯拉夫人,且一直都向向巴爾乾半島擴張,得到一個出地中海通道的俄國人的干涉,所以奧匈才一直忍耐到現在。

  這次斐迪南大公被刺殺,康拉德先很憤怒。

  憤怒的原因是他跟斐迪南大公關系很好,互相賞識、惺惺相惜,斐迪南大公是一個態度堅決,作風強硬,很喜歡打獵,對軍事很關心,很有軍人形象的人物,這兩人氣質相近,很容易就成為朋友。年,費迪南大公更是極力推薦康拉德,讓康拉德得意越過45個資歷更老的高級軍官,直接擔任奧匈總參謀長。?`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歐洲人雖然不懂這句話,但是感情卻是相通的。康拉德也確實用心用力,積極努力的進行奧匈軍隊的現代化改革,幾年間瘋狂訓練,將以往松散的奧匈軍隊打造成了一個戰爭機器。

  可是這個戰爭機器一直沒有機會開動,老邁的約瑟夫皇帝一直不支持戰爭,斐迪南大公是康拉德最堅定的支持者和希望。

  可是這個支持者、知己和希望突然被刺殺了,康拉德第一時間就表示了憤怒,打死叫囂著塞爾維亞必須被消滅。

  同時他也覺得機會到了,奧匈的外交部長也一改往日軟弱的形象,站在了康拉德一邊,開始強硬的表示要戰爭。

  奧匈的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跟中國李鴻章有點像,自從奧地利被德國排除出了德意志地區之後,哈布斯堡家族通過組建奧地利和匈牙利二元帝國,構建了奧匈帝國,但是隨著德國越來越強大,歐洲中心越向柏林轉移,維也納越來越被邊緣化,不僅在德意志地區內被邊緣化,在中歐地區,甚至整個歐洲地區都被邊緣化了。

  作為一個實力越來越弱的古老帝國。奧匈的國際影響力自然日漸微弱,外交影響力也相應急轉直下,還在俄國人的步步緊逼下惶恐不安,因此采取守勢就是一個唯一正確的選擇。但是軟弱的外交又被國內那批想要通過戰爭證明他們依然是一個強大帝國的民族分子罵他是一個懦夫。

  這次這個懦夫認為,時機到了,奧匈可以開戰了,可以通過戰爭向世界證明:奧匈帝國還是一個強國。

  貝希托爾德的依據是,因為凶手是一個塞爾維亞人。而且受過塞爾維亞軍方的訓練,塞爾維亞政府肯定脫不了乾系,甚至直接參與了此事,他要求立刻調查此事,一旦查出一點蛛絲馬跡就直接向塞爾維亞最後通牒,然後就是戰爭。

  貝希托爾德認定,只要奧匈帝國找到證據,那麽沙俄就沒有參戰的借口,畢竟奧匈的皇儲都死了,作為一個君主國家。沙俄實在是難以蠻橫的干涉奧匈的報復行動。

  因此貝希托爾德要求皇帝,開始宣傳戰爭,同時對塞爾維亞通牒,另一面積極進行相關的外交活動,尤其是要爭取到盟友德國的支持,這樣就更不用怕俄國人了。

  另外貝希托爾德還認為俄國在東方五年內打了兩次大戰,而且全都失敗,損失了幾百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早就元氣大傷,徒具其型沒有什麽威脅了。他們認定就算他們動手,俄國人也未必敢跟奧匈開戰。

  奧匈通牒十分苛刻,比如取消塞爾維亞的反奧匈宣傳,比如在奧匈的監督下修改反奧匈的教學課本等等。但是讓人奇怪的是,塞爾維亞政府幾乎全部接受了,卻沒有接受奧匈派人到塞爾維亞調查暗殺事件。

  同時奧匈對德國的外交行動取得了成果,這個過程一波三折,刺殺生後,奧匈帝國之所以一片平靜。正是因為德國大使館要求的,他們要求奧匈帝國克制,因為德國始終在努力維持巴爾乾的穩定,德國的大6鐵路通過這個地區直接到達了巴格達,盡管因為英國人的阻撓,他們無法修到波斯灣去,但是這條中東大鐵路依然對德國很重要,他們不能容許巴爾乾不斷的戰爭。

  但是德國外交使館做了一件蠢事,他們覺得自己的回應還不保險,給德皇了一封電報,表示希望更高層出面,對奧匈施加壓力,讓奧匈盡力和平解決此事,因為德國外交使館現奧匈帝國內部有一股暗流湧動,主戰派已經在悄悄活動了,他們怕單靠外交手段壓製不住,希望靠德奧君主之間的互動,來化解這件事。

  結果惹惱了德皇,德皇大罵是誰給你們(德國外交人員)的權力,讓你們這樣干涉的,德皇大雷霆,親自下命令,讓奧匈帝國立刻準備教訓一下塞爾維亞,盡快解決!

