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回明末當皇帝》第142章 準備和談
  項玉此時突然想到了一個想法,他詢問松下美惠子認不認識島津久光此人,松下美惠子是日本公主,雖然出生在長崎,但是對於這些日本國內比較出名的大名還是有所耳聞的,但是因為她是女子的關系,所以並不能說很熟悉,只是見過一兩次面。  松下美惠子將這些情況告訴項玉,項玉也預想到了,他也只是隨口問問,不過介於這一批日軍俘虜之前都是日本的士兵,因此項玉有一個設想,眼下他準備進攻棉蘭老島,但是北方的琉球島上面還有一萬多人的日本軍隊沒有處理掉,再度出兵去解決這一支日軍顯然是不符合帝國目前的戰略和利益的,加上之前項玉就已經開始著手將琉球島上的百姓們分批次的撤到台灣來,因此短時間之內這個地方對於帝國來說並沒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項玉想和被困在島上的島津久光談判,只要島津久光願意賠償一筆戰爭款,項玉就可以答應放過他和島上的一萬多名日軍士兵,不再阻撓他們返回日本的本土去。

  因為不知道島津久光的態度如何,項玉並不像派遣自己這邊的人去冒險,而從日軍的俘虜之中選擇一人去傳達自己這邊的意思,那也給事情留下了更多可以操作的空間了。

  松下美惠子知道之前項玉帶著軍隊北上打仗,但是並不知道和他作戰的就是自己的同胞,這個時候初聞這個消息,驚訝了半天,她從項玉的話中聽出了戰爭的結果好像又是日軍失敗了,而且還有一萬多名士兵本困住了,這其中甚至還包括島津久光這個薩摩藩的大名,這怎麽能夠不讓她驚訝萬分呢,不過好在聽項玉的意思好像他願意跟島津久光叔叔進行談判,看來自己的那些同胞們是要躲過這一劫了。

  松下美惠子之前的衛隊之中有一人名叫島津肆光,是島津家族的一個旁門細支,但是這個人是她的衛隊副隊長,地位還不低,所以如果說要從俘虜之中選取一個合適的人選的話,島津肆光無疑是比較合適的。

  項玉只要一個能夠傳話的人就好了,這個島津肆光既然是島津家族的一員,不管是不是核心人員,這個時候應該都能夠擔此重任的,於是項玉立即派人將島津肆光找到,帶到軍營裡面去,他下午從造船廠考察完了之後就會直接去軍營找他。

  和松下美惠子告別之後,項玉即刻動身前往造船廠。他們一行人並沒有乘坐船隻前往,而是選擇騎馬走陸路,這樣一來他們將會路過在船廠和基隆城之間的鎮北炮台,鎮北炮台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炮台,它還包括一個半埋式的彈藥庫,彈藥庫是鋼筋混領土式的,因此可以抵禦這個時代的大多數火器的直接射擊,即使是被帝國軍隊目前軍中的火炮擊中也不會被擊穿,如果說這個時候有什麽武器能夠威脅到它,那就只有軍中的大口徑的臼炮能夠做到了。

  彈藥庫是在一座烽堡裡面,這座烽堡是借鑒了當初梁國軍隊在台中修建的四座烽堡的設計,但是鎮北炮台的這座烽堡顯然要更加龐大和堅固,烽堡外面修建了一圈半入式的高牆,下面和堡體是分開的,到了上面就漸漸的融入到了一起,牆體十分寬厚,裡面有射擊口和隱蔽式的炮口,這一道牆體直接將身後的炮台隔絕出來,使得外人要進入鎮北炮台則必須穿過鎮北炮台後面的這座堅堡,而一旦遇到外敵從後面的進攻,士兵們可以迅速的將炮台上的火炮撤下,從烽堡的後面沿著滑道推進外牆和堡內進行防禦。

  項玉和衛兵穿過了鎮北烽堡,

來到了炮台裡面。鎮北炮台目前擁有三百五十名士兵駐守,其中炮兵有兩百人,步兵一百五十人,配備大小火炮三十五門,火槍三百多條。炮台內部有一個儲藏室,就在彈藥庫的旁邊,裡面儲存了足夠數量的糧食,足夠守軍食用半年之久,而且堡內還有豐富的儲水,因此這座堅堡在戰時能夠堅持很長時間,如此一來受到它的保護之下的基隆市和帝國的造船廠也要安全一些。  守軍的主將名叫鄭良玉,他並不是鄭家的子弟,只是原來明軍之中的普通一員,這名士兵跟隨項玉的時間比較早,而且作戰勇敢,智謀也不錯,更重要的是他對於項玉十分忠心,因此項玉才敢將這個地方交到他的手上。

