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倭軍的猛烈進攻下,清廷統治者此時已經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去了,一怕倭軍攻下京城京城,二怕華夏軍大舉回歸,奪取了他們治下的華夏國土。
在皇族中擁護慈禧的後黨和擁護光緒皇帝的帝黨,本來是爭鬥不休的,現在卻女顯得從來沒有過如此團結的。
雙方經過緊急商議,最後達成了一致:向倭國割地賠款,無論如何都要保住滿清皇族對整個華夏的統治權!
至於談判的苦差事,當然落在精通洋務的李鴻章身上。
被強盜兵臨城下的談判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的,
倭國獅子大開口地提出要清朝賠償二十億兩白銀,承認高麗是倭國的藩屬國,並割讓遼東半島、吉林省、台灣、膠東半島等大片國土。
李鴻章氣得白胡子亂抖,幾乎就要吐出血來,但卻不得不忍辱負重與倭國談判代表6奧宗光在談判桌上苦苦周旋。
其實,倭國收到華夏公會和米國已經完成談判、華夏軍艦隊正大規模回師西太平洋的消息,整個倭國從天皇到相,都心急如焚的,害怕華夏軍直撲倭國心臟地帶。
但清廷不了解這些,一味地打算要求李鴻章用割地賠款來求和,使得倭軍撤退,在談判桌上被倭國死死壓製著動彈不得。
最後心力交瘁的李鴻章終於和6奧宗光達成了一個屈辱的侮辱性條約:大清朝向倭國賠償三億兩白銀,承認倭國對高麗的總主權,割讓台灣澎湖列島、舟山群島、海南島。
李鴻章的談判團隊還沾沾自喜,自以為在倭國的苛刻談判條件中討價還價,搶回了很大的一塊利益,獲得了比軍隊奮戰還要大的好處。
慈禧太后看到談判結果之後,甚是高興:“這李愛卿果然不負所望,竟然和這些東洋人討價還價,只是用了三億兩白銀和一些荒島,便讓倭軍撤退了!”
光緒皇帝愁眉苦臉的。但李鴻章爭取回來的條約,比他預想中的要好得多,但不管怎麽樣,要割讓祖宗的土地。心中都是不高興的,只是苦於幾十萬倭軍包圍了京城,自己也被困在其中,隻好同意簽署割地賠款的屈辱條約。
清廷和倭國簽署賣國條約的消息傳出之後,頓時舉國嘩然。
由於倭軍圍城。那些公車上書的學子還滯留在京城尚未散去,聽聞清廷和倭國簽署了賣國條約,氣得跳了起來,在康有為、梁啟等人率領下,趕到紫禁城城門口向清廷請願,力勸清廷不要和倭國談判,主張清廷要遷都西安,召集全國勤王大軍和遠道而來的倭軍決一死戰。
但是,清廷哪裡會同意這些書生的請求,立即派出士兵前去驅散。
清軍雖然害怕洋人。但卻從來不害怕這些手無寸鐵的書生,在驅散書生的過程中,爆了衝突,士兵開槍了,請願的書生和觀看熱鬧的民眾互相踐踏,紫禁城門口一片血腥。
紫禁城的血案中,三百多書生和民眾當場死亡,受傷的人不計其數。
這在漫長的古中國歷史中,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卻在華夏公會崛起的時代。卻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了,清廷從此失去民間讀書人的心。
只是,讀書人畢竟只是讀書人,他們似乎沒有什麽力量。清兵殺了幾百人就殺了,剩余的人雖然滿腔憤怒,但也不能拿手持槍炮的清兵怎麽樣。
此事似乎就到此為止了。
倭軍得到了賠償和割地,其主力在附近鄉村燒殺大搶大掠一番,便次序撤兵回去接受台灣澎湖列島及海南島等地。
在倭軍的主力後衛是第六師團步兵第十一旅團,其旅團長是6軍少將大寺安純。
在倭軍主力後撤的時候。第六師團步兵第十一旅團四出燒殺搶掠淫擄,當地民眾為了保衛家園,紛紛組織起來和倭軍對抗作戰。
在作戰中,使用弓箭長矛大刀的鄉民不是倭軍對手,隻好采取偷襲的手段攻擊倭軍,大寺安純就在一次鄉民的偷襲作戰中被弓箭射傷。
大寺安純勃然大怒,指揮倭軍殿後的十一旅團回頭掃蕩鄉民。
此時,從廣東遠道而來的勤王清軍在總兵劉永福的率領下,恰好在趕到京城附近擋住倭軍追殺鄉民武裝的道路,倭軍不管三七二十一,向劉永福部動猛攻。
劉永福可是著名的抗法英雄,在惡劣的環境中多次與武裝到牙齒的法蘭西軍隊作戰,從不落在下風,此次趕來京城勤王,就是打算和倭軍死戰的。
倭軍向其動進攻,劉永福便毫不猶豫地命令部下展開反衝擊,痛打了一頓倭軍,鑒於朝廷已經和倭國和談簽署條約,劉永福指揮部下迅轉移離開激戰的地方。
激戰之中,倭軍第六師團步兵第十一旅團佔不到半點便宜,也找不到劉永福所部,便瘋一般向京城市區方向猛衝。
京城此時的防禦已經松弛下來,十一旅團的區區七千人,竟然衝開了幾十萬倭軍都未曾衝開的京城大門, 湧到到大街上燒殺搶掠起來。
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獲悉倭軍殺進城門之後,當場嚇得屁滾尿流,在太監侍衛的保護下,連夜逃離京城,朝大同方向奔去。
倭軍十一旅團不知道這回事,只是想在富麗堂皇的京城撈上一把便撤走。
此時,清軍在城外趕來馳援京城附近的幾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他們分別是總兵聶士成、馬玉昆、宋慶、依克唐阿的部隊,聽說倭軍違反條約殺進京城,便和劉永福合計,截住十一旅團的退路,對其進行圍攻。
在四面合圍之下,激戰僅僅進行了小半天時間,驕橫的倭軍十一旅團全軍覆滅,少將旅團長大寺安純當場被擊斃。
這本來是清軍打的一個鼓舞人心的大勝仗,如果清廷善加利用,未必不是一個收攏人心的好機會。
但是,慈禧太后早就被嚇破了膽,竟然將幾名打了勝仗的將領連夜召去大同拘押起來,並要將他們的人頭送給倭軍,以求得倭軍不再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