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逆水行周》第541章 表裡(續)
尉遲熾繁在命婦院和劉彩雲交談,談的是梁史,宇文溫在行宮側殿和兒子們開“論文討論會”,談的也是梁史。

論文是命題論文,題目隻有一個,包括太子在內的皇子都要以此為題寫“論文”,然後進行討論。

題目很簡單,不過幾個字:論侯景如何以八百殘兵亂梁。

寫論文的人,有太子宇文維城、燕王宇文維翰,兩人已到而立之年,兒女開始調皮了。

有河北西道布政使、吳王宇文維行,二十出頭,成婚一年,因王妃長孫氏有孕,宇文維行即將當阿耶。

有“觀察軍心”剛回來不久的宇文維民、宇文維禮,沒到二十,尚未成親。

三個年齡段的皇子,歷練程度各有不同,所寫“論文”的深度自然也不同。

屬於“二十歲以下”年齡段的宇文維民、宇文維禮,其論文論據基本上來自《梁書》,論點中規中矩,不脫《梁書》中的“史臣曰”(編撰者對傳記人物、事件的小結)。

宇文維民、宇文維禮認為,太清之難(後繼亂梁)之所以會發生,就是臣不忠、子不孝,外加梁國國內矛盾重重,才讓侯景有機可乘。

已經擔任地方大員接受歷練的宇文維行,其論文的內容豐富許多,其論據除了取自《梁書》,還取自其他一些非官方的歷史資料、手稿(出版社買下版權後出版)。

其論點,多了一些自己的見解,或者說並不是照搬《梁書》的“史臣曰”,有了更多的總結。

宇文維行認為,臣不忠、子不孝不過是表像,深層次的原因,是梁國國內矛盾激化,侯景反叛,不過是引爆了梁國國內矛盾而已。

他推論,認為即便沒有侯景,當年邁的梁帝蕭衍去世,梁國必然會爆發宗室內戰。

屬於“三十歲年齡段”的太子宇文維城、燕王宇文維翰,其論文的內容又比吳王宇文維行豐富許多,來自《梁書》的論據不到一半。

兩人的論點,也比宇文維行更進一步:侯景反倒是因為隻有八百殘兵才能得逞,若這位手中有八萬兵,根本就翻不起什麽風浪。

為什麽?

宇文維民、宇文維禮對此滿臉疑惑,宇文維行若有所思,宇文溫便讓太子先發言。

經過二十年國務歷練的宇文維城,走上“講台”,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

侯景以八百殘兵南逃入梁國,這對於梁國國內各方勢力而言,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侯景會是一把很好用的殺人凶器。

