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逆水行周》第79章 道歉?
萊州黃城,烏雲蔽日,海面風浪漸大,預示著又一風雨即將來襲,大量船隻紛紛入港,準備在安全的港區躲避風暴,市舶使王在碼頭上巡視港務,見著各項防范措施均已到位,對此十分滿意。

  東南沿海地區日益完善的“氣象觀測”體系,使得風暴預告的準確度越來越高,為萊州一帶的港口爭取到數日的時間以作準備。

  出擊遼東半島北部地區的隊伍,都已經在暴風雨來臨前乘船平安撤回旅順,今年襲擾高句麗的任務順利完成,如果接下來沒什麽意外,大家就可以過一個好年了。

  就不知高句麗那邊,會是何種情形。

  王想著想著,轉身向港區內走去,數名官員緊隨其後。

  王任市舶使數年,卻沒怎麽乾“正事”,奉天子之命,成日裡琢磨如何對付高句麗,所以市舶使的本職工作都是交由佐官處理。

  如今遼東半島局勢,正如王預期的那樣發展,重要據點旅順已經建設完畢,北洋貿易公司的武裝隊伍以此為出發點,不斷襲擾遼東的高句麗駐軍,第一年的效果不錯。

  而對遼東地區以及高句麗沿海地區的偵查,已經有了進一步的成果,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王為高句麗布下的羅網已經初步成型。

  但動手的時機還是不成熟。

  隨著對高句麗國內情況的進一步了解,王愈發對這個國家的實力有了清醒認識:高句麗並不是撮爾小國,而國力不是常人想象中的那麽弱,如今甚至還處於持續增強階段。

  別的不說,根據己方和高句麗軍多次交戰的觀察記錄來看,高句麗士兵的被甲率很高,戰鬥力不弱,其鎧甲、兵器製作精良,說明高句麗國內的冶鐵技術不錯。

  戰馬的數量不少,而助戰的騎兵也不缺。

  看上去,高句麗軍隊都喜歡依靠山城據守,但王知道這並不能說明高句麗軍隊不能野戰,相反,對方知道如何揚長避短。

  所謂揚長避短,就是利用中原朝廷無法在遼東長期用兵的缺點,在夏秋之際靠著堅城硬扛,待到冬天臨近,中原軍隊糧草不濟準備撤軍之時,才是高句麗軍隊出擊的最好時機。

  這種戰法看上去有些齷齪,但效果肯定不錯,想要破解,就隻能加強攻城能力,在冬天到來之前,拔掉遼東的高句麗據點。

  這對於擁有投石機和轟天雷的周軍來說,並不是問題。

  再用上火炮,更不是問題。

  雖然火炮的數量少,但為了平定遼東,總是能湊一些出來,王知道火炮的威力,也知道隻要有那麽二十多門專用的攻城炮,要把遼東的高句麗山城全都拔掉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接下來該怎麽辦。

  在遼東和高句麗展開爭奪戰,還得拉攏或者提防北面的各部,這要投入大量軍隊和物資。

  如果為了斬草除根,集中大軍渡海直取高句麗國都平壤,即便一戰破國,朝廷還得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守住收復的漢四郡故地。

  要解決一連串的問題,就得不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持續數年甚至十余年,考慮到朝廷的財政收支現狀,這有些難。

  為了在南中穩住腳跟,朝廷已經花費了許多力氣;為了給突厥予以迎頭痛擊,天子都禦駕親征了,可突厥不是一下就能打敗的。

  現在,若是為了在遼東站穩腳跟,又調集大量人力物力,朝廷哪裡吃得消?

  事有輕重緩急,很明顯,近期內對遼東乃至高句麗大舉用兵不合適,國力承擔不起,所以王很“識相”,沒有鼓動天子下決定。

  他知道天子也不會在這節骨眼上輕易下決定。

  所以,為了避免暴露己方的真正實力,王在派兵襲擾遼東高句麗城池時,沒有動用大型投石機,更沒有動用火炮(就算想用,手頭上也沒有)。

  隻能不斷給高句麗“放血”,盡可能消耗對方的糧食、人口,讓對方應對失當,露出更大的破綻。

  王如是想,他覺得以天子的見識,應該也能沉得住氣。

  眼見著秋天到來,冬天為時不遠,王準備召集佐官,商量來年的行動方案,繼續給高句麗源源不斷的驚喜,如果時機成熟,他不吝於派遣船隊,到高句麗沿海地區襲擾,弄得對方雞飛狗跳。

  返回城內官署沒多久的王,卻有旅順來人向他稟報了一個消息:水師戰船在遼東半島東面海域攔截了一艘高句麗船隻,船上人員自稱是高句麗王派出的使者。

  使者稱奉命帶著高句麗王的請罪表,要到長安叩見大周天子,向天子請罪。

  旅順守將拿不定主意,趕緊派人到萊州,請示王的意見:是扣留使者,還是讓其抵達萊州,前往長安。

  。。。。。。

  豳州,大軍宿營地炊煙嫋嫋,班師南歸至此的周軍將士們正在吃晚飯,因為距離長安已經沒幾日路程,所以大家都很高興。

  帳前,宇文溫看著漫天晚霞,又看看此起彼伏的營帳,轉身交代兒子宇文維翰:

