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凡人凡語》[6屆文學評論]直面變奏的修仙人生
  發表人:落英繽紛的爸爸  發表時間:2011-03-01

  首發凡區,原標題寫錯,本次略作文字修改及排版。

  題目:

  直面變奏的修仙人生

  ——兼評《凡人修仙傳》人性與修行

  一:

  忘語是挾一股新銳之氣衝進修仙小說領域的。從踏上《凡人修仙傳》(以下簡稱凡人)網絡文學創作之路起,他便揚棄了修仙小說先驅者感時憂世、揚善懲惡的傳統從而使他獨辟蹊徑超越前人為時代和廣大書友所認同。他從舊的通俗修仙小說封閉、陳舊的套式中走出,以獨特的修仙視角解讀三界,在當今網絡文學的坐標上尋找雅文學與俗文學的交匯點,在俗的可讀性與雅的深層性的藕合中尋求突破。作品講述“一個普通山村小子,偶然下進入到當地江湖小門派,成了一名記名弟子。他以這樣身份,如何在門派中立足,如何以平庸的資質進入到修仙者的行列,從而笑傲三界之中”的故事。作品主人公“煉獄”般的修仙人生經歷,蕩人心魄的人性與情感交織矛盾,充滿佛、道、儒哲理的思辯力量,樸實無華卻又流水般溢動的文采,構成了一幅氣勢宏闊、撼人心魄的修仙樂章。作者似乎是“修仙癡人”。他一生平凡,棄職專司文學創作,過著“修行並與書友相伴”淡泊生活。但他卻以超出常人的熱情、精力乃至他的整個生命、全部的心智進行創作,執著地在修仙這條藝術曲徑上求索。他心無旁鶩,不趨時髦,以平常之心辛勤地躬耕於凡人世界。他文心沉靜,獨善其身,以赤誠之心銳意探求修仙真諦,力圖將《凡人》打造成為俠仙小說經典。《凡人》是作者心靈的物化形式,是他生命價值的實現。它不僅是自然的雕塑,生活的雕塑,也是他人生的雕塑。

  修仙小說應當是宗教題材。“宗教,是人類幻想的結晶。反轉來,又支撐著人類的幻想。人們因為有種種欲望不能實現,為了尋求安慰與寄托,隻好求助於神靈。古人如此,今人怕也是如此吧”。“神靈,是弱者的摯友;弱者是社會的產物。今天,來自歷史,歷史裡面,也包含著今天”。因此,筆者將重點從道學哲理方面解讀《凡人》修仙意義、人性與修行等,試圖將修仙界拉回到現實,又把現實推入到修仙界中去思考,探討修仙深層底蘊和宗教文化的奧秘,闡釋蘊藏著許許多多令人一時難解且深沉厚重的思辯話題。

  二:

  《凡人》中的修仙構成其信仰核心。而長生成仙隨之成為作品的信仰的最核心的思想內容。《凡人》的主要教理為:“丹藥相助,命性雙修,功成飛升。”

  《凡人》修仙以修真成仙為信仰之最終目的,它把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引向超凡脫俗、返樸歸真的仙境。成仙的途徑即是修煉。在《凡人》修仙者看來,人是由肉-體和真性構成的,肉-體是形,即身驅,真性是神,即元神或元嬰。心是真性的載體,真性就在心中。凡人或修士肉-體有生就有滅,希冀長生是不可能的。那麽,如何超越生死、功成而仙?《凡人》修仙者認為,超越生死的依據在於尋覓自身本來存在的不生不滅的性,這種永恆的性即是“元神”。從元神、真性超越生死出發,《凡人》修仙者確立了“外煉功行,內修心性”的修道路線,即先命後性,命性雙修,方可通過功行雙全而成仙人。可見,這種成仙不僅指肉-體的不死,而且更是指精神的超越。所以人要成仙,就必須摒棄世俗的情-欲,

