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逆水行周》第677章 關門打狗
山坡上,化作廢墟的城池已經開始重建,但是廢墟裡依舊彌漫著血腥味和些許硝煙味,那是火炮轟擊過後留下的痕跡,混合起來的怪味隨風飄散,讓剛上來的參軍杜如晦聞過之後覺得有些反胃。

 他不是膽小鬼,只是不習慣這氣味而已,看著搭建防禦工事的士兵,看看這不久之前還屬於高句麗的山城,再回頭看看山腳下、浿水岸邊停泊的炮船,他感受到新式火炮的威力。

 從山頭到浿水岸邊,經過光學測距儀測距,直線距離大概是六裡,若是十余年前,官軍的火炮還達不到這麽遠的射程。

 所以高句麗特地選在這裡築城,以為多少能在周軍的進攻下多撐上一段時間,結果連一天都撐不過去。

 自從上次兩國交戰以來,十余年時間,周國的軍事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采用新型發射藥的火炮,射程提升了很多,超過了高句麗一方的想象。

 雖然新式火炮和炮彈的造價也比之前貴了許多,但朝廷為此花的錢很值得。

 昨天拿下的山頭,今日已經開始改頭換面,杜如晦看著已經在山坡上初具雛形的索道,對於工程兵的施工速度很滿意,再過得幾日,索道即可投入使用。

 這種索道是由一座座鐵架加起來的鐵纜,鐵纜一頭由蒸汽機帶動(蒸汽機位於山腳),鐵纜上有吊籃(吊鉤),可以往返於索道兩端運送人員或物資。

 而索道鐵架因為是用標準鐵件組裝,所以組裝速度很快,立起來的鐵架也很牢固,這種索道之前是用於礦山,技術已經很成熟,還能順便架起電話線,讓山頭和山腳隨時保持聯系。。

 有士兵趕著騾馬上山,騾馬馱著已被拆散的火炮,有炮管、炮架、輪子等,騾馬將這些“散件運上山後,士兵們將其重新組裝成火炮,在山城廢墟上構建炮兵陣地。

 炮口對著另一面、東北方向處的山口。

 那裡是進出綿延大山的隘口,寬約二裡,兩側都是高山,距離山城大概有四裡地。

 躲進綿延大山裡的高句麗軍隊,想要從這個門戶裡衝出來、對浿水下遊數十裡外的平壤發動進攻,就得面對杜如晦腳下這座山城。

 那麽,官軍為何不在山口下寨,而是要在這山上設防呢?

 杜如晦看著眼前地勢,忽然想到了一個戰例,那就是三國時期漢(蜀漢)軍和魏軍的街亭之戰。

 街亭在山谷中,兩側的山都很高大,卻有一山名為南山,向下三面皆陡峭,其山正對山谷隘口。

 戰前,漢軍是打算在山腳駐軍,當道立寨,扼守隘口,把即將到來的魏軍堵在狹長的山谷裡,對方無法排開陣勢,所以無法發揮兵力優勢。

 拚盡全力把對方堵上一段時間,漢軍主力就能趕到。

 但是,漢軍主將馬謖查看地形後,決定把人馬拉到南山上,待敵人前來攻打,然後漢軍居高臨下,把敵人打敗。

 副將王平覺得此舉不妥,如同將己方置於死地,多次勸諫。

 馬謖卻認為“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也是犯了兵家大忌,背水列陣一樣打勝仗,如今將士們退無可退,必能奮力破敵。

 魏軍很快殺到,主將張郃是沙場宿將,見著漢軍如此防禦,瞬間明白對方打得什麽主意,於是圍山卻不攻。

 山上漢軍雖然居高臨下,卻無法擊敗魏軍,且山上無水源,人、馬饑渴難耐,沒多久便軍心大亂,被魏軍擊敗。

 街亭之戰,一直被當做反面例子,教導後來者莫要紙上談兵,杜如晦對這個戰例很熟悉,如今看著己方的布置,仿佛和當年街亭的漢軍差不多,

 雖然官軍也在山下立寨,卻就是不去那山口立寨堵路,如此托大,是不是太過於狂妄了?

