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順皇朝》第275章:白身介甫
  皇帝金口玉言,話出即聖旨。 (  . . )陸承啟既然開了金口,那便是具有律法效用的了。在皇權至上的古代,又有幾人像李然這個愣頭青一樣,當面頂撞皇權日益加強的皇帝,那簡直是壽星公上吊,嫌命長了。

  不多時,一個身穿儒袍的中年人,在鼓司的帶領下,進入了大慶殿之中。陸承啟的視力還算不錯,隔得老遠都能這人的相貌。只見此人國字臉,揚眉虎目,顯得氣度不凡。鼻梁高聳,雖然如同大部分大順官員一樣,蓄著胡子,可以從相貌上來,這人長得很有官相。卻不知為何,還是一身儒袍,沒有半寸功名。

  鼓司恭敬地對陸承啟說道:“陛下,便是此人擊登聞鼓。”

  陸承啟點了點頭,示意他可以退下了。登聞鼓院雖常設,從貞德年間到洪祥年間,五十余年的時光,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陸承啟倒想知道,是甚麽人這麽有膽識,居然敢擊登聞鼓,向皇帝告禦狀。《大順律》可不是開玩笑的,沒人敢冒著被杖刑的風險,有事沒事擊登聞鼓玩。

  只見此人氣度雍容,神情淡定,好似本來就適應朝堂一樣,陸承啟不由地暗暗稱奇。要知道,陸承啟的帝王之威雖不能比先帝,可刻意修煉以來,就連徐崇光在他發怒的時候,都要退避三分,這人倒好,居然一點都不拘謹。

  陸承啟饒有興致地開口道:“你是何人,為何擊登聞鼓?須知擊登聞鼓者,若訴事不實,按律將杖責八十,你可知道?”

  那人知道,大慶殿中,只有一人能高高在上,不用說,這人便是皇帝了。只見這人恭敬地行了一個九十度的長揖禮,說道:“白身王安石。拜見陛下。白身字介甫,曾通讀《大順律》,登聞鼓之法,介甫熟稔於心。此次擊鼓,確有冤情,還望陛下明察。”

  聽了這人的第一句話,陸承啟就被震驚了。他是王安石?難道北宋名人,都要一個個在他面前出現一遍才行嗎!王安石這般大才。怎麽會連半點功名都沒有,太不可思議了。

  定了定神,免得在文武百官面前出了糗,陸承啟才緩緩說道:“王安石是吧,有什麽冤屈,盡可說出來,朕雖不是什麽明君,但是非曲直,還是辯得清的。”

  王安石卻沒什麽顧慮。把周遭文武百官都當做了空氣,當即朗聲說道:“介甫此次擊登聞鼓,為的不過二事也。其一,介甫想知道,陛下之於科考之言,可當真?”

  陸承啟一愣,說道:“朕所言之事。皆是聖旨,甚麽時候做不得真了?”

  王安石得到了確切的肯定,心中大慰,說道:“既然如此,那商人子弟,也能科考了?”

  陸承啟記得自己頒過下去的旨意。點了點頭說道:“自上次恩科起,商人只需誠實納稅三年,既可取得科考資格。此乃朕早已頒布的聖旨,自然是做得準的。”說完這話,陸承啟倒是有點眉目了,為什麽王安石這麽大才都沒有功名,想必是家中有人經商。要不王安石怎麽會有這麽一問呢!

  大順可沒有正牌歷史上宋代那麽寬松的政治環境。商人都能科考。那七不準考,是各地縣州府路都極為嚴格篩選的。現在雖說變成了六不準考,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令能否下達到各地,其實陸承啟也是心裡沒底。畢竟古代的宗法制度,根深而蒂固,政令能下達到縣裡,都算是成功的了。鄉村裡面,大部分還是靠著裡正鄉紳等人自治,國法還不如家法!

  聽得陸承啟的肯定,王安石繼續說道:“既然如此,介甫出自太原王家旁支,陛下是否也要捉拿介甫歸案呢?”

  聽得“太原王家”這個詞,再眼堂下的王安石,陸承啟這才恍然大悟,為什麽王安石不能科考了。太原王家乃是歷史遺留問題,轉型做了商人,可能想效仿陸家,保持家族興旺,在亂世之時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或許到那時,還能趁亂而起,取而代之。

  王安石出自太原王家旁支,雖然不是嫡傳,且舉家遷徙到了臨川,卻也還是沾了邊。元綬之前,科考限制最嚴便是商人,捉到商人子弟科考的,不僅流放充軍,家產沒收,女眷充入官妓。很多商人雖羨慕政治地位,但考慮到安全因素,還是沒有貿然挑戰國法。

  王安石雖然有大才,不僅是他,他的父親也是有能力之人,卻被死死限制在這道門檻之外。除了能在臨川買點田地,當一個鄉間地主,讀點詩書之外,科考便是妄想。

  想必王安石聽得朝廷對於商人的政策放寬,自忖不過是太原王家的旁支,原來的家族經商,牽連到他們,現在有了這個政策,豈不是他們家族也能科考了?

  陸承啟猜測的事情,已經**不離十。臨川先生之名,後世多有聽聞。熙寧變法,更是發人深省。雖然有理想化之疑,比陸承啟的新法都要理想化,卻還是能讓後世有所啟迪。王安石之才, 可想而知。

  想到此處,陸承啟故意裝傻扮懵地說道:“何出此言?”

  王安石進一步挑明:“陛下既然想要捉拿所以太原王家之人,介甫亦是捉拿之列。國無法不立,介甫前來,便是響應國法。陛下對於太原王家,即不責罰,又不放人,意為如何,我等王家之人,自是想知道。需知王家家譜上,名字在冊之人,多達數十萬,介甫已經把家譜帶來,就在宣德樓外,陛下一齊按名捉拿便是。”

  陸承啟愣住了,沒想到王安石是來向他逼宮的。文官們逼宮見得多,可一介白身逼宮,還真的第一次見,恐怕歷史上也是第一遭。王安石在正牌歷史上很厲害,但在這個時空,他不過白身一個,還是有如此底氣,拗相公之名果然是名不虛傳啊!

  陸承啟愣了好一會,神情一變,哈哈大笑道:“王安石,你不需要這麽激朕,朕心中自有打算。你都說了,國無法不立,太原王家不遵聖旨,世人皆知。按律如何,自有大理寺,刑部審問,朕亦相信我大順官員,會秉公執法。至於王元士之罪如何判,朕不想過問。王家眾人,朕無意刁難,只是王元士沒有認罪之前,朕不能輕易放了他們。朕的原則是,有罪責罪,無罪釋放。王家之中,定有冤枉之人,亦有戴罪之人。明日便是開審之日,王安石你可以前去旁聽。不知朕這麽處理,你滿意否?”

  本書來自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