掃落心中的妄念,使被遮蔽的真性恢復其本然狀態。  《凡人》修仙的精髓來源於中國道教鼎盛時期全真道的教義,但又揚棄了全真道的教義,形成了獨特的修仙風格。金元時代的全真道系王重陽所創建,馬鈺、丘處機等全真七子將其發展到巔峰,全真道的基本教理為:“全真而仙,性命雙修,功行雙全,三教合一”。全真道認為由於愛-欲遮蔽真性,真性又表現在性和命兩個方面,因而提倡出家修道,以期更好地勵志苦行,去除愛-欲,並不言肉體不死,不尚符籙,不事黃白,而是在融合吸收儒家“複性”、佛家“明心見性”和傳統道教養生修命術的基礎上,沿著煉丹之道的思路,大力提倡“性命雙修”,認為“修仙之道,性命之事”,由於“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氣神相結,謂之神仙”,因而性命雙修又必須神氣合煉。性命雙修、神氣合煉成為全真道修道成仙的主要方法與途徑。

  《凡人》修仙的精髓繼承了全真道中“勵志苦行,去除愛-欲”,“煉丹”升級等之道,但將“性命雙休”變更為“命性雙休”,即忘語認為“先命後性”,而王重陽等人認為“先性後命”,這是《凡人》道與全真道本質的區別。事實上,命與性是人的生命與品性的兩大要素,二者本不可分。因此,不修命不可能真正見性。同樣,不修性則也不能從無為中造化真命;命與性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二者統一於心。盡管《凡人》與全真道有“先命後-性”抑或“先-性後命”之別,但《凡人》並非隻修“命”不修“性”,全真道也並非隻修“性”不修“命”,而是在側重點不同的情況下,同樣達於“性命雙修”或“命性雙休”之目的。其實,全真道後來演變為南北二宗,其南宗的教義就與《凡人》道義相同,即“先命後性”,“命性雙休”。

  三:

  正確理解了《凡人》“先命後性、命性雙休”的本質意義之後,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解釋作品主人公韓立的生命與品性相衝突時有違傳統道義種種“逆道”行為。

  有評論者認為“韓立,背叛師門、另投他派,為不忠;不事父母、不奉師長,為不孝;出手狠辣、不留余地,為不仁;絕情寡愛、無利不行,為不義。且韓立遇事不妙、撒丫開溜,貪生怕死、膽小如鼠”等等;反對者認為韓立“有令狐老祖遺托師門之忠、有受墨師三兩銀而養家或返鄉留噬金蟲劍護家之孝、有對函雲芝及公孫杏之仁、有對厲飛雨及墨家之義”等等。有評論者認為《凡人》宣染一個“弱肉強食、倚強凌弱、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殘酷冷血灰色基調的修仙世界,反對者則認為修仙界“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具有現實意義;有評論說《凡人》“只有仙,沒有俠,只有殼,沒有魂”;也有評論者說《凡人》“道是無情卻有情”……評論者各自從傳統與現代觀念多層次多角度進行評價或批判。

  從傳統道德精神來看,傳統的仙俠小說所宣揚仙俠精神或俠義觀:

  1恩怨分明,睚眥必報——快意恩仇:一方面,中國的俠士精神最早起源於報恩意識,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自先秦時起至二十年前金庸流武俠小說,就已成為俠士的最堅定的信念之一;另一種方面,俠士極端重視個人名譽的心理傳統,具有一種“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的復仇意識。批評《凡人》者只看到韓立睚眥必報,而沒有看到他為“辛如音”的快意恩仇。批評者同時也對韓立這種恩仇意識進行了批判,認為韓立的恩仇意識尤如一柄雙刃劍,既可用以傷敵,也易於傷害到自身。尤其是對傅家或陰羅宗的復仇,雖然體現了人們對公平、正義的一定追求,但極易成為導致冤冤相報、血雨腥風、殺戳無數的淵藪。

  2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守信重諾:從司馬遷“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世”至李白“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就是對俠士“重信守諾”品德的形象描述。“守信用”也就成了中華民族國民性的一部分,成為中國人衡量—個人的人品好壞與否的最起碼的價值標準。無怪近當今代武俠、仙俠說小說中,就連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劇盜也常常把守信重諾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因為在中國人眼中,為人而無信,其與禽獸何異?從這一點來說,無論是支持或是反對《凡人》者均取得高度一致。

  3千裡贍急,不吝其生——舍己助人:司馬遷所歸納的“俠客之義”中有一條重要納行為準則:“千裡贍急,不吝其生”。如漢初朱家冒著“罪及三族”的危險救被劉邦懸賞迫捕的楚將季布;漢魏間四大名俠——孫賓碩、祝公道、楊阿若、鮑出之所以名聞遐爾,就是因為他們有古遊俠之風,好救人急難。“千裡贍急,不吝其生”作為俠士之義的古老傳統,不僅為歷代俠士所繼承和奉守,而且對民間社會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舍己助人,就是由俠士所奉行的信條,進而演變為民間社會所推崇的倫理準則,最終成為中華民族道德倫理體系中的傳統美德之—。鑒於此,批評《凡人》者總是從這裡找到倫理依據。

