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國崛起1900》第232節 城市化初現
  看到日本人支撐的這麽痛苦,正是楊潮想要看到的,謀劃了這麽久,將世界三大同盟都利用到了,甚至連日本人的盟友都利用到了,才達到現在這種效果,他怎麽可能白白錯過。

  現在打日本,遂了日本的願,那是傻子才會乾的。

  楊潮現在要做的,是苦練內功,是抓緊時間讓國內的工業吃掉日本留下的市場。

  從去年開始,日本棉紗幾乎絕跡,因為很多地方,當地的學生中甚至組成了國貨巡查組,到各個商鋪去巡查,看到日本貨就打,就燒。

  商鋪不敢賣日貨了,百姓也不敢賣日貨,日貨自然絕跡了。

  日貨留下的空白,最大的是紡織品市場,這給了張謇他們機會,他們早一步就收到了楊潮的消息,甚至在市場沒有出現空白的時候,就開始加班加點,將貨物先囤積起來,等市場上漲了,一下子拋出去大賺特賺。

  同時這些工廠繼續擴張,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可不止一個發昌機器廠在生產紡織設備,美德兩國,甚至連英國人、法國人都湊熱鬧,在山東建設了七八家紡織機器廠,只要張謇他們願意,多少機器設備都買得到。

  而他們的資本金也不太需要擔心,熱銷的紡織品讓他們賺到了大筆利潤,如果不夠,上海的錢莊現在隻愁找不到客戶,爭搶客戶讓大家把利息都壓低到了3厘,作為商業貸款,比債券利息還低。

  高利潤,低利率,膨脹的市場,這些市場因素結合到一起,就只剩下了膨脹和擴張了。

  短短一年時間,張謇他們將山東紡織工業擴張了一倍,到處都是新建的工廠和忙著安裝設備的工程隊,紗錠數量從去年年初的240萬錠。翻了一番到了500萬錠,紡織機也打到了3萬台,可以滿足600萬人的穿衣。而楊潮最看重的是,他們雇傭了100萬工人。而且不夠,缺口達到了20萬人。

  “太好了,太好了,18%了。”

  隨著大量的農村婦女走入紗廠,帶來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去年年底統計數據,山東各大城市中,青島是第一大城市,已經有了200萬人,煙台有180萬人,東營在紡織業帶動下也達到了160萬人。

  但是這三個地方也像一個黑洞一般,將周圍的資金、技術和人力殘酷的吸納,而沒有給周邊留下一點機會,山東其他城市發展就差強人意了,這三個城市加起來540萬人口。是這時代的超級大城市,可是其他城市,包括濟南人口,也沒有超過40萬,其他城市超過10萬人的都極少。

  除了三大工業城市外,其他所有2萬人以上的城市加起來,城市人口也不倒200萬人,山東城市人口因此才只有700萬人,山東總人口這幾年雖然往東北移民了3百萬人以上,但是作為一個不斷湧入巨額資本的地區。資源、人口也會隨著湧入,因此遷入山東的人口更多,到今年為止,淨流入的人口有7、8百萬之多。讓山東總人口達到了4000萬人。

  700萬城市人口,4000萬總人口,山東城市化率打到了17.5%。

  這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數字,楊潮記得一個統計數字,說當城市化率超過17%的時候,城市化就會開始較快發展。而城市化率打到30%的時候,城市化會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基本上會形成一種滾動的大潮,無法阻擋,直到完成70%左右的城市化。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城市化,本身就會創造一個巨大的市場,當30%之後,創造出來的市場就會有相當的規模,給工業化創造出一個持續的推動力,城市化又聚集人口,加速城市化,總之到了30%這個點,城市化和工業化對到一個比較良好的平衡點。

  這個時代,各國城市化中最高的英國有80%以上的城市化率,所以英國社會最為穩定,第二是德國人達到了60%以上,法國還不到50%,美國剛過50%,而主要大國中最低的是俄國,不到20%,比日本還低一些,俄國也是社會最不穩定的國家,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產業革命就是這樣,你挺過去了,你就向好的地方積累,你沒有挺過去,你就只能深陷各種社會危機的泥潭之中,歷史上有成功的國家,也有失敗的國家,四小龍成功了,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南美失敗了,阿根廷、巴西常年停滯,最終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楊潮覺得,山東這個17%以上還是有很大意義的。