  德皇之所以如此動怒,是因為他柔弱的心靈此時正在刺痛之中,如果說斐迪南大公夫婦的死,在歐中貴族之中最受傷的人,就是這個德皇了。

  德皇看不上老邁的奧匈皇帝約瑟夫,反倒是對這個野心勃勃的斐迪南大公惺惺相惜,他認為費迪南將來繼位後,德奧同盟將會更強大,而且兩人表面上確實有很多共同興趣,比如喜歡打獵,比如關心軍隊等等。

  兩人私下是非常好的朋友,就在斐迪南大公被殺一周前,德皇還親自宴請過他,宴會只有四個人參加,是私底下的小宴會。

  但是一周後自己的好朋友竟然就死了,而自己的外交人員竟然在壓迫奧匈為費迪南好朋友報仇。

  德皇突如其來的保證,讓奧匈帝國欣喜若狂,外交官員、軍事成員,紛紛行動起來,開始給塞爾維亞施壓,準備戰爭。

  可是德皇從來不是一個堅定的人,他的大舌頭是歐洲著名的,被記者評為歐洲言論最自由的人,他很快就對自己的保證後悔了,親自接見奧匈外交人員,希望他們能保持克制。

  奧匈鬱悶了,對這個顛三倒四的盟國皇帝有些不放心,專門派出了一個貴族外交人員,以私人身份去拜訪了威廉二世,跟他談了許久,但最後現威廉二世還是不肯給奧匈帝國一個肯定的保證後。

  奧匈使者臨走時,非常感歎的說道:“陛下,斐迪南大公曾經是一個您忠實的崇拜者。”

  這句話不知道怎麽就出動了威廉二世,奧匈使者還沒有走出皇宮的時候,結果就被德皇侍從追上,轉告他說:“無論奧匈要對塞爾維亞做什麽,德國都是她堅強的後盾,會毫不遲疑的站在盟友一邊。但是有一點,那就是得快!”

  奧匈帝國不敢等待了,在等待下去他們也不知道德皇還會不會變卦,趁著德皇這個空頭支票還沒有失效,奧匈行動極為迅的完成了一切戰爭準備,盡管塞爾維亞打算接受最後通牒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炮擊了貝爾格萊德!

  此時是1914年7月18日,距離刺殺事件過去了3周,天,比原本的歷史上提前了天。

  但此時還算不上世界大戰的爆,因為英法德俄四國都還沒有行動呢,充其量只能算是奧匈在懲罰塞爾維亞。

  “好像不太一樣了啊!”

  當傍晚時分, 楊潮收到奧匈帝國宣戰的消息,不由感歎了一聲,因為事情比他預想的差了很多,歐洲其他國家此時都還沒有準備戰爭呢,如果奧匈帝國行動夠快,造成既定事實,很難說還會爆戰爭!

  當然,歐洲的外交氣氛還是很濃重的,各方都在活動。

  俄國人對此十分憤怒,叫囂著要懲罰奧匈帝國,德皇則緊密的跟沙皇通信,告訴沙皇要保持克制,希望沙皇能夠理解一個失去皇儲的國家的怒火。

  法國總統則趕到俄國,參加法俄腦峰會,就巴爾乾半島生的戰爭情況,跟俄國沙皇交換意見。

  法國總統直接表示:法國是俄國堅定的盟友,兩國有一致的利益,都是在德國的威脅下緊密團結在一起的,法俄同盟可以保證和維護歐洲的和平,無論俄國如何決定,法國都會堅定的支持俄國。

  法國人的保證給俄國吃了定心丸,他們可以放開手腳大乾一場了,但他們先要解決的是東方問題,俄國外交使者立刻找到楊潮,希望楊潮可以保證他們東部邊境的安全。

  而楊潮還真的沒有能力給他們這個保證,因為就當楊潮為歐洲戰爭的走向摸不著頭腦的時候,他自己也遇到了麻煩,他的招兵行動,被袁世凱強烈的阻撓了。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