  4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厚施而薄望——重義輕利:李白《俠客行》雲:“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正是對俠士不圖名,仗義不為利的真實寫照。這種“重義輕利”的俠士精神,對中國廣大的民眾亦有很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中國平民社會中獨特的一系列倫理準則。支持《凡人》者認為韓立“重利為上”,“亦兼道義”;批評《凡人》者認為作品宣染“重利輕義、自私自利”有違中華民族所所推崇的美德。

  5死生相托,患難相扶——江湖義氣:自宋以後,俠士精神由“俠義”觀一轉而成“忠義”觀,增添了對國家民族忠,對朋友兄弟義。後者成為“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江湖義氣。發展到現代,認為將義務的對象局限於朋友,或結義兄弟,並且也不管朋友行事是否符合正義的標準,只是一味地強調“有福共享,有難同當”,這與俠士精神當中的俠義傳統頗為不合,卻不值得作為俠士精神的精華來加以倡揚。支持《凡人》者認為韓立對親人(南宮)和朋友(紫靈)可以死生相托,患難相扶,甚至對美女合作夥伴也經常上演救美之戲;反對《凡人》者認為整個作品在主流上根本看不到義氣二字。

  6除奸去惡,打抱不平——見義勇為:除奸去惡,打抱不平,這是俠士精神中境界較高的行為準則和倫理規范。除暴製惡,普濟眾生,已被活躍於民間社會的俠客視為“義”之所在,成為近代俠士共同的信念了。是評價江湖中人是否可稱得上一個“俠”字的一般標準。支持《凡人》者認為在《凡人》中只有仙,沒有俠;反對者認為這種仙只有軀殼,沒有靈魂。

  7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大俠精神:傳統俠士的最高倫理準則與儒家的最高倫理取向相結合,就形成了俠士精神的最高境界——“為國為民”的大俠精神。所謂“大俠”精神,就是指俠士信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儒家倫理,同時又將俠義觀念運用到為國家、為民族、為民眾謀利的行為中去,也就是指一種儒化了的“俠義”觀念。由於深受金庸武俠小說——“俠之大者”的影響,在人族生死存亡之秋,部分書友對韓立逃離天淵城進行猛烈的批判。

  從《凡人》道義來看,《凡人》的修仙精神應當具有如下價值觀:

  1先修命後修性:命指生命,性指品性或道心。生命指肉體或軀乾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動的能力,相對死記亡或隕落而言;道也就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就心性而言,明心即可見性,就重要性來說,命高於性。在具體的修煉過程中,命對性起著統率和支配的作用。命對性則具有保養和護持的作用,此即“養命為用”,只有在命的護養下,修性才能最終獲得成功,達到見性的最高境界,即最終飛升仙界而成仙人。

  《凡人》中存在許多“出手狠辣、不留余地、貪生怕死、無利不行”等“唯我”情節的描寫,如“韓立巧取走陸師兄奪自陳巧倩的築基丹、截殺妙鶴的時候不想行蹤暴露,果斷的將其他人(四結丹)殺掉滅口以及為煉製三焰扇,以武力威逼強行索取苦竹老人的鳥毛”等等,如果批評者正確理解《凡人》道“先命後性”或“養命為用”的價值觀後,特別是當危及韓立生命或提升境界的關鍵問題時,韓立的“唯我或自利”價值觀就會得到很好的詮釋。

  “韓跑跑”的雅號體現其將生命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一切均次之。當年的范美忠——“范跑跑”遭到眾口鑠金口誅筆伐時,同時也引來重視生命重構主流價值觀念的若乾爭議。《凡人》中的“跑跑”卻成為了愛稱,就連反對者都未從“跑跑”二字上挖掘什麽題材,似乎符合“三十計、走為上策”兵家標準。