 杜如晦覺得不是,因為時代不同了,官軍手中有火炮,有電話,有蒸汽機驅動的索道運輸裝置。

 山上的營寨(包括火炮陣地),和山下的營寨以電話線連接,炮兵隨時可以根據需要,居高臨下對指定目標進行炮擊。

 火炮的威力,今日他可是見識了,只要彈藥夠,敵人來多少死多少。

 山上只有蓄水池,且山坡陡峭,但有了鐵纜運輸裝置,山下的糧食、水、彈藥以及各類物資,都能很容易的運上去。

 如果當年馬謖有那麽幾門火炮助陣,魏軍是絕對要潰敗的。

 想到這裡,杜如晦再度看向山口。

 他所在的地區,應該是漢樂浪郡的駟望縣故地,在浿水東岸(浿水在這裡是南北走向),距離下遊平壤大概有六十裡(水路),躲在群山之中的高句麗軍隊,出擊平壤最近的門戶就是這裡。

 然而,有了火炮的幫助,這個門戶對於高句麗軍隊而言是關上的,對方要麽繞遠路,從群山之中繞出來,要麽強攻這裡。

 看上去,這山口沒有立寨,高句麗軍隊有機會突破,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官軍之所以不在山口立寨,就是要給對方一個念想,遲遲無法下盡決心繞路出山,等到回過神來,已經晚了。

 躲在群山之中的高句麗軍隊,會像一條被關在房間裡的狗,除了挨打,沒有任何衝出來的機會。

 此即“關門打狗”。

 。。。。。。

 薩水入海口處,岸上漢樂浪郡番汗故地,薩水道行軍行營南側,剛登陸的士兵們,見著簡易車站處一列火車“嗚嗚嗚”從面前經過,不由得愣住了。

 又看清楚車上打著平壤道行軍的旗幟,大家隻覺得難以置信:

 連接番汗和平壤的鐵路修好了?火車通了?

 從開戰到現在才過了兩個月,這是怎麽回事?

 車站裡負責軍需轉運的軍吏見著這幫剛到的兵抬頭探腦、議論紛紛,嘿嘿笑起來:“怎麽?不到兩百裡的鐵路修兩個月通車,很奇怪麽?”

 有士兵問:“不對吧,我記著往年修鐵路,五六百裡得修個一年,反算回來,兩百裡的鐵路,怎麽著都要修四個月。”

 “那是以前的事了,朝廷這幾年一直在修鐵路,所以修鐵路的手藝是越來月嫻熟,速度當然越來越快。”

 軍吏笑眯眯的說著,滿是感慨:“再說這線路,有司老早就勘測好了,多是平地,施工又不缺物料,說動工就動工,修鐵路的隊伍可是修過徐萊鐵路的老手,一日能修個二十裡,當然快。”

 士兵們來到鐵路旁,看著鐵路頗為感慨,有人想了想,問:“一日二十裡?那修完二百裡也就十日?這不對吧?”

 軍吏不以為然:“用腦子想想!架橋不花時間的麽?兩個月時間剛合適,兩百裡鐵路,火車走一遭,從這裡去平壤,不過兩個多時辰,方便得緊。”

 大家看著鐵路,看著正在卸貨的列車,有一種荒唐的感覺。

 這大老遠的浮海東征,結果官軍是一邊打仗一邊修鐵路,這種戰法,好像以前都沒有過吧?

 據說還種田,這就不說了,必須的,可修鐵路這種事,等打完仗再慢慢修不行麽?現在這急的,好像修鐵路也是在打仗一般。

 “你們戰前動員會是不是沒參加?”軍吏開始反問這幫“新來的”,“朝廷都說了,此次東征,就是為了收復漢四郡故地,既然是收復,那就得用心經營,而不是打完仗就走。”

 “鐵路可是好東西,輸送糧草、物資能省多少人力畜力?反正遲早要修的,早修好就早用上,對不對?”

 “現在是在打仗,可敵人都縮到群山裡的山城去了,我們就趁機修鐵路,等他們回過神來,晚嘍!”

 “平原地區有了鐵路,官軍沿線布防,護著那些屯田的隊伍,再把堡寨修在山邊要道上,高句麗兵躲在山區,再想出來,能那麽容易出來麽?”

 這麽一說,士兵們大概了解搶修鐵路的好處,見著這延伸到遠方的鐵軌,又有人感慨:“這鐵路修好了,把平原都控制了,那咱們接下來不就是關門打狗了?”

 軍吏點點頭:“對呀,關門打狗,咱們把平原都佔了,有大把農田種莊稼,不愁吃不愁穿,高句麗兵有本事一輩子躲山區不出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