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逆水行周》第291章 座師
豫州懸瓠,豫州總管府考試院,觀察使楊濟正在監督試卷的選題事宜,試卷選題由禮部選定的主考官主持進行,根據考試級別的不同,選題的難度也有不同。

那一世,大明的科舉,正式考試是鄉試、會試、殿試,但在鄉試前,還有個“小考”,也就是童子試,算是參加鄉試前的資格考試,所以,這個時代的科舉,同樣以此分為四級。

如今的科舉,除了最高一級的殿試比較特殊,其他三級考試的試題,原則上都不由考官擬定,而是考官從題庫中抽取,名為“統一出題”,又稱“統考”。

試題的抽取過程形同抽獎,也就是“抽號”。

眼下,楊濟現場監督選題,選題的抽號方法很特別,是用輪盤來抽:

一個水平放置的轉盤,中間高邊緣低,盤分十二格,即地支十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格對應一個字。

轉盤轉動,然後在其圓心上方投下鐵珠,鐵珠滾到哪個格子,就記下這個格子的字,譬如“巳”。

再連續投三次,得仨字,譬如依次得“卯”、“寅”、“酉”,那麽前後四次抽得的字,依次排列成為“巳卯寅酉”。

這就是編號,據此可在題庫查到對應題目內容及答案。

十二字,投四次,其排列組合有二萬單七百三十六種結果(編號),沒有超過題庫對應類別的題目數量,故而不會出現空號。

所以考試出題,題目不需要主考官來擬定,都是從題庫“抽號”,而題庫的實體,是堆積如山的無數小冊子,由禮部校對、定版、刊印。

題庫的題目數量浩瀚如海,根據考試級別分類,足夠每次考試所需,而題目的數量,每年都會增加。

這樣的題庫可不簡單,是禮部組織大量學者,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擬定的知識點及考點出題,然後將題目匯總。

選題是從題庫裡“抽號”,如此一來,主考官實際上不會對題目的擬定有什麽實質影響,天下各地的同等級考試(童子試、鄉試),其難度都能保持一致。

不會出現某地因為主考官比較挑剔、導致所出題目特別難的情況,也不會因為某主考官過於寬容,導致出的題目難度下降。

如此設計,煞費苦心,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楊濟如是想,他作為觀察使,當然要監督試卷的出題以及印刷,而肩負監督之責的人,還有禦史台的禦史,此刻在場的禦史為骨儀,算是和豫州懸瓠有緣。

骨儀祖上來自天竺,所以樣貌有別於中原人士,為人剛正不阿,有風骨,在禦史任上多有彈劾,讓許多官員聞之色變。

此刻,骨儀和楊濟都盯著主考官往轉盤裡投鐵珠,抽出來的號碼,由吏員進行登記,並且由另外兩人核對。

登記好的號碼,會由另幾名吏員進行整理,然後對照條目,在題庫(小冊子)裡找出題目及答案,接著交由主考官核實,當天就交由印刷場進行試卷的印刷。

整個過程,相關人員都要對外“隔離”,不得與外界接觸,日常起居有專人負責,接受監督。

試卷印刷過程也要接受監督,官府會派出士兵將印刷場圍得水泄不通,當試卷原版抵達之後,所有印刷場員工,就會與外界隔離。

他們要爭分奪秒,進行排版、試印、勘誤、再次排版、試印,確定無誤後定版,開始批量印刷,趕在開考前將試卷印刷完畢。

屆時,官軍會押送考卷抵達考場,誰敢衝撞隊伍,誰就要倒霉。

整個流程,楊濟不需要全程緊跟,

隻是“觀察”而已,但禦史骨儀,以及禮部自己派來的監督官員,需要“如影隨形”。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絕不允許有人內外勾結,提前泄露試題。

這樣的一個流程,看起來很繁瑣,但因為之前已有試行了十余年的考試選拔,禮部根據多年的經驗教訓,將整個流程制度化,每個環節都分得很清楚,對於監督者來說,看著流程圖就會對如何有效監督一清二楚。

楊濟已將流程圖記得爛熟,此刻見著抽號正常進行,琢磨起考題來。

考試題目,分為“主觀題”和“客觀題”。

主觀題是讓考生自己答題,以表達對試題的理解,試題的題型有簡答題、論述題等,論述類題目,其得分高低得由主考官判斷,人為因素較大。

客觀題,是固定應答型試題,有標準答案,這種題目讓考生從事先擬定的答案中辨認出正確答案,題型有判斷題(是非題)、選擇題(單選、多選)等。

除此之外,還有填空題,如明經科的填空題,就是將一段經文的某段話留空,讓考生填寫,這實際上也是有標準答案,考的是考生對經文熟悉與否。

以客觀題為主體的試卷有足夠的知識覆蓋面,閱卷、評分完全避免閱卷考官的個人因素干擾。

如何安排客觀題和主觀題的比例,關系到考官在考試中的作用,為此,清流們吵得翻了天,最後朝廷還是確定了題庫出題、客觀題佔主體這一原則。

如此一來,主考官實際上不是出題者,純粹是閱卷者,按照標準答案給糊名的試卷打分,隻有到了論述類題目,才有些許“自由發揮”的余地。

若一個考生把客觀題都作對,那麽即便自己的論述題答案不入考官法眼,也不會明顯影響總體成績。

這樣的設計,讓主考官沒道理成為上榜考生的“座師”,當次考試(鄉試、會試)考生能上榜,不能說是主考官“慧眼識英才”。

因為隻有一個人,才有資格成為考生的“座師”,那就是天子,其他各級考官,不過是拿著答案打分的“員工”。

通過殿試的考生,是天子門生,而不是某個主考官的門生。

殿試的考題由天子擬定,至於這題目是天子從其他人擬定好的題目裡選,還是由天子自己定,那是另外一回事。

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寬度”、“深度”都夠大的題庫,而這樣的題庫,花了近二十年,凝聚了無數學者的心血,最後才建立起來。

這項工作艱難無比,首先光是按四個級別定題目難度,就讓學者們吵得面紅耳赤,因為不同的學者,對同一個問題的難度判斷不同。

諸如劉炫、劉焯這樣的經學名家,看什麽問題都覺得容易,總不能按照這兩位的標準來給題目定難度。

既然要定一個標準,那麽如何定這個標準也得有個“標準”,所以光是為了“標準”,就折騰了許久。

其中艱辛,楊濟有所耳聞,隻歎為了科舉這種子能發芽、茁壯成長,天子苦心準備了那麽多年。

正是因為有了長期的準備,明德年出現的科舉制度,有了扎實的基礎,當然,收效如何,還得以事實說話。

https://

1秒記住愛尚小說網:。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