  書評者對《凡人》中“無利不起早”評論較多,處處滲透著“舍義取利”的影子,《凡人》道義第一強調生存及進階,要生存或進階就必須爭奪資源,就會有利益之爭,就會有殺人奪寶。從這一點來看,當今現實社會處處透露出“無利不起早”的價值取向,生活中的義和利,從表面上看,許多人都會倡導舍利取義,但在官場上或職場上,只有赤-裸-裸的利益爭奪,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人與人之間,也只有利益是第一位的。經常看到的是,明處講義,暗處取利;面子上講義,暗地裡求利。

  2命性雙休:由於生命由精神和肉體構成。因而是執著於肉體的長生,還是追求精神的超越,形成了道教得道成仙說不同的發展傾向。而《凡人》道中同樣追求命性雙休,其前提為修煉從丹藥入手,先命後性,從而達到命性雙休目的。對於每一個現實的活生生的人來說,性者,命之性也,命者,性之命也,性與命是相聯系而存在的,是人之為人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隻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反過來,如果一味偏重於修命而迷失了自己的真性,這也是不行的。韓立的法體雙休,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道法與生體相結合的修煉方式。韓立在首先保證生存及進階的同時,同時修行自己的真性,《凡人》中有如董萱兒“心魔”之說,也有渡劫飛升域外天魔侵擾之難。因此不修品性也很難成就修仙大道之業。

  自偷渡靈界以後,隨著境界的提高,在先命後-性的基上命-性雙休,韓立的人性逐漸回歸,表現出一絲以“仁愛無私之心”善立仙基,諸如漸漸顯露出“濟貧救人,與物無私,先人後己,傳道度人”等真性品行。例如:在安遠城抗擊獸潮、義救半妖半人黛兒小姑娘;在虞陽城知恩圖報、助小商人的范胖子成立靈具大商家;在天淵城六十年間成為最優秀的青冥衛隊長,守護國家、體恤部下、救助其他小隊;在木族,助天鳳世家白衣少女葉穎共戰真龍世家隴姓青年;在黑隱山脈,與山中低階皓獸等平等相處、互惠互利並且助其擺脫天鵬族的控制;在地淵試煉時遇木青追擊並未放棄其他兩個天鵬聖子;在冥河之地智救元研二女;火瑚群島救媧氏火陽族及青筱二女;在天雲十三族救甲天木;在魔金山善待纖纖並拒絕圭男的利誘等等。筆者以為忘語的上述描寫不是簡單的變化,而是韓立“命性雙休”後改變的結果。

  根據《凡人》先命後性、命性雙休的道義,韓立將也會善待芝仙;在爭獲資源或利益時將更多從“惡取”向“善圖”進行轉變,甚至不排除在與韓立生命不相悖的時候,保衛天淵城,或抗擊魔界入侵。

  四:

  《凡人》的人性更多是集中體現在主人公韓立的人性之上,有評論者針對《凡人》整個冷色基調,呼籲忘語在“自私冷漠金錢或法寶至上”的修仙世界裡給大家留下一些幻想,找到一些與現實社會主流價值相符合的精神或希望。那麽韓立的本質是什麽?作者塑造這個人物有什麽現實意義?

  筆者縱觀《凡人》,從七玄門到今天的天雲十三族,大小副本無數,作者將韓立的本質歸集為狼道精神。狼的本性是殘忍的!書友們對韓立根深蒂固的評價就是如同一匹殘忍孤獨的狼。當我們認為一種東西是善的,勢必將其對立面看成惡的,於是韓立如同狼一樣成為一種文化的犧牲品——因為他是羔羊的敵人。

  書友們開始批評韓立的“殺人屠蛟”之怨恨,這多半源於人類情感豐富。隨著對韓立的了解加深,韓立隱忍傲人特質逐漸征服了書友,於是人們開始由單純的抗拒和怨恨轉變成了敬畏甚至喜愛,進而向他學習。

  愛恨交織,一方面是極端抗拒和鄙視,另—方面卻是虔誠的愛和歌揚,這就是書友們對韓立的複雜感情。

  筆者以為忘語塑造的韓立具有以下現實意義,或稱之為韓立精神。

  1重視生命,優勝劣汰

  重視生命價值,其本質在於“命性雙休”。面對險境,韓立會全力去爭取生命。“好死不如賴活”無論怎麽樣逆境,包括希望與夢想破滅(如韓立幾次境界跌落),但只要抱有希望,就算活得痛苦、堅艱、絕望或跌入人生底谷,卻總存在一絲夢想和曙光。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勝負往往是毫規則可言的,因此不能懾於過程的艱辛放棄追求,結果是最重要的,人們只會向最後的勝利者獻上鮮花,卻不會向中途棄權者致敬。

