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逆水行周》第415章 知己知彼
上午,政事堂,天子宇文溫、太子宇文維城,及三高官官均在座,各人手中拿著資料,面前案上亦有厚厚一遝資料,政事堂中央位置,擺著一個巨大的沙盤,上面有山川河流,以及代表州郡城池的小屋。

 沙盤裡插著許多小旗,代表著不同的意思,而工部的官員,此刻正在向天子、太子及政事堂諸公,講述嚴峻的黃河防汛形勢。

 自入夏以來,黃河流域及其支流流域地區降雨量大增,朝廷設在各地的觀星台,承擔著觀測雨量的任務,有詳細的觀察記錄支撐這一說法。

 降雨量大增,必然導致黃河水位從關中河段開始上漲,傳遞到下遊,水位只會更高。

 根據這兩個月各處對黃河中、下游水位的觀察,及對其主要幾條支流的水位觀察,都說明現在的黃河,中下游水位已超過歷年同期的正常水位。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自明德元年起,黃河下遊流域首次面臨水患威脅――一場規模不小的水災大概率會發生。

 預計受災地區,囊括自熒州河段起、直到黃河入海口止的下遊沿岸地區,與此同時,下遊各主要黃河支流流域,也會不同程度受災。

 用地理名詞來說,就是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地區以及青齊西北部地區,大概有四十多個州會受災。

 屆時,一旦黃河水位暴漲導致洪水肆虐,以上地區必然化作汪洋,大量農田、村落被毀,不止導致今年糧食歉收甚至絕收,往後數年可能都緩不過來。

 但最要命的不止於此,受災地區一旦化作汪洋,大概會有數百萬人流離失所,一旦處置不當,災民要麽因為爆發瘟疫而大規模死亡,要麽因為種種原因,被心懷叵測之徒煽動,隨後爆發大規模動亂。

 一旦發生這種事,必然動搖國本。

 雖然這一切如今還沒有發生,上漲的黃河水位,如今還在安全范圍內,但種種跡象表明大水災未來大概率發生,收到急報的宇文溫哪裡坐得住。

 當晚收到工部急報,次日也就是今日立刻召集宰執商議對策。

 當務之急是做好防汛工作,做好提前部署,讓黃河沿岸地區立刻動員起來,調集人力物力做好防汛準備,沿岸地區官府要立刻檢查堰壩,看看有無隱患。

 如果發現隱患,必須立刻補救。

 其次,是抗洪工作的部署,雖然最好的辦法是靠著堤壩將洪水擋在外面,但這樣的願望一般很難實現,或者悉數實現:總會有沿河地區的堤壩決口,導致洪水洶湧而入,部分地區受災。

 所以各州郡必須做好洪水來襲後的抗洪工作。

 其中包括將糧食、物資以及重要財物轉移到地勢較高之處,然後提前儲備抗災物資,並且立刻向境內百姓發布水災預警,讓百姓們心裡有數,提前做好防汛抗災準備,盡可能減輕損失。

 第三,就是賑災,黃河發大水,這樣的天災基本上人力難以阻止,無非受災地區多還是少的問題,那麽當災情發生,朝廷就必須進行賑災,從各地調集糧食、物資,賑濟災區災民。

 第四,重建,當大水退去後,災區重建工作必須抓緊,盡快回復農業生產,協助災民重建家園,不然災民無家可歸又斷了生計,就會變成流民四處流竄,遲早要釀成大禍。

 第五,防疫,俗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洪水退去,滿地狼藉,大量的井水被汙染,大量動物、人的屍體腐爛發臭,這都是潛在的疫病源。

 如果在進行重建時忽略了防疫,一旦爆發大規模瘟疫,必會釀成人間慘劇。

 林林總總,要做的工作很多,耽擱不得,所以刻不容緩,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亂,否則只會自亂陣腳、事倍功半。

 宇文溫今日召集宰執議事,沒指望當天就議出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會必然會開上幾次,每次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最後匯總起來,才是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所以,今天會議的目的是了解現狀,讓宰執們統一意見,首先做到“知己知彼”。

 所謂“知彼”,就是要認識到今年夏秋黃河爆發大水災是不可避免之事,還要知道大概的受災地區和范圍。

 如此一來,開展防汛、抗洪搶險、賑災及災後重建、防疫的籌備工作,大家才能有的放矢。

 所謂“知己”,就是要知道在面對這樣的天災時,朝廷能做到哪一步,手頭上掌握的人力、物資,到底有多少,也就是說,面對即將到來的天災,己方的動員能力到底有多強。

 以及,己方承受損失的底限在哪裡。

 現在,工部提供的資料裡,就有相關內容,其內容雖然一疊紙就能大致交代清楚,但卻是凝聚了無數人十余年的努力。

 那麽,朝廷眼下家底到底有多厚呢?

