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逆水行周》第29章 信心
  宋壽城外,寧氏聚居地,西陽王宇文溫正在參觀寧氏族學,今日他向族學贈送書籍,看著年紀、樣貌不一卻身著中原衣冠的寧氏子弟,感慨萬千。? ??
  教書先生雖然說起話來口音很重,但好歹能教授、講解一些中原常見的啟蒙書籍,在這偏遠之地,寧氏族學能堅持教授子弟經學知識,已經難能可貴了。
  看著那幾個飽經滄桑的教書先生,他問一旁的寧猛力:“寧使君,這幾位教書的先生,是從何處請來的?”
  “回大王,這幾位先生,也是寧氏族人。”
  “喔?那他們的學識...”
  “大王,寧氏祖籍青州,後為避戰亂便舉族南下...”
  寧猛力介紹起自己家族的往事來,安州寧氏和瀧州陳氏以及高涼馮氏一樣,祖上都居住中原,後來為躲避戰亂不得不南下。
  然而他們南下已經“遲”了,富庶的三吳之地已經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當然,做別人的佃農、莊客也不是不行,但沒人天生下賤願意寄人籬下,所以隻能繼續南下。
  三吳以南是豐州,到處都是山,能耕作的土地少得可憐,可謂是水一分田,原有的土地早已有主,急切間無法立足,所以隻能再往南走,也就是嶺表。
  嶺表煙瘴之地,外人聞之色變,但為了活下去隻能在嶺表定居,歷經無數歲月,有的南下家族消失了,有的生存下來,寧氏便在嶺表西南區域的安州一帶扎根。
  繁衍生息許多代,寧氏的生活習慣慢慢與當地俚僚人趨同,說話口音也漸漸摻雜了當地方言音調,但即便如此寧氏族人都未忘本,所以族學一直在教授子弟經學典籍。
  之乎者也,孔曰孟曰,四書五經,一直在這邊陲之地的寧氏族學教授著,已經持續了上百年,當然,寧氏還會到廣州聘請寓居番禹的飽學之士,到宋壽的族學教書。
  “寧使君,黃州州治西陽書肆雲集,又有經學名家開學授課,若他日南北道路平靖,可以派族中子弟到西陽去看一看,待得學成之後回安州教書,也方便教化百姓。”
  “黃州書肆出版的書都是一本本的,看多就習慣了...日後如果需要,可以和商隊說,要什麽書,黃州都有,不過番禹那邊日後應該會有書肆專門經營黃州書籍,到時候你們到番禹去買,能省去許多麻煩。”
  宇文溫幾乎是本能的當托,為黃州書籍代言,不光是在這裡,在高州,在瀧州,還有一路過來的州郡,他都將黃州出版的書籍贈送出去。
  嶺表大多數州郡沒有官學,即便有學堂也都是族學,而能夠設立族學的大族,基本都是祖籍中原某處,為躲避戰亂南下,因為各種原因定居嶺表,從此生根芽繁衍生息。
  這也是宇文溫希望爭取的家族,因為這些家族在文化上對中原就有與生俱來的親切感,比起開化不久的俚僚氏族,要更容易打交道些。
  族學不大,宇文溫轉了兩三圈便轉了出去,返回下榻處的路上,問王有何感想。
  “大王,在下觀察過,族學裡的寧氏子弟,所著服飾與中原無異卻新舊不一,看樣子不是臨時裁剪出來穿上身應付了事...”王邊想邊說.
  “族學裡那幾位教書先生,說起四書五經倒是能說得出一些子醜寅卯來,看樣子也不是臨時湊數。”
  “寧氏自稱祖籍青州,在下找了許多人閑聊,現其言談間確實夾雜著青州一帶口音,以在下之見,寧氏確實祖籍青州,其族學看來確實早已有之。”
  宇文溫聞言反問:“景文去過青州?”
  景文是王的字,他聽得宇文溫話裡有話,微微一笑:“昔年朝廷平齊,許多青州人士寓居長安,在下聽多了那一帶的口音,大概能分辨一二。”
  那你用青州口音說說‘窮也不能窮山東,初音一蔥拍死了張根碩’唄!
  宇文溫腹誹不已,當然這種話不能說出口,不過他現在已經確定寧氏應該確系祖籍青州,而王的心思縝密,能從細微之處找到一件事情的蛛絲馬跡。
  這種人如果做謀士,不敢說料事如神,但卻能是府主絕佳的燒腦替代者。
  宇文溫決定任用王,和劉文靜一般,讓其成日裡東想西想,代替自己去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接受各種“負能量”,開啟無數奇葩腦洞。
  到時候用腦過度導致掉頭變禿頂的,就不是我了!
