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逆水行周》第368章 不對勁(續)
 私第,張魚和登門拜訪的李三九交談,兩人都是天子潛邸舊人,熟得不能再熟,所以沒有什麽場面話,寒暄幾句便直接切入主題。

 李三九此來,當然不僅僅是敘舊,張魚即將陪同皇朝使節前往倭國,肩負天子賦予的特殊使命,天子之前已經仔細交代,今日忽然又有些叮囑,便讓剛好在宮裡的李三九代為傳達。

 “陛下的意思,國使抵達倭國京城後,對方的廄戶王子,必須按事前約定的那樣,親自出迎,拜謝封賞,如果對方病了,那就等病好了再進行相關儀式,決不許對方糊弄過關。”

 “那時限呢?”張魚問。

 “兩個月,逾期不候,”李三九說到這裡,淡淡一笑:“親自出迎、拜謝封賞要不了多少力氣,若是‘病’得連這點力氣都沒有,那就沒什麽好說的。”

 張魚點點頭:“既如此,我知道了。”

 公事說完說私事,李三九前陣子給兒子(養子)娶親,他為數不多的友人們紛紛應邀喝喜酒,並送來賀禮,張魚送的賀禮異常貴重,李三九事後就有回禮。

 此次登門又帶著禮物,再次感謝友人當日送給他家那大大的面子。

 “嗨,大家都是潛邸舊人,那麽客氣作什麽。”張魚笑著擺擺手,“那年我兒子娶親,你也送了大禮,扯平了,扯平了。”

 “話不能這麽說,一碼歸一碼。”李三九將帶來的禮物取出,原來是一張獅子皮,觀其完好程度,可稱得上上品。

 他將獅子皮展開,說道:“海上風浪大,產自波斯的獅子皮,給五桅船主當披風,恰到好處!”

 按傳統說法,虎乃百獸之王,但又說獅比虎更厲害,一張獅子皮做的披風穿在身上,寓意再明顯不過,張魚是個明白人,知道貴重寶貝的送法有講究:

 “哎喲,老李,這寶貝可得進獻給陛下,我可不敢收。”

 “獅子皮又不止這幾張,陛下看不上,太子殿下那是聽了就擺手,所以我進獻的獅子皮,陛下都賜給了幾位大將軍做披風,剩下一張,陛下讓我自己披著算了...”

 “我又不上戰場,要這威風何用?思來想去,五桅船主縱橫兩洋,穿個獅子皮披風倒也不錯....”

 一番推讓,張魚收下禮物,和李三九邊喝酒邊談,過了半個多時辰,李三九告辭,張魚看著這獅子皮,琢磨起來。

 做人要謹慎、低調,這是張魚一直提醒自己要注意的事情,幾位大將軍戰功赫赫,披著獅子皮披風,那是應有的威風。

 而他一個跑船的,披這獅子皮...

 所以這獅子皮不能留著自己用,不然顯得太張揚。

 不如..就送給倭國權臣蘇我馬子?

 張魚如是想,但他覺得對方也不會留著自己用,因為這太張揚了,所以到頭來,搞不好就轉送給倭王。

 這無所謂,反正他送禮,收禮的人怎麽處置禮物,是對方的事。

 張魚讓仆人將獅子皮收好,轉到書房,看著報紙,再次沉思。

 突厥(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去世,其子繼位,新可汗會不會老老實實維持兩國關系,需要認真觀察,所以朝廷未來這幾年的精力,都會放到西北面。

