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回明末當皇帝》第95章 0年海軍
  最開始的時候中國古代製造火炮是采用的打造法,這一方法要分好幾個步驟,不僅費時費力,而且產量很低,所以除此之外最常采用的是鑄造法,軍械所定下來的方法就是鑄造法,鑄造法比起打造法的好處是速度更快,製作的更加標準,次品率要稍稍低一些。  鑄造法的基本步驟為以下幾點,第一步是製模。用非常乾燥的楠木或者杉木,按照炮體的樣式,製成炮模。炮模的兩頭要長出一尺來長,做成軸頭,軸頭上加鐵轉棍,然後將炮模安置於旋轉架上,以便旋轉上泥。

  第二步是安裝炮模和模心。炮模輕的有幾千斤,重的可達上萬斤,炮心也十分沉重。要經過簡單的機械的幫助,才能夠安裝好。

  第三部就是選擇炮身的煉料配料。不管是生鐵還是銅,都需要經過提煉,以去除雜質,然後將它們澆築成三五斤重的小薄片,等著澆入大爐內鑄造。

  第四步就是化銅(鐵)澆注。將精煉過後的銅鐵原料放入預先砌好的灶池形化銅然後用大火冶煉成,使之融化成汁,然後引出銅汁,漸漸放入炮模內,等注滿木模,就算是澆鑄完畢。

  第五步是起心。待炮模鑄成3天內,將模心搖松,第五天將模心取出,七八天將土挖開,再把炮放倒,將模子上面的泥去掉,打掃乾淨,檢查炮身。

  第六步就是查看炮膛,判斷一門火炮的炮膛的好壞的標準就是看它的膛內是否光潤,膛內光潔才是好炮。

  第七步是齊口,鑄好炮之後,要將炮身前面的餓凹凸不平磨平。

  最後一步是鑽火門,按照內膛的比例在炮尾合適的部位鑽好火門,然後將火炮安裝在炮車上面就可以參加戰鬥了。

  日軍的工人采用的辦法和中國古代的技術大體差不多,所以這種製作技術並不複雜,徐則清他們之前就知道原理,跟著日本人做了一遍之後便熟悉了其流程,再請日本人加以指導很快就能夠自己製造了。

  但是即使是這樣,明軍的火炮製造速度依舊很慢,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第一是鑄炮本身就耗時頗久,加上材料消耗也大,鑄成一門重達三千斤的青銅火炮,往往要消耗掉上萬斤的銅和幾千斤的鐵,這還是經過初步提煉之後的鐵和銅。所以短時間之內火炮的產量很難快速提上去。

  不過項玉這邊並不著急,一來炮台只是用來防禦的,但是明軍眼下並沒有很大的危機,唯一能夠從海上威脅到明軍的只有大清和日本能夠做到,但是眼下大清朝已經將施琅的水軍都督給撤了,而且已經開始了嚴厲的禁海令,所以不太可能會對項玉這麽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弱小勢力動手,而日本禁海的時間更早,至今已經四十年之久了,所以更加不可能派兵前來台灣的,除非是松下美惠子的消息泄露了出去,否則的話是不可能的。

  基隆城目前已經有了一點南宋時候的商業氣息了,城內城外各種作坊工廠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了出來,加上新發行的貨幣的流通,使得城中的街道上的商家驟然變得多了起來,項玉對這一切自然是十分欣慰的,商業的發達會極大的帶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且由於富人將閑散的錢投入到了商業開發上去,農民的土地流失會變得緩慢,這有利於一個國家的長久穩定。

  但是隨著商業的發展,一些列的問題也會顯現出來,比如說市場趨於飽和,產品出現競爭對手,價格戰也會隨之而來,項玉自然是反對壟斷的,但是過剩的產能如果不解決的話勢必會極大的影響到商業的發展,

畢竟基隆城裡面只有三萬人口,市場比較小,眼下市場需求還算不錯,但是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飽和。  那麽,有什麽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嗎?辦法當然是有的,君不見西方殖民者之所以那麽熱衷於到世界各地去冒險探險,一方面是為了尋找新的殖民地,尋找黃金白銀等到礦產,另一方面也是尋找海外的市場,將本國生產過剩的產品向海外傾銷,兩次戰爭的爆發莫過於此。

  因此項玉在西方殖民者已經證明過的真理面前選擇了學習,明軍也要進行海外貿易,雖說短時間內沒有那個實力對外尋找和開拓殖民地,但是至少要找到一個商品的傾銷市場啊。

  想想看,距離台灣北部最近,市場也有一定規模的,是哪裡?你真聰明,就是日本和琉球!