  鄭良玉今年二十出頭,十分年輕,見到項玉前來視察顯得有些緊張。守軍們這個時候正在進行新式步槍的培訓,他們和狙擊大隊一樣,也將成為第一批裝備新式步槍的軍隊,因此軍工廠便提前送來了十杆槍以提供給他們進行提前熟悉。

  項玉見到士兵們學的十分專注,於是便勉勵大家一番之後就離開了,鎮北炮台並不是他此行的主要地方,他只是順路經過而已。

  帝國軍隊目前的造船廠可以算是基隆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工廠了,不僅是因為戰船的體型和噸位相較於其他東西比較巨大的關系,而且還因為軍隊和民間目前對於船隻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自從站船廠的船隻開始對外出售之後,一些主要對外貿易的商人們便爭相訂購,這些訂單使得造船廠目前的生產規模根本就遠遠跟不上,所以造船廠一再擴建,目前佔地面積已經超過了三百畝,工人也超過了一萬人,船廠目前擁有十五個船塢,可以同時建造九艘船隻。其中符合軍用標準的船塢有三個,可以同時建造三艘戰船。

  因為這個時候的戰船大多是木質的戰船,因此製造的時間要比後世的時間短上許多,加上之前基隆向南開發時砍伐了大量的樹木,因此目前的船廠的原材料還是比較充足的,但是目前的帝國軍隊已經開始建造蒸汽動力的,之前也試驗了一艘身披鐵甲的戰艦,只是這艘戰艦在後來暴露了許多的問題,所以船廠這個時候陷入了兩派的爭執,爭執的內容就是要不要建造蒸汽動力的戰艦,第二個就是應不應該在戰艦身上覆上鐵甲。

  其實如果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爭執肯定是很荒謬的,因為鐵甲蒸汽動力的戰艦肯定是後世發展的方向和潮流,不過目前來看,風帆動力的木質戰艦還是這個時候的主力,畢竟早在三國時候中國的造船業就已經比較發達了,從赤壁之戰揚名天下開始,一直到萬歷朝鮮戰爭之戰的對日海戰都還是風帆戰艦的時代,不僅是造船廠的這些工人和設計師,就連帝國軍隊海軍自己也都對鐵甲戰艦和蒸汽動力的戰艦表現得十分不信任。

  這些都在項玉的意料之中,畢竟這個時代是屬於風帆戰艦的時代,但是早在1570年的勒潘多海戰之中,神聖同盟軍的巨大海上艦隊之中,就有兩艘身披鐵甲利炮的鐵甲艦,在與規模更加龐大的奧斯曼土耳其的交戰之中,這兩艘鐵甲炮艦承受的火力最多,但是受到的損失卻十分低微,神聖同盟軍正是利用這兩艘炮艦的突前,成功的攪亂了土耳其人多達三百艘戰艦的艦隊陣型,使得同盟軍能夠以損失八千人的代價一舉殲滅了強大的土耳其艦隊,並且還殲滅其陸軍三萬多人,暫時的奪回了地中海的控制權。

  盡管因為航速緩慢,這兩艘鐵甲炮艦並沒有在後來得到推廣,但是它的出現在在世界海戰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項玉才會大力推廣鐵甲艦, 而作為解決其動力不足,航速緩慢的問題,蒸汽機才得以提前登上歷史的舞台。

  但是這個時代的蒸汽機作為動力還有好幾個問題,一個是功率不足和不穩定的問題,這個問題帝國的科技研究院已經在著手處理,相信很快就能拿出更加合格的產品,另外一個問題則是這個時候的蒸汽機是一個耗煤大戶,一旦發動起來,吃起煤來實在是太嚇人了,差不多每個小時要消耗三百公斤的煤,航行一天則要消耗掉七噸煤,這個時候的蒸汽機的功率並不大,船體的噸位也不是很大,所以耗煤還不算是太離譜,但是考慮到這個時候的海軍的戰艦的噸位一般都在五百噸左右,船艙裡面的容量也只有七十多噸,還得考慮食物彈藥補給和淡水的儲存,所以根本就沒有辦法攜帶這麽多的煤炭。

  這件事情其實主要是在船體的設計上面,因為要考慮到船體的浮力和穩定性,所以在設計戰船的時候要考慮到預留一部分的冗余度,因此新式戰艦的射擊因為直接使用鋼鐵建造,所以船體在尺寸的大小不變的情況之下,戰船的噸位勢必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之前只有五百余噸的戰船全部換成鋼鐵材質之後噸位立刻翻了一番,直接就上千噸了,但是鐵甲艦的浮力相比於木質戰艦來說在尺寸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之下,肯定是有所減少的,所以戰艦的冗余度會進一步減少,相應的船艙的容積就更小了,因此新的戰船的尺寸勢必要增大。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