太清初年的梁國,國內士族和庶族、中樞和地方豪強、貴與賤、宗室內部的矛盾已經激化,可以說這時的梁國宛若一個高壓鍋,鍋內的壓力臨近極限,而梁帝蕭衍就是唯一的減壓閥。

蕭衍在,高壓鍋還能勉強維持,他一旦不在,高壓鍋就要爆炸了。

而當侯景帶著八百殘兵南逃過淮水時,各方勢力看到了一個絕佳的殺人凶器。

侯景在南朝無根基,不過區區八百殘兵,屬於用完就能扔的凶器,而且殺人的惡名,最後都能讓侯景來承擔。

地方豪強試圖投機,跟著侯景造反,一如當年雍州(荊州地區)豪強追隨蕭衍成大事那樣,於是,侯景的兵力,由八百人變成起兵時的八千人。

參加叛亂的豪強武裝越來越多,而許多被壓迫的梁國百姓、奴隸,恨透了權貴以及朝廷,於是紛紛追隨叛軍,當然,也有大量百姓被叛軍裹挾。

於是,抵達建康城外的叛軍,兵力逾十萬。

都督京師諸軍事的宗室蕭正德,曾經是蕭衍的嗣子,隨著蕭統(即昭明太子)的誕生,

又變成侄兒,從此與皇位無緣。他心中仇恨與日劇增,便要以侯景為凶器,乾掉皇帝和太子,自己當皇帝,之後把在江南毫無根基的侯景乾掉,把罪過都推到侯景身上。

所以,如意算盤打得劈啪響的蕭正德打開建康城門,引叛軍入城。

台城被圍,越來越多的奴隸、百姓投奔叛軍,他們沒多少長遠想法,就是想向欺壓自己的權貴們復仇,或者想要改變命運,做人上人。

許多寒族則翹首以盼,等著台城淪陷,等侯景把那些世家高門出身的士族高官屠殺一空,然後他們再把沒有根基的侯景趕跑。

出鎮在外的皇子們,也不約而同想到了一點:讓侯景把父親和太子兄長乾掉,自己就有機會了。

侯景在南朝無根基,所以必不能久,事後由他承擔一切罪名即可。

所以,等著父兄喪命的幾個出鎮皇子,擁兵不動、保存實力,與此同時也是提防自己一旦領兵去建康,會被其他兄弟斷後路。

與此同時,昭明太子尚在人世的兩個兒子、梁帝蕭衍的皇孫,也在等著皇帝、太子喪命,等著皇叔火拚,自己好取漁人之利。

所有人,都握著名為“侯景”的凶器,取皇帝和太子還有自己仇人的性命,事畢,再把這凶器扔進廁所,承擔一切惡名。

結果卻被侯景加以利用能,來個反客為主,所以太清之難發生了。

當侯景把江南殺得血流成河,皇帝、太子完蛋,以王、謝為代表的高門士族完蛋,地方豪強們乘勢而起,而宗室內訌決出勝利者――坐鎮荊州的蕭繹即位稱帝,侯景的末日就到了。

侯景為什麽能憑八百殘兵亂梁?

就是因為他隻有八百殘兵,在南朝無根基,看起來好控制,才成為梁國國內各方勢力眼中絕佳的凶器。

若是侯景坐擁八萬雄兵,梁國國內各方勢力根本就不會起心思,不會把他當成好控制的狗,而是當成虎狼嚴加防范,屆時侯景只會被梁國拒之門外,又被東魏討伐,進退失據,兵敗身亡。

可以說,助侯景成事的不是那八百殘兵,而是梁國國內已經激化的矛盾,若拘泥於軍事角度來論證,根本就無法解釋為何會出現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

聽到這裡,年輕的宇文維民和宇文維行恍然大悟,宇文維行有些懊惱,懊惱自己為何沒能再想深些,而燕王宇文維翰的見解和太子相同。

兒子們的見識不錯,讓宇文溫很高興,尤其嫡、庶長子,表現出色,他總結道:“一個人若身體虛弱,即便一次著涼感冒都會要了他的命,國家也是如此。”

“侯景的八百殘兵,不過區區感冒,梁國病入膏肓,才是太清之難發生的原因,即便沒有侯景作亂,當蕭衍去世,宗室內戰也必然爆發,同樣會是一場大災難。 ”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梁書》雖好,但內容有限,所以,想要更好的以史為鑒,還得多收集其他史料,才能明白歷史事件為何會發生。“

“若光看《梁書》,你們能知道梁國的各種矛盾能激化到何種地步?”

“侯景南逃時八百兵、叛梁時八千兵、攻到建康城外十萬兵,光看《梁書》,你們真能弄清楚到底怎麽回事?”

“所以,只看官修史書還不夠,要多收集其他史料,然後自己多想想,帶著疑問看書,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收獲,才能透過‘表’,發現‘裡’。”

見著兒子們點頭,宇文溫問宇文維翰:“燕王還有什麽補充的?”

宇文維翰回答:“孩兒並無補充。”

宇文溫聞言,想說什麽,但還是沒說出口。

以兒子的見識,能看到當年梁國國內各方勢力是把侯景當做刀來用,那就不該看不到另外一個問題。

所以,應該還有補充,隻是不敢說。

其他人,大概也看到了,同樣不敢說,也不敢在論文裡提及。

那個問題,就是蕭衍活得太久了,年老昏聵,導致國內弊病重生、矛盾激化。

皇帝壽命短不是好事,曹丕、曹備缸又械燦幸桓瞿芏嗷疃輳兔揮興韭碥哺缸擁氖隆

可皇帝若是活得太久,同樣不是好事,蕭衍就是例子。

看著年富力強和即將年富力強的兒子們,宇文溫有些恍惚。

兒子都長大了....可我...我還沒老啊...

https://

1秒記住愛尚小說網:。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