  在競爭中生存,在逆境中成長。欺軟怕硬是人或動物的天性,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鐵律。韓立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修仙界的大環境下,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努力競爭,從未放棄自己的目標。他嗅覺靈敏,善於捕捉機會,無時無刻注視著危險目標,他懂得進攻,更做得撤退;他隱忍內斂,更善於偽裝;他能孤身奮戰,也善於組團作戰;他精通叢林與荒野的遊擊規則,所以他永立不敗之地。韓立與人妖獸之間的獵捕、誘殺或毒殺等捕鬥,其折謝出的現實意義就是讓我們在競爭社會中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雨的襲擊,飽受風浪考驗的海鷗卻能搏擊長空。不管你經歷多少挫折、多少磨難,只要一直努力,在逆境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你就一定會創造奇跡。即使上帝關上所有的門,也會給你留下一扇面向太陽的窗,而你自己,則要像韓立一樣,去推開那扇灑滿陽光的成功之窗。

  2退而求進,執著目標

  河堤邊有一排大樹和一些孱弱蘆葦,當狂風刮起的時候,大樹拚命的抵抗,並鼓勵蘆葦說一定要頂住,風過就好了。風兒過之後,粗壯的大樹被連根撥起,而弱小的蘆葦毫發無損。退而求進,其實就韜晦有度,進退有方。韓立靈活明智,果斷放棄;以大局為重,敢於舍棄;能屈能伸,善於變通;以退為進、保存實力。當韓立修為弱小的時候,審時度勢,能滅殺同階或比他較高的修士,當遇到高階時候,他選擇了逃跑。因此,無論生活或是商戰中,我們需要有進有退,有攻有守,進攻需要勇氣,逃跑更需要信心與膽實。在攻守互換、進退互變之際,需要我們因地製宜加以調整,運用辯證思維,從退中汲取進的智慧和力量。

  專注,已成為韓立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韓立在人界篇衝擊化神或靈界篇黑隱山突破化神後期瓶頸等幾次失敗,但他,心無旁騖,鎖定目標;計劃翔實,目標明確,執著追求。這是我們需要從韓立身上學習的又一個重要素質。成功在於堅持,堅持是容易做到的事,堅持又是最難做到的事,因為真正能做到的終究是少數人。柏拉圖留下一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人們做任何事情,開始的時候總是充滿希望和幻想的,但很多事都很難有圓滿的結局。因為圓滿意味著必須走完全程,意味著必須歷經千難萬險,意味著遍體鱗傷也絕不放棄,意味著在最困難的時候咬緊牙關,繼續邁著疲憊的雙腿向前奔跑,盡全力達成最初的目標。

  3統籌敏銳、圖強求變

  “知己自彼,百戰不殆”。韓立所在的修仙界就是戰場,捕獵、被捕、種群或種族的競爭。正是與對手長期的較量中,他學會了“知己知彼”的策略,無論是血試煉、虛天或墜魔尋寶、昆吾山大戰,還是在地淵冥河及魔金山脈鬥智鬥勇之中,韓立審時度勢,極力了解對手情況,在對敵人充分觀察和正確評估分析下,選擇最合適的攻擊地點、角度和策略,從而提高擊敗對手的成功率。因此,我們在竟爭中一定要有敏銳的洞察力。

  打破思維定勢,圖強求變。有書友不理解韓立險遭星宮長老滅殺和星宮雙聖不懷好意招親的情況下,仍出手拯救星宮,認為是犯傻。其實好奇心是創意的源泉,突破思維定勢是積極尋求某種新的構想,讓舊的問題有新的解決方式,不然,韓立也不是擁有元磁神山。生活中許多人會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而這種心態往往會嚴重阻礙事物的發展和進步,尤其是積重難返之時,甚至會使事物由原先的進步變為落後。

  4傍勢而生,無往而不勝

  韓立在修仙世界中主動佔據優勢,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困境,因勢而為,聲東擊西,出奇製勝。忘語創作手法,常用聲東擊西之術,讓書友們“神雷滾滾”,而韓立已經常用第二元嬰或啼魂獸化為己身,采用聲東擊西戰術,在其正面迷惑對手,自己則選擇偷襲或逃亡。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奇也要奇在妙處,這樣才能達到目的。韓立為了達到目的,甚至在組團中“道不同亦相為謀”。在一個團隊裡,道不同是十分正常的事。大家都是有緣而相聚,為了求生存謀發展,相互取長補短,就算道不同又何足道哉!