 第一,完善的降雨、水文觀測體系。

 對降雨量的觀察,可以初步預測旱災和水災,對於水位的觀察,可以預測水災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這一套觀測體系,朝廷已經有了,所以才及時發出預警。

 第二,大型水利工程。

 這包括黃河中下遊流域地區、主要支流流域地區的水利工程,主要就是黃河大堤,以及主要支流水系的河堤,甚至包括一系列大、中型堰壩(水庫)。

 這些堰壩承擔著豐水時蓄水、乾旱時放水的調節功能,在黃河防汛、抗洪時,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自明德元年以來,朝廷大興水利,無論是黃河大堤還是各處河堤,以及各種大、中型堰壩都修了不少,現在到了要緊關頭,馬上就能派上用場。

 不僅如此,永濟渠、通濟渠這兩條巨大的人工運河,實際上也有承擔著黃河分洪的作用,若能確保永濟渠、通濟渠的泄洪能力,不僅運河沿岸地區不會受災,還能能降低黃河下遊地區決堤的風險。

 因為來自中遊的大量河水,被兩條運河分流,那麽下游水位上漲的速度就不會那麽快,黃河大堤承受的壓力就沒那麽大,受災地區面積必然變小。

 當然,若處置不當,不要說分洪,兩條運河自己也會水位驟增,導致沿岸地區爆發水災。

 第三,抗洪、賑災的糧食及物資儲備。

 這一點倒不用擔心,因為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周國的糧食產量大增,河南、河北地區的主要幾個大型官倉都存儲有大量糧食以及布帛,遇到災年可以就地開倉賑災。

 這些大型官倉在選址時經過認真勘測,雖然建在水運便利之處,但全都建在地勢較高之處,即便四周淪為一片汪洋,倉庫也會安然無恙。

 儲糧充裕,而外糧同樣充裕:因為有一個巨大的糧食產地毗鄰河南,那就是山南荊襄的漢沔地區。

 漢沔地區的大開發已經歷經十余年,當年開辟出來的大量農田,如今已由生田變熟田,正是糧食產量快速增長的時候,每年都有大量糧食外銷,銷往河南。

 今年長江流域地區降雨正常,漢沔地區亦是如此,所以秋天必然豐收,屆時,大量糧食完全可以通過葉宛運河大規模輸入河南以及河北(南部地區)。

 與此同時,荊襄地區的官倉也存儲著大量糧食,如有需要,也可以用於賑災。

 不僅如此,洞庭湖區、彭蠡湖區的糧食有盈余,同樣可以借助便利的水運輸入河南,所以,在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大規模受災、糧食幾近於絕收的情況下,朝廷也有能力外調糧食賑災。

 河南、河北本地官倉儲糧,來自荊襄(包括漢沔地區)的糧食,加上淮南、江南(包括彭蠡湖區、洞庭湖區)糧食的支援,至少從紙面數字上看,完全有能力養活河南、河北的災民。

 一直撐到明年秋收。

 這樣的底氣,來自於十余年的開荒種地,來自於已成規模的火輪船船隊。

 更別說還有交州稻米可以北運,賑濟河南、河北東部以及青齊之地(黃河下遊地區)的部分災民。

 朝廷手中有充裕的糧食,有充裕的運力,賑災能力是很強的。

 無數的數字,一一列成表格,展現在宰執面前,看著這些密密麻麻的數字,宰執們忽然覺得有些錯愕。

 雖然有關數字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機密,而這十幾年來,國力的發展有目共睹,但真要仔細一看,卻發現有些不一樣。

 正如自家孩兒天天見,不覺得個子長得快,但拿出不同時期的身高尺寸一比,才猛然發現:原來兒子長得這麽高了!

 現在,看著工部提供的統計數字,宰執們有同樣的感覺:

 原來,大周的國力已經增長到如此地步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