  之後楊潮密集的考察了各個城市,他覺得他發現了問題的實質,他發現很多人拖家帶口的轉移到了城市,而以前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只是把城裡當做打工的地方,到底還是要回到農村去的,可是現在他們開始學著在城市中生活了。

  楊潮覺得,這也許就是工業化到一定程度後不可逆轉的原因,是因為鄉村生活轉變成了城市生活,農業文明變成了工業文明,而在10%以下的工業化國家,農村和城市的關系互相轉化,城裡人很容易就回到農村去了,城市不是他們生活的地方,就無法把消費留在城市,無法集中的創造大量市場。

  楊潮還發現,雖然他一直支持東營、煙台和青島集中發展,將大量資源集中在三個城市,打造聚集性產業集群效應,這樣最能提高效率,但是也有一些當地商人開始在其他地方開辦工廠,比如有人在濰坊開辦了麵粉廠、榨油廠,在周村建造了榨棉廠等等,都是通過收集加工城市附近的農產品,然後供應給三大都市的。

  這說明三大都市已經過了黑洞效應的極點,開始向外輻射,將周邊城市俘虜、馴化成自己的配套城市,這就是超級城市的輻射效應,等發展到一定程度,會開始向外擴散資本、技術和產業。

  最終以一個個都市為中心,形成一個個龐大的城市群,這才是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最後表現。

  努努力,將17提高到30,那時候就是快速工業化,到時候帶動的絕不止附近城市了,而是能輻射到更遠,更大的范圍,比如現在山東的工業就已經開始影響其他地區了,山西、東北的煤炭開采出來用鐵路、輪船拉倒山東消耗、加工,兩地開始形成礦業城市。

  等山東工業化完成,又開始往高端走,鋼鐵廠往東北轉移,煉焦等工廠往山西轉移,山東開始變成設計中心,其他地方開始走向工業化,山東則走向管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好像其他地方都在向山東攻陷自己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好像列強掠奪他們的殖民地一樣,但是不同的是,德國人把山東的資源都掠奪走,他們發達後,柏林不會輻射河南,只會輻射到漢堡去。

  中國某個地方發達了,可以帶動其他地方發展,而國外發達了,只會帶動他們的其他地方發展,這就是區別。

  所以楊潮覺得,山東不是聚集的太多,而是還不夠,加快聚集速度,盡快將山東的工業和城市化提高到30以上,讓山東形成朝上發展到大趨勢,從而無法停止,保證山東工業化,在中國先打造一個發達地區,接著才有資本、技術和經驗,去提高其他地方。

  但是經過考察,楊潮還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隨著煙台的發展,基礎設施開始有些跟不上了,這裡主要是美國人在投資,他們可不在乎城市建設問題,就是野蠻的建廠、賺錢、擴張,他們推動了煙台超前發展,將這個原本北方最乾淨的城市,變成了一個,一下雨街道上就汙水橫流的肮髒工業城市。

  青島倒是做的不錯,德國人環繞膠州灣,建造了一圈工業區,但是始終堅持良性發展,基礎設施做的比較好。

  相比之下,東營跟煙台是大哥別笑二哥,甚至情況更差,因為東營這地方地勢低,還有海潮倒灌的威脅,不但是下雨的時候,海潮倒灌的時候,也是滿街汙水橫流,什麽東西都衝到了街上,臭不可聞。

  這樣的城市顯然不是什麽好的居住地方,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阻礙城市化發展,楊潮立刻讓李富安籌備,讓他從出廠稅關余中籌集出一筆專用資金,徹徹底底改善一下這幾個城市的基礎設施。

  並且將工業區、居住區和商業區進行專業區分,提前規劃,以免將來造成後遺症。

  當然規劃得有根據,不能扯出一大片荒地自己就開建了,到時候沒人去住只能是鬼城,你得根據現在的基礎,在已經自然形成的工業、居住和商業元素比較集中的區域下手,以這些已經形成優勢的地反為中心,進行清理充足,把居住區的工廠遷出去,把工業區的房屋遷出去等等。

  跟李富安組建的團隊連續開了三天的會,強調了一下自己的理念,比如城市絕對不止是工廠的集合地,房子的結合體,或者商鋪的結合體,這裡不僅是生產的的地方,睡覺的地反個,做買賣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地方。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