 那麽,對於東面,就會求穩,避免兩面作戰,透支國力。

 倭國這邊同樣要求穩,故而天子以防萬一的想法沒錯,但張魚依舊認為,倭國不太可能把周國使節回訪一事弄砸。

 但李三九特地到他這裡傳話,張魚知道自己必須提前出發,趕在使節團抵達倭國前,先和倭國權臣蘇我馬子再次確認相關事宜,確保此事萬無一失。

 想到倭國國內局勢,張魚有些頭痛,突厥汗位變動,天子更加沒精力理會倭國局勢,朝廷也不會為此分心。

 但天子又要確保一向親近中原的蘇我氏一族地位不墜,所以私下裡必須對倭國國內局勢施加影響。

 具體操作者就是張魚,所以國使此次回訪若真的不順利,對於朝廷來說沒什麽損失,但對於張魚而言,就是一項重大失誤。

 事情辦砸了,不見得天崩地裂,但之前的一番布局,恐怕就要推倒重來,張魚可不想己方的一番心血白白浪費。

 倭國國內暗流湧動,把持大權的權臣蘇我馬子,並不能完全壓製反對者,這是因為倭國國情不同,蘇我馬子權力再大,也不能走到受禪稱王那一步。

 他即便再怎麽掣肘倭王,甚至不惜讓其“暴斃”,卻總要扶持王族中人繼位,這就形成一個巨大的隱患:蘇我氏和王族無法決裂,當他去世,新一代蘇我氏的家主,還能不能掣肘倭王,壓製反對者們?

 所以,倭國國內貴族之中,依舊有立場堅定的“王黨”,仗著蘇我氏無法趕盡殺絕,在權力鬥爭規則內與蘇我氏對抗。

 那麽,在即將到來的周國使節回訪一事上,這些“王黨”應該不會借機搞事把事情攪黃、讓蘇我馬子到手的大功勞雞飛蛋打,因為這件事明顯對王族更有利。

 征夷大將軍這個封號,對於倭國王子(王太子)確實有明顯好處,沒道理王黨會阻撓,而蘇我馬子不是不清楚這一點,卻權衡利弊,選擇推動這件事成功。

 倭國國內沒有誰希望此事泡湯,所以,天子真的是多慮了。

 張魚覺得這就是關心則亂,因為冊封征夷大將軍一事,是己方一系列布局的第一步,專門針對倭國國情定下的策略,決不能出錯。

 倭國的官製有些特別,文(行政)、武(軍隊)、祭祀、財政,其對應官職分別由不同的家族世襲,而蘇我氏實際上是分管財政的家族,從明面上來說無緣軍職。

 軍職,之前是物部氏及其追隨者的囊中之物,即便後來物部氏族滅、勢力集團瓦解,蘇我氏的成員也無法將軍職奪過來,這就是倭國官製的門道。

 蘇我馬子控制大權,靠的是盡可能拉攏更多的貴族,形成以其為首的勢力集團,但圍繞軍職(兵權)的爭奪,王黨因為有倭王及王太子的支持,優勢很大。

 所以,前任倭王不是死於宮變,而是死於刺殺,這就和蘇我氏無法牢牢把持兵權有關。

 那麽,以周國的角度來看,要確保倭國的立場一直是“友善”,就得鞏固蘇我氏的地位,采取一系列措施,但不能明著來。

 種種布局的第一步,就是冊封倭國王子(太子)為征夷大將軍,於是,“征夷大將軍府”必然出現。

 有了征夷大將軍府,那麽倭國對蝦夷的軍事行動,都會歸於大將軍府來實行。

 貴為王太子的廄戶王子,是國家儲君,不可能遠離京城帶兵出征,所以,軍事行動自然要由大將軍府所屬佐官代為效勞。

 因為蘇我氏不是軍事貴族,所以蘇我氏族人無法在軍府任要職,作為府主的王太子,必然優先提拔王黨成員擔任入大將軍府內要職。

 可以說,征夷大將軍府的出現,對於倭王、王族而言是“利好”,他們可以將蘇我氏勢力集團的核心成員排擠在大將軍府外, 將大將軍府變成王族直接控制的討伐蝦夷軍務官署。

 如今倭國和周國(市舶司、北洋貿易公司)合作,購買兵器鎧甲,武裝軍隊,走海路討伐蝦夷,可想而知開疆拓土的機會大增,而加入大將軍府的王黨成員,必然近水樓台先得月。

 倭王、王太子扶持王黨成員在討伐蝦夷的戰爭中刷軍功,然後名正言順提拔、高升,於是己方實力增加,在和權臣蘇我馬子的對抗中漸漸扭轉劣勢。

 雖然不至於徹底擠垮蘇我氏,但倭王遇刺身亡這種事,應該就不會再發生了。

 蘇我馬子已經快六十歲,王太子卻還年輕,他可以熬到蘇我馬子去世,而新一代蘇我氏家主對朝政的掌控力只會下降,那麽從長期來說,對王族十分有利。

 張魚推演到這裡,結果很明顯:冊封征夷大將軍一事,對倭王、王族是一大“利好”,整件事看起來沒有什麽不對勁。

 不是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