  “一會你去巡營,監督各部兵馬嚴加防范,記住,即便大軍身在國內,營地安全依舊要注意,決不能掉以輕心。”

  “是,父親。”

  “夜裡涼,多穿點,莫要著涼了。”

  “是,父親。”

  宇文維翰說完,三兩下吃完晚飯,帶著隨從去張羅巡營之事,宇文溫又啃了幾口烤羊腿,轉入大帳。

  看著案上的文書,他一把將沒啃完的烤羊腿扔到垃圾簍裡,隨便拿了塊布擦擦手,坐在案邊生悶氣。

  今日下午,有來自長安的消息,說高句麗王遣使入朝請罪,其使者浮海而來,在旅順外海被周國水師攔截,如今滯留旅順,旅順守將等候朝廷的命令。

  對此,政事堂諸公的意見是讓對方來長安,宇文溫今日收到消息後,覺得無論如何也該讓高句麗使者來長安,玩小伎倆為難使者沒意思。

  高句麗終於服軟了,至少看上去是這樣,然而宇文溫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對方去年年初襲擾營州,被駐軍打退之後一直沒見有個說法,如今高句麗王遣使謝罪,明擺著是見著勢頭不妙趕緊亡羊補牢而已。

  或者說是緩兵之計。

  對方拖了那麽久才來“請罪”,具體原因宇文溫當然不清楚,不過考慮到高句麗和突厥有聯系,他認為對方一定是發現突厥吃了大虧,於是做出應對。

  首先擔心周國集中軍隊東進,攻略遼東;其次,對方選擇的時機不錯,因為周國對草原用兵消耗頗大,又沒有真正把突厥的骨頭打斷,一時半會沒精力長期對遼東用兵。

  這個時候,高句麗跑來認慫,就是給周國一個台階下,給他一個休戰的理由:看看,不是朕不想出兵,高句麗請罪了喲!

  一想到自己被高句麗當做傻子,宇文溫就一肚子火,然而高句麗選擇的時機確實不錯,正常來說,他應該順勢就坡下驢了。

  然而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做什麽?

  宇文溫當然不會就這麽放過高句麗,然而現實和理想有差距,他生悶氣的原因,還是此次禦駕親征收效不如預期。

  此次宇文溫禦駕親征犁庭掃穴,二十萬大軍在大草原上忙碌了數月,仗倒是打了不少,奈何宇文溫設想中的大決戰始終沒有打成。

  不是全軍將士不給力,實在是敵人太慫,大決戰打不起來。

  突厥的都藍可汗、達頭可汗,先前連吃了幾場大敗仗,見著他親自帶兵來戰,哪裡敢正面對抗,試探性派出遊騎騷擾幾次後發現討不到好處,於是極力避戰,玩起了“捉迷藏”。

  茫茫草原裡,宇文溫追不到突厥的主力,倒是順手抄了許多突厥部落,俘獲大量部民以及牛羊,眼見著火候差不多,便結束“武裝遊行”打道回府。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宇文溫沒能乾掉東、西突厥的兩個大可汗,可想而知接下來數年還得被西線牽扯大量精力,所以無法集中力量對遼東長期用兵。

  遼東乃至高句麗的問題,不是一兩年時間就能解決的,若周國的主力軍隊在遼東或者朝鮮半島陷入長期“治安戰”, 那麽西面的突厥一旦緩過勁又入寇,對於周國來說,就是兩頭為難的局面。

  歷史上的唐朝,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之後,調兵對付西面的突厥和吐蕃,無法有效鞏固東面新納國土,結果給新羅佔了天大的便宜。

  唐軍主力一撤,新羅就挑唆高句麗、百濟遺民叛亂,自己趁火打劫,襲擊唐軍據點,不斷蠶食領土。

  待得唐軍主力浮海而來興師問罪,新羅見打不過趕緊請罪道歉,拖到唐軍主力回撤,新羅又故態複萌。

  反覆折騰幾次,折騰得唐朝負擔不起“海外駐軍”的巨大消耗,明知新羅的請罪、道歉口是心非,也隻能就坡下驢,默認事實,得了面子上的好處,丟了裡子。

  最後新羅如願以償,以表面上的恭順和請罪為代價,吞並了高句麗和百濟故地,成了朝鮮半島上笑到最後的國家。

  唐朝為此付出數十年的巨大人力物力消耗,最後除了滅亡高句麗、百濟,什麽好處都沒有,就連遼東也吃不下,搞出一個渤海國。

  宇文溫當然不願重蹈“歷史”的覆轍,該做的安排早就做了,隻是一想到此次禦駕親征打不成大決戰,肚子裡一股邪火蹭蹭蹭就往上竄。

  又看看公文,宇文溫忽然摸了摸頷下小胡子:“道歉?門都沒有!我一定要想出幾個新花樣,讓你們爽個夠!”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