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國崛起1900》第759節 朝鮮抗日
  無論是經濟實力,工業實力,還是人口基礎,朝鮮跟日本都不是一個檔次呢。

論軍事實力,朝鮮人總兵力平常不到10萬,經過動員後只有30萬人,日本法西斯後,常備兵力就有100萬,經過動員輕松武裝300萬。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但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朝鮮人這次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民族情感,政府一聲令下,十天之內,100萬人主動走向了征兵站登記入伍,極少有逃兵役的。

此時日本軍隊從蔚山往釜山逼近,打算像在旅順戰役一樣,從路陸上攻佔海港城市,徹底打開日軍登陸朝鮮的通道。

釜山港不是那麽好攻佔的,朝鮮雖然在這裡隻部署了十萬人,可是這裡群山環抱,是一個典型的海灣城市。

朝鮮人的海軍雖然不行,也沒有海軍傳統,但是對日本的戒心卻一直很深,釜山作為朝鮮面向日本的第一海港,朝鮮人修建了足夠多的防禦設施,四面山地要塞群林立,山坡上布滿地雷,日本人如果想要從陸地上攻打這裡,不付出血的代價是不可能的,所以朝鮮海軍遭遇困境後,立刻就趕到這裡尋求庇護,因為他們認定釜山是一座不會陷落的城市。

日本人調集了重炮,試圖①♂長①♂風①♂文①♂學,ww∞w.cfw※x.n√et敲開朝鮮人的要塞,可他們的重炮,跟朝鮮的要塞炮相比,並不佔優勢,因為這些要塞炮是中國生產的。

朝鮮雖然建立了一些軍事工業,能生產步槍、機槍,但在火炮,尤其是重型火炮上,還有欠缺,100毫米口徑以上的重炮,朝鮮無法自產,更不用說這些口徑在300毫米以上,主炮甚至達到406毫米的要塞炮了。

日本人一連猛攻十余日,傷亡兩萬余人,都沒有攻下任何一座朝鮮要塞,沒有取得任何突破。

之後日本認定,這裡也跟旅順一樣,是一座很難攻陷的海港,於是非常明智的選擇改變策略。

一邊在海上封鎖朝鮮海軍,一邊在陸地上推進,分為兩路,一路從蔚山出發,沿著鐵路線直奔大丘,一路從釜山附近的鐵路直撲昌原郡鎮海邑,先行攻佔了昌原郡後,接著攻下鎮海邑。

鎮海邑就是後世韓國的鎮海市,是韓國和美軍最大的軍事基地所在,應該說易守難攻,但朝鮮的兵力都去防守釜山了,這裡的防備自然空虛,畢竟軍力有限,不可能保衛每一寸國土。

鎮海也不是什麽大港口,因為朝鮮du立之後,對日貿易始終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朝鮮人對跟日本做生意也很抵觸,所以日本海一側的海港發展都不怎麽樣,朝鮮人的經濟重心都集中在環黃海一側,跟中國經濟聯系更為緊密。

但是攻取鎮海邑之後,總算讓日本人獲得了一個正規的港口,運輸能力大大改觀,蔚山灣雖好,但是基礎設施太差,朝鮮人在哪裡可沒有修建港口,但是鎮海邑不一樣,這裡早在日本人統治時期,就開始經營,這裡最大的風景是日本人種植的櫻花。

更多的士兵在這裡登陸,大量的軍事物資從這裡上岸。

那邊日本先遣軍已經攻佔了大邱,後續部隊不斷的從鎮海登陸,然後從昌原坐上鐵路到大邱匯合,他們打算從大邱北上,攻下朝鮮中部交通樞紐大田,然後持續北上直逼漢城。

朝鮮自稱三千裡江山,事實上不過是一個頂小的國家,從鎮海到漢城,高速路上只需要5個小時的車程,這個時代雖然沒有高速路,但是也絕對要不了五天時間,日本人跑都跑到了。

唯一的困難的必須沿著鐵路,一城一池的推進過去,從而保證自己的後勤和運輸補給,畢竟此時的朝鮮,已經跟歷史上的朝鮮不一樣了,經過du立和發展,朝鮮人的愛國熱情,民族情緒極為高漲,尤其是立國20多年後,朝鮮已經培養出了一代受過教育的人口,這些人普遍都比較年輕,正適合參軍作戰。

隨著日本軍隊的推進,他們發現不但處處遇到抵抗,朝鮮人還組織了大大小小的遊擊隊,凡是受不住的地方,哪怕只是一個村子,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燒掉,然後整村人搬到山上,然後不斷的下山騷擾日本的交通線。

這是日本殖民朝鮮時所沒有遇到的問題,他們感覺猶如鑽進了中國東北的廣袤原野上,到處都是土匪一樣。

因此每一座火車站都需要留守,甚至每一條鐵路線,都需要派人巡邏,還要構築大量的碉堡來進行支援。

日本人也感覺到壓力了,他們雖然是一個工業強國,但資源卻極為短缺,幾個月的戰爭他們還能打下去, 可是長期作戰他們就無法支持了。

所以日本人只能選擇搜掠朝鮮物資,以戰養戰,起碼大米他們打算就地征發,卻更引起了朝鮮農民的反抗,遊擊隊更加壯大了。

朝鮮也不好受,釜山已經被困死為一座孤城,很快物資就要耗盡,但是整隻朝鮮海軍都在哪裡,防禦陣地中還有10萬陸軍,陸海軍加起來人數達到了20萬人以上,這是朝鮮人不能承受的損失,一旦海軍全部覆滅,朝鮮必定又會淪為世界三流國家。

可是不但北上的日軍讓朝鮮無法分兵去支援釜山,甚至他們自己都有些抵擋不住,日本人步步推進到了大田。

這座城市算起來還是日本人修建的,當年這裡只是一個小村莊,日本人的鐵路修到這裡,才慢慢形成了城市。

日本人對這裡極為熟悉,甚至還能拿出當年的建設圖來,地形圖之類的更是精密到了村級,這裡哪座村莊有幾口井,日本人都知道,當然那是二十多年前的老地圖了,井可能多了些,但地形卻不會改變。

日本人對這裡志在必得,朝鮮人也不敢放棄,因此圍繞大田,雙方紛紛調兵遣將,很快就囤積了80萬人的兵力,朝鮮為防禦方在這裡部署了40萬兵力,日本人則調派了50萬兵力,很顯然雙方都把這裡當做了決戰之地,一旦失守,恐怕這場戰爭就要分出勝負了。

請輸入正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