  宇文溫心中盤算著如何“過度”使用王,王也在想著事情,他這段時間四處奔走,通過各種手段旁敲側擊,大概摸出了安州寧氏的實力輪廓,寫成總結呈交宇文溫。
  按說這樣一個有自立能力的邊境豪族,以宇文溫的眼光也該知道要提防,可這位似乎很有信心,認為寧氏不是假意歸順,王有些奇怪對方的信心是從哪裡來的。
  “景文,你去過州衙,注意到什麽了麽?”
  面對宇文溫的問題,王很快作出回答:“大王,州衙外的鼓,恐怕很久都沒有人用了。”
  “是啊,鳴冤用的鼓,很久沒人用了,這說明什麽?”宇文溫笑了笑,沒有繼續說下去,隻是看著遠處景色,似乎在想著什麽。
  安州是寧氏的地盤,說直接點,世襲刺史的寧猛力在安州就是土皇帝,生殺予奪,想怎麽樣就怎麽樣,鳴冤?誰活得不耐煩了敢鳴冤?
  有句話說得好:堂下何人,膽敢狀告本官?
  宇文溫對歷史上這個時期的寧氏不太了解,不過他知道一件事,從側面可以看出寧氏的囂張到了什麽地步。
  那是原本歷史裡的唐代,高宗李治龍馭賓天,太子李顯繼位,將自己的老丈人韋玄真從蜀地一小官提拔成州刺史,沒多久便要提拔為侍中。
  侍中,在隋唐之際實際上等同宰相,此舉遭到輔政大臣強烈反對,李顯直接放狠話:“我就是把天下給韋玄貞都可以,何況區區侍中!”
  這句話讓許多人震驚,然後“龍媽”也就是太后武則天也表示很震驚:你剛才說什麽?哀家沒聽清楚,你再說一遍!
  李顯的皇帝寶座還沒坐熱,就被“龍媽”廢黜並流放到房陵,而韋玄貞一家則被流放欽州。
  欽州應該就是陳國滅亡之際的安州,韋玄貞剛到欽州不久便病逝,而寧氏的當家人寧承基看中韋玄貞的兩個女兒,要和弟弟一人一個。
  韋玄貞的遺孀崔氏不答應,然後連同四個兒子都被寧承基殺了,兩個女兒僥幸逃生,歷盡千辛萬苦逃回中原。
  若乾年後,李顯死灰複燃再次登基,沒有忘記老丈人一家的悲慘遭遇,派兵掃蕩欽州寧氏,從此寧氏家道中落,再未見史書記載相關事跡。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寧氏在自己的地盤是如何囂張跋扈,韋玄真一家雖然被流放但好歹是皇親國戚,然而在寧氏的地盤,一樣想殺就殺,尋常百姓更不用說。
  這就是長期盤踞一地的豪族必然表現,天長日久,漸漸走上國中之國的道路。
  宇文溫知道這件“歷史上”生過的事,從此事可以看出寧氏日後的德性,但他也由此得到兩個信息:安州寧氏一直延續到武則天時期,這說明寧氏之前一直未能成功割據自立。
  另一點,控制煮鹽、采珠業,並且從事海貿的寧氏,即便富甲一方,也成不了氣候,唐軍輕而易舉便將其鏟除。
  寧氏的問題出在哪裡?
  掣肘,嶺表三大豪族之間,既有合作也有競爭,所謂三足鼎立相互掣肘,且不管日後如何,他隻要現在平衡好馮冼氏、陳氏、寧氏三方關系,那麽嶺表近期內,不會有誰能夠成功割據。
  所以宇文溫有信心,等到中原決出勝負,塵埃落定,到時候再騰出手調教嶺表這些豪族。
  剛回到下榻處,寧猛力便帶著人趕來,還帶來了一個消息:交州刺史李佛子,以身染重病無法遠行為由,拒絕到宋壽面見宇文溫。
  聽到這個消息,宇文溫問道:“他,真的生病了?”
  隨同寧猛力而來的那個男子,正是先前去交州州治龍編,向交州刺史李佛子遞交宇文溫親筆信的信使,他向宇文溫進行說明:
  “大王,卑職在龍編,確實見到李使君臥榻不起,至於他是否真的生病,卑職不是醫生,無從得知。”
  “好,很好。”
  宇文溫笑起來,笑得很燦爛。
  李佛子!你哪裡來的信心,敢在我眼皮子底下搞分裂!8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