  日本此時雖然進行了海禁,但是還允許中國和荷蘭人跟他進行貿易,雖然只有一個長崎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但是他本國的市場畢竟不小,而且很多東西也比依賴進口,看準了日本的市場,所以項玉鼓勵一些商人開辦生絲場,搞蠶業養殖,生絲的加工,做成絲綢製品然後賣給日本,由於清朝實施了海禁,所以日本此時的絲綢市場幾乎是完全被斷絕了,這倒是基隆的一個好機會。

  另一個產業就是茶葉行業,日本人從唐朝時期就養成了跟中國人一樣額喝茶習慣,後來也曾與南宋時期從浙江一帶引進過一些茶的品種,但是這個時候畢竟還沒有發張壯大,不想後世那麽有名,所以仍是一種重要的進口商品。

  基隆附近的山地比較多,日光又好,這些低都不太適合種莊稼,倒是十分適合種植茶葉,項玉便鼓勵商人們種植茶葉對外出口,這個市場非常廣闊,不僅有近處的日本這個比較大的市場,而且還有歐洲這個龐大的市場,要知道每年西班牙貴族都要用從南美洲新開采的黃金白銀到中國換取大量的茶葉和絲綢這些對於他們來說是貴族人士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絲綢業和種植茶葉都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這又為基隆城裡面的百姓提供了工作崗位,從而進一步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其實這中間都是環環相扣的,商業的發達帶來了就業,就業的提供帶來了消費,消費的增加又進一步刺激了商業的發展,這跟後世中國的經濟模式很像:投資拉動經濟,經濟的繁榮進一步刺激了投資。

  為了能夠和日本以及琉球群島上面的三國國家開展貿易,明軍當前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海軍上面,必須要盡快打造數量足夠噸位夠大,性能良好的船隻,這些船一部分可以作為海軍的戰船,以維護基隆城附近海域的安全,另外一部分可以提供給商行,好使得商品能夠跨海交易,向北賣到日本和琉球群島去。

  明軍眼下還在熟悉造船的流程,此時已經試著自己製造了一艘戰船,比起之前在日本工匠的幫助下面打造的那兩艘戰船來說尺寸要更加小一點點,不過這畢竟是自己獨立製造的第一首戰船,項玉心中也是十分高興,並且出席了這艘戰船的下水典禮。

  海軍造船廠裡面的工人們也都十分興奮,這艘戰船之後要進行一段時間的海試,海試是檢驗一艘戰船合不合格的標準,將對戰船進行一些列的測試,包括航速,航程,轉向半徑等等做一個全面的檢測。

  如果海試順利的話明軍將試著製造噸位更大的戰船,項玉之前在海軍這邊的做出了一些單位上的規定,該變之前統計重量的單位“石”改為噸,明朝這時的的一斤為十六兩,大約是後世的0.596千克,換算下來一噸差不多是7.5石,為了方便計算,項玉決定先從海軍處著手,對單位進行改製,日後自然要全面推廣,破除舊的計量單位、長度單位和體積單位,這並不是崇洋媚外或者什麽的,只是單純的為了日後的科技發展的需要,畢竟後世的一些既得數據是全部建立在後世的制度上面,如果還是按照明朝現有的重重單位的話,不僅需要重新換算,而且數字也很容易出錯,還不如這時候就將單位全部統一。

  海軍船廠目前的人員還不齊備,還需要進一步擴招,而且海軍的規模也需要進一步擴大,士兵的招募工作也得加緊進行,畢竟隨著船上工匠們的一點點熟練起來,造艦的速度也會日益加快,士兵們需要先上艦訓練好,然後才能夠登艦作戰,目前明軍已經有四艘成熟的戰艦可以提供給新的士兵訓練了,由於台灣的獨特地理位置,所以項玉將明軍的海軍的位置放在了陸軍的前面,這一點可以參照英國的發展。

  海軍目前有兩百多名士兵,在項玉的設想中這個數字至少要提升十倍,人數至少達到兩千人以上,由於基隆的人口數量比較少,兩千人或許已經是基隆城的承受極限了,但是這個規模的海軍仍然不是強大的清軍海軍對手,更何況在劉國軒投降清朝之後清軍的水軍實力進一步增強,海軍規模無法提高,那麽就必須在質量上面下功夫了,所以嚴格的訓練,優良的武器,精良的戰艦將是明軍未來海軍的發展放向,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海軍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變得強大起來,但是項玉對於自己的這支海軍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因為他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