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回明末當皇帝》第214章 備戰
 盡管項玉想趁著清軍海軍尚未完全壯大之際,對其發動進攻,但是由於這個時候中華軍的海軍主力還在棉蘭老島,所以這個想法只能暫時拋棄了,這個時候還是先要做好台灣島的防禦工作再說。

 福建距離台灣的距離很近,況且這個時候金門島和澎湖島都在清軍的手中,所以一旦清軍訓練完畢準備發起進攻的話,台灣的整個西部海岸線都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台灣的五個城市之中,將有四個城市將會面臨著清軍水軍來自海上的襲擊,所以對於中華軍的有限兵力來說,面防禦顯然是做不到的,只能采取更加現實的點防禦。

 所謂點防禦就是將主要的兵力屯集在海邊的四座城市,受到清軍威脅最大的城市是台南、台灣城、和台中城,其中台南城所受到的威脅最大,這裡是之前荷蘭人已經經營多年的富饒地方,又是之前梁國的國都,所以台南城勢必將是清軍進攻的重點方向,中華軍自然也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項玉回到基隆之後,立刻向南派遣了一千名士兵和十艘戰艦,以及三千杆步槍和三十門大炮,這些都是接下來在防禦之中所需要的武器。

 此時基隆的兵力大多數在外面,但是因為這裡的人口比較集中,戰爭潛力比較大,戰時征兵也比較容易,所以項玉在城中隻留下一千人的軍隊,剩下的分別派往台東和台南,這倒不是他托大,而是因為中華軍在基隆的防禦相對於其他地方來說是最完備的,不僅擁有三處封鎖海面的炮台,而且城中還有人數多達萬人的民兵部隊,這些民兵雖然不是正規的軍隊,但是平時還是有一定的訓練量,對於軍隊的管理和各型武器的接受程度也相比普通人來說具有很大的優勢。

 所以這個時候從這些民兵之中挑選軍隊,相對來說成軍最為快捷,而台東城因為是一座軍城。城市空間有限,而且裡面大多數都是軍戶,所以並沒有基隆這樣的民兵組織,而台南城則安定的時間太短。所以就算是鄧明有心想要擴軍,首先也是先將正規軍擴充滿再說,所以民兵組織並沒有發展起來。

 基隆目前一共有一千五百名士兵,這中間包括了守衛三處炮台的七百多名士兵,除去這些人。基隆的軍隊只有八百余人,這可謂之兵力十分的空虛,所以項玉打算從民兵中間吸納至少五千名士兵,以擴充陸軍,但是這一戰的主角是海軍,所以這個時候招募合格的海軍士卒成為了重中之重。

 項玉在家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有出城去巡視各處的防禦了,三處炮台的一共駐有七百名士兵,這個時候因為日進逼近的戰爭氣氛,所以守軍士兵們都顯得十分的警惕。項玉巡視一遍之後感到十分的滿意,盡管施琅不太可能首先進攻基隆城,但是作為基隆城的門戶要塞,這三處炮台在整個基隆的防禦體系裡面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除了幾處炮台,項玉還考察了軍工廠和造船廠,軍工廠這個時候也在加班加點的緊張忙碌,打仗對於武器彈藥的消耗十分驚人,往往一兩個月的生產總量都禁不起一場戰鬥的消耗,所以這個時候軍工廠正在加緊生產火炮和子彈。

 這個時候軍工廠裡面已經有了一萬多條步槍的庫存了,這些槍械這個時候正在進行裝運。其中將有五千杆步槍將要運到台南去,以補充台南的軍隊需求和呂宋島上面的新軍的裝備需求,畢竟這個時候呂宋島上的軍隊的數量比較少,為了維持呂宋的穩定勢必要加快對於新軍的武裝了。呂宋目前士兵們裝備的大多是繳獲西班牙人的燧發槍,馬尼拉城內本來就有西班牙人的兵工廠,這些火槍也能生產,所以五千杆步槍中間只有一千杆步槍將被運送到呂宋去,台灣一來手中的武器數量不太多,而來對於這些新軍的信任度並不是很足。因此這些步槍將主要發給馬尼拉的華人士兵,至於新軍中間的土著人士兵,還是先等他們適應了手中的燧發槍再說了。

 基隆兵工廠目前的產能已經提高了好幾倍,這主要是得益於之前的戰爭賠款,薩摩藩的賠款中間有一部分是用實物抵押的,包括煤炭和生鐵,這些東西定價權在中華軍這邊,所以自然是價格定得低低的,甚至主動提出島津久光可以少賠付一些白銀,多支付一些資源,中華軍這邊甚至表示願意出錢購買。