  在漫漫的修仙路上,韓立會殺戮阻礙其大道的人,探尋適合他進階的靈寶;殺人奪寶,但取之有道;隻行善圖,不求惡取。“捕捉目標,把握戰機,果斷出擊,不輕信,不妄動”是韓立無往而不勝的成功的秘訣。人生或許就是無休無止的搏鬥,為著理想,既要與命運抗爭,又要克服自然的困難。一踏上人生征程,苦難、挫折、不幸就會紛至遝來,人的苦悶、彷徨、掙扎、絕望也許時隱時現,讓我們從無畏的精神中得到力量的充實、意志的強化;讓我們傍著英韓立的肩膀,堅定、勇敢、自信地衝破一切世俗的、傳統的羈絆,去開創一個嶄新的未來。

  5冷靜達觀,強者心態

  沒有危機意識就會面臨“殺機”,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就會迎來“生機”。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钜的力量。所以韓立在凡人若乾副本中喜歡“扮豬吃虎”(參見冥河副本),以此計施於強勁的敵手,在其面前,盡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若愚”到像豬一樣,表面上百依百順,裝出一副謙恭,使對方不起疑心,一旦時機成熟,即一舉如閃電般地把對手結束了。這就是韜晦的心術,人們常常借此自我保全,麻痹攻擊對手。

  強者心態,是一種面對困難時的堅強,是一種面對困境時的臨危不亂,更是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韌。韓立,事在人為,志求高遠,處變不驚,欲望強大;韓立,一生都在朝高處攀登,不為虛幻的榮耀和顯赫,只因他追求長生的道心;韓立,保持高昂的熱情,不惜忍辱負重。當他置身於群山之巔,面對天高地闊,誰能看見他撫掌大笑?

  五:

  《凡人》修行求道的意義何在似乎成為了書友們爭議的焦點。有“八代凡人”書友評論道:“若為長生故,何事不可拋?人生的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生死。人從一生下來,漸漸長成,再漸漸老去,最後走向死亡,誠如莊子言:‘一受其形,不亡以待盡’。人從生下來開始,就意味著等待死亡的到來,這無疑是殘酷而且是無奈的,以至於自古以來人們不得不尋求種種手段去對抗死亡。似乎長生不死是人最大的夢想。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麽有些人活得好好的,卻要選擇尋死,有些人備受病痛折磨,卻頑強的求生?我想答案應該在於前者乃是生無可戀,後者則是割舍不下。求死的人大抵都是失去了人生寄托的,或者是一無所有的。越是擁有得多的人,越是會留戀人世。自古皇帝坐擁天下,也都是最想長生的了。而韓立呢?何故也一心想要長生?似乎仍需堅持看下去,等待忘語解答了。隻盼忘哥莫要來一句:哥修的不是長生,是寂寞……”

  那麽忘語筆下韓立追求長生大道又有什麽現實意義呢?

  筆者以為,在當今,我們站在新世界的高度來看待《凡人》的大道,看待《凡人》引發的“長生”文化,也許會多幾個詮釋系統,多了一些新的術語,但在面臨新時代、新思潮的情況下,只要我們對《凡人》所宣染的道義抱著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就會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和領悟。特別是《凡人》道義文化中所蘊涵著的豐富的人生智慧,諸如“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生命尊嚴、適者生存、絕對競爭的處世方式”、“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性命雙修的養生之道”、“煉丹製寶的科技意識”等等,這些觀念對於當代人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具有啟迪意義。

  1就長生文化而言,日本學者窪德忠在其著作《道教史》第一章中說:“在地球上使自己生命無限延長,這就是神仙說的立場。似乎可以認為現實的人們所具有的使天生的肉體生命無限延長並永遠享受快樂的欲望,便產生了神仙說這樣的特異思想。這種思想在其他國家是沒有的。”

  神仙之說,其實並非源於道教,更不是源於《凡人》道義,早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就已出現了後世神仙的雛形——不死民和不死國、不死樹(仙藥)。《山海經海外南經》記載:“不死民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而神仙信仰在民間影響越來越大,而對長生成仙的追求則轉換為文化形態在上層社會中一直擁有巨大影響,並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文化形態出現。

