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國崛起1900》第541節 3選2
楊潮考慮問題的時間跨度自然要比其他人要大一些,他最關心的是大危機的問題,誰上台更能解決大危機呢?

 按道理來說,李富安比較合適,李富安在工業領域有廣闊的人脈,也精通工業組織管理知識,經濟危機說白了,主要就是工業調整問題,雖然金融業也危機深重,但金融業不過是一個服務行業,歸類於高級服務業,理論上來講主要應該為生產服務。

 世界已經進入了工業社會,那麽最重要的生產就是工業生產,這是最重要的實體經濟,只要工業基本盤穩定了,金融業自然就能恢復穩定。

 這次大危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因為之前太過繁榮了,所以危機及其深重,市場已經調整不過來,必須有強力的行政介入,甚至行政介入也未必能完美解決,需要動用一切力量來重塑國民經濟,其中包括人脈。

 米青呢,則始終在中下層人群中間有極大的威望,她當總統的時候,就推動日薪一兩運動,時至今日也只有最發達的地區的日薪能夠達到一兩,因此落後地區的勞動者就更渴望能夠提高工資。

 這也讓她組織工會順理成章,讓工人階層天然的就接受了她。

 那麽一旦米青上台,經濟危機之中,最盲目的中下層就等於看到了希望,就不容易亂,否則誰知道這些無產工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會乾出什麽事情,蘇俄化現在看來沒市場,倒是很有可能跟極端民族主義結合,從而法西斯化。

 如果共和國法西斯化了,對整個世界來說,無異於一場災難,楊潮沒有那麽強烈的國際意識,但是法西斯最大的傷害還是對本國,盡管二戰中德國看起來風風火火。德國人對阿道夫無比崇信,可那是因為他們之前在戰後受到的屈辱和苦難太深重,阿道夫給他們帶去了穩定,短時期內他們的心理落差太大。感受到了虛幻的幸福感。

 反觀意大利法西斯,墨索裡尼上台初期,也是很有威望的,但是法西斯的集權主義,一開始確實是解決經濟的一劑良藥。可時間一長,大家心中的熱情驟減,而法西斯也開始陷入沉悶,經濟問題再次出現,意大利人對墨索裡尼的信賴也就降低,甚至最後出現吊死他的事情。

 可以肯定,任由阿道夫執政,十年沒事,二十年肯定出問題,還需二十年以上的跨度。德國這種經濟模式肯定要出問題,太多的資源投入了軍事工業,短時間內刺激了工業發展,但長期以來是一種嚴重的消耗,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比不上那些消耗更少的國家,長期對比之下,人民的幸福感降低,他們自己就要反對納粹了。

 但法西斯這種整體,往往是人民擁護之下上台,但當人民反對的時候。他們是不會輕易下台的,鎮壓和大規模的內戰,恐怕是最後的結局。

 楊潮可不想中國淪入這種境地之中,中國一旦爆發內戰。那必然是曠日持久的,重蹈民國大亂的覆轍。

 因此現在選擇李富安是有助於解決經濟基本問題,選擇米青則能安撫社會穩定的問題,兩者相權還是很難取舍的。

 這兩個各有所長,也各有短板,但不是最重要的。但也不是無法彌補,只要他們願意聽從正確的建議,楊潮自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兩人能虛心接受,積極配合,問題其實並不大。

 米青不用說,她不是一個強勢的領袖,之所以傾心政治,楊潮不是很理解,這畢竟是一個女人,也許僅僅是幼時受到的男女不平等的遭遇所影響,所以心中才有中要證明自己不輸給男人的執拗,也許是出於一種理念抱負,但同時她不是很激進,甚至樂於扮演一個象征,放手讓手下全權負責,就好像當年她將檢察權全權交付給副總統李富安,從而開啟了一種政治模式,那就是現在的大總統主持全局,副總統專管監察的模式。

 李富安在自主性上比米青要堅持一些,心裡總是有一些小別扭,並不是那麽聽話,但他有時候只是表現的強勢,內心其實遠沒有潘訓那麽強大,因此他只是表面上顯得強勢,真正遇到重大事情上的時候,反而有些畏首畏尾,難以決斷。這種人其實並不適合當一個領袖,更適合當一個經理人,在董事會指揮下工作。他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不具有決斷的魄力,他有極強的組織能力,卻缺乏承受壓力的能力,如果有一個強勢的人在指揮他,他往往會更好受一些。

 因此米青當了總統,其實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按照楊潮的建議形式。李富安當了總統,也會在大事上聽從楊潮的建議。

 所以說這兩人誰當選,對楊潮來說,對他將來的計劃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

 如果潘訓當選呢,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自主自強的家夥,他的能力沒問題,決斷的魄力也不差,承受壓力更不用說,這甚至是一個遇到困難會欣喜的家夥,這種人如果掌握了權力,必然是一個強勢的領袖,他總是積極的派出其他人的影響,別說聽從別人的建議了,楊潮給他建議,甚至有可能被他感覺到是對他權力的威脅。因此這幾年楊潮才十分的低調,很少跟潘訓互動。

 正因為潘訓這種性格,讓楊潮感覺到,一旦他再次當選,那麽在大危機期間,很有可能自行其是,楊潮根本就無法介入經濟調整,這次危機的深度,卻是一個需要全民一致,共同努力的事業。

 如果潘訓當選,他卻不具備應對這種危機的經驗和知識,又不肯聽從楊潮的建議,那麽到時候勢必引起激烈的權力鬥爭,全民一致,眾志成城都還未必能平穩度過這次危機,更不用說政治內訌了。

 所以阻擊潘訓,是楊潮堅定不移的態度,不僅僅是要給中國政治樹立一個規矩,更是應對即將到來的困難的一種準備,因此盡管在米青還是在李福安之間的選擇還有些困難,潘訓卻從來沒有進入過楊潮的考慮范圍之內,這是一個三選二的問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