 這一點倒是島津久光所沒有想到的,沒想到打了一場敗仗之後還能和敵人進行貿易,於是自然是十分的欣喜了,日本雖然在後世來看是比較缺乏資源的,但是並不代表這它的本土上面沒有資源,所以當中華軍從薩摩藩的手中購買這些資源的時候,雖然島津久光心裡知道這些東西多半是會用到軍事用途之上,但是他心裡卻沒有絲毫的感覺到不妥,在他看來,不管中華軍將這些東西用來幹什麽,以中華軍目前的實力,他們是沒有辦法對日本本土構成威脅的,所以他這買賣做的心安理得,不僅生鐵、煤炭要賣,甚至連銅礦這種日本自己也稀缺的資源他都敢賣。

 從日本進行原材料的采購,這算是中華軍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意外驚喜了,不過這也大大緩解了中華軍目前的缺鐵缺銅的尷尬,軍工廠的產能能夠進一步的提高,而且獲得的戰爭賠款也能夠招募更多的生產工人。

 項玉這個時候比較關系的是火炮的生產,海戰之中主要是衝撞、炮擊、跳幫等戰術,隨著火器的進步和發展,這個時候的海戰大多數都要比拚誰家的戰艦經打和能打,為什麽二戰的時候噸位更小的俾麥斯級戰列巡洋艦能將大英帝國的正兒八經的戰列艦揍趴下,就是依靠著它身上的那一層變態的裝甲和粗大口徑的火炮。

 中華軍海軍中間主力戰艦還是數量眾多的木質戰船,主要是廣船和福船,他們和清軍的戰艦在噸位外形和航速上面的差距極小,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中華軍的海軍將如何擊敗數量比自己多很多的敵人呢?所依靠的無非就是更厲害可靠的火炮,索性中華軍目前的火炮比之清廷的山寨版紅衣大炮要強上很多,不僅火炮的結構強度更高,射程更遠,安全系數更高,而且中華軍這邊的火炮大多都是鋼製的,相對於清軍的青銅大炮來說更加輕便,這樣一來同樣噸位的戰艦之上,中華軍這邊的戰艦可以裝備更多的火炮,而清軍則做不到這一點。

 火炮的生產采用的壓模製造,之前明朝的時候使用的大多是是木模,而中華軍這邊則采用的是鐵模,這一技術被提前了一百八十余年,其優點是可以反覆利用,不用像之前的模具那樣只能使用一次,從而大大的提高了生產的速度和效率。基隆這邊的軍工廠每天可以生產五門大炮,一個月的產量就能達到一百五十門,這一速度可謂是相當的驚人,而實際上生產速度是不能一直這樣持續下去的,一來是鋼鐵的生產和供給跟不上,二來是火炮生產出來之後,炮膛的清理工作則要花上極大的人力物力。

 這個時候主要的火炮都是滑膛跑,後膛火炮還沒有問世,滑膛炮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線膛炮,一種是無線膛炮,滑膛炮的內壁早鑄造之後是參差不齊的, 需要進行打磨,將其內部打磨光滑,好使得火炮在炮管裡面的運動不至於受到太大的阻礙,因為火炮的內壁在鑄造之後往往都是最後冷卻下來的,所以可以說是全炮身上面結構強度最差的,所以在炮彈發射的時候受到的影響也是最大的,這也給炮膛的打磨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所以這項工作必須依靠人力緩慢的進行。

 這個時候沒有機械來代替人力,所以這種人工打磨的方法就成為了火炮鑄造過程之中的瓶頸,十六世紀的時候,意大利人利瑪竇來到中國之後,曾被明朝朝廷聘請為軍械方面的技術人員,他曾在自己的書中描寫過明朝的火炮,說這些火炮的做工粗糙,炮身上面參差不齊,多有氣孔,炮身短粗,不想歐洲火炮那樣前細後粗,而是均勻分布,使得火炮的性能極差,炮彈的射程甚至只有五百米,遠不及西洋火炮,炮膛裡面也是凹凸不平,安全性能極差,裝藥量一大,就極有可能發生爆炸,因此對於敵軍的毀傷倒是其次,對於自己人的威脅反而更大。

 後來從葡萄牙人手中引進了紅衣大炮之後,明朝軍方對這種威力巨大,射程極遠的火炮印象深刻,說它一發之威勢震耳欲聾,炮矢可至十裡遠,這其中雖然有誇大的嫌疑,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明軍自己生產製造的火炮的粗劣,在被紅衣大炮的比照之下立即就被軍方所拋棄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