  筆者認為《凡人》“長生”道義是作為一種宗教文化現象可以促進了道教文化的進步,同時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道教神仙信仰所具有的人生超越思想也理應引起我們更大的注意。實際上,包括《凡人》在內的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由之所生發出的一切操作性內容無不體現著中國人文精神所追求的對生命本身及其生存境遇的超越。而正是在《凡人》融文學及宗教藝術意象,是一種地在現實世界裡融合“超驗意味”的精神境界。

  2就生態環境言,隨著現代化進程在全球的展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是現代工業社會所面臨的威脅,難道我們不應該關心人類生存的環境,不應該關心人與自然的和諧嗎?

  當下正處於全球性生態危機,有認認為今天所出現的生態危機是同現代工業文明所涵含的一些文化觀念分不開的。換言之,全球性生態危機,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危機。為了喚起全球的環保意識,從而為人們的持續生存創造一個合宜的空間,於是人們的視野又一次移向了老子,移向了道家和道教,移向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且發現,道家和道教之文化對全球性生態危機而言,可能是較好的救助之道。

  《凡人》中描寫的人界被魔界入侵,致使人界靈氣遭受重大的破壞,失去寶貴的修仙資源(據作者近期稱,靈界也將被魔界入侵)。《凡人》對破壞生態環境是持批判態度的。《凡人》的道義承接了中國的道教文化,也是在弘揚的“道法自然”,它平視其中的一切存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認為道生萬物,萬物稟道而生長、發育、成熟,人類不可隨意對萬物施以虐殺和破壞。否則,人類將會自食其惡果。因為天人合一,人與萬物是一體相通的。如果我們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重加詮釋,那麽它在生態學上是很有價值的,它是人類生態智慧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種終始自然的思想。

  3就“長生”之道而言,《凡人》道義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將人的身心健康的生命價值放在首位,是有非凡意義的,也給現代的養生文化以重要啟迪。現代生命科學已成為新的科學革命的中心,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即把研究的重點移向了對人類基因的探索。經過20多年的攻關,本世紀以來,人類基因組將基因“草圖”繪就。此時,中國和西方主要等國家的政界或科學界均通過媒體對這一成果發表了看法,並提出了今後的打算和希望。

  人類基因探索的成功,確實鼓舞人、激勵人,它把人類帶入了可以享受基因成果的理想境界:基因技術能激活人的智力、提高智商,使人類變得更聰明;基因芯片能揭示人類生發的種種病症並能對症治療,使人類身體更健康;基因技術能防止衰老,使人類的平均壽命達到150歲,長壽者可達500歲……

  其實,生死問題一直是人類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特別是《凡人》道義更把“長生”作為其核心問題來對待,一切皆圍繞著如何才能“長生”而展開,《凡人》道義的“先性後命”、“命性雙修”即是以內丹煉養(亦即養生)之修持作為圓融入世與超越生死的橋梁。

  所謂修命,就是要營衛氣血,保養精氣神,使身心健康,長生久視。所謂修性,即是要提高素養,積功累德,以求完善自我。盡管《凡人》道義讓人在領悟大道智慧和奧義的同時經過修煉能夠長生不死,成為度世神仙,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所引射出的養生之道,諸如練氣吐納、內丹修煉等,與現代養生學是完全可以接軌的,它的修行理論對當下人們的養生實踐來說,其助益是至為明顯的。同時,道教(當然含《凡人》道義)弘揚中醫醫理,推行中醫技藝,既重視藥物治療,也重視心理治療等,也為現代人體科學和生命科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後記:

  筆者在凡區裡發貼無數,得到廣大書友的支持。本文是第一次以文學評論形式撰寫的文章,顯得略為正式一點,致使可讀性不如網絡語言。筆者理工科專業,只是業余愛好文學,近期工作較忙,水平有限,本文不對之處,敬請各書友批評指正。

  本文參考資料大部分由經常在凡人區以馬甲名義發貼的某書友搜集,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凡人凡語

  2道教資料引用——網上搜集整理

  3俠士精神引用——網上搜集整理

  4狼道資料引用——網上搜集整理

  [全文完]

  。。。。。。

  收集整理人:huhaoslm3

  。。。。。。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