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聯盟解散了之後,董卓也退往了長安。所以董卓與聯盟中的諸侯一直相安無事。 但是人只能共患難,又怎麽能同享福。大敵董卓一走,這些面和心不和的諸侯們就開始內鬥了。
在劉岱突襲喬瑁之後,雄心勃勃的袁紹也開始謀劃他的大計了。
袁紹現在要做的,就是統一北方。那麽眼前的冀州韓馥,幽州劉虞,以及號稱白馬將軍的公孫瓚。只要能夠除掉這些人,那麽自己北方一國的大計就成了。
眼下,白馬將軍公孫瓚實力最強,畢竟是和董卓一樣,靠著鎮壓異族出名的將領,無論是將領的指揮能力,還是士兵的戰鬥力都是一流的。而勢力最弱的就是幽州牧劉虞了。無論是他采取的懷柔政策,還是幽州士兵久疏戰陣,都表明了劉虞的實力之差毋庸置疑。而最後一個,就是同袁紹關系最好的冀州刺史韓馥,無論是韓馥身本身就是袁氏家族的門生,還是在袁紹舉兵之後就直接支持袁紹,就知道他對袁紹是少有防備的。
那麽結果就顯而易見了,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所有,袁紹下手的對象,就是把袁紹當成自己人的冀州刺史韓馥。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被賊惦記上了,你日防夜防也還是能拖上一段時間。但是被熟人惦記上了,你也就只能再別人對你下手之後,才會驚訝的發現原來是你。讀書人出生的韓馥哪裡會知道人心險惡,等到他發現袁紹的狼子野心時,也只能無奈的將冀州的大好河山讓給袁紹了。
袁紹為了將計劃進行到底,首先袁紹與公孫瓚商議共同謀取冀州。現在關東聯盟已經解散了,董卓的威脅也已經解除了。東漢末年諸侯相互攻伐已經是常事,君王根本無力製止,甚至還常常出現一個州郡內出現多個刺史、州牧的情況。也常常會有一個太守殺了州牧就自己上奏或者靠別人上奏給皇帝後就直接變成了州牧的情況。那麽無論是從政治上,還是從利益上,公孫瓚都沒有理由會拒絕袁紹的建議——共同攻擊韓馥,事成之後平分冀州。
而公孫瓚在接到袁紹聯合攻擊韓馥的書信之後,欣然允諾,當即發兵攻打冀州。自從公孫瓚在虎牢關上被呂布狂虐了一頓之後,為了重新建立自己在軍中的威信而不斷的尋找機會,一個重新崛起的機會。現在機會等到了,袁紹派了人來遊說自己出兵攻擊韓馥,事成之後平分冀州。
公孫瓚表面上裝作大喜,實際在他的內心裡暗暗將袁紹鄙視了一番。袁紹太小瞧自己了,只要自己兵強馬壯,又聯合著袁紹共同攻擊韓馥,那麽韓馥定然兩線作戰,首尾不能兼顧之下。自己便可以用騎兵突破韓馥的防線,長驅直入到鄴城。到時候主力在外的韓馥就會被自己所擊破,到那個時候,公孫瓚即有著精銳的騎兵,再加上韓馥的降兵,再來和袁紹翻臉。什麽平分冀州,他公孫瓚可不是單單為了半個冀州才出兵的。
盡管公孫瓚也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而且在作戰時,也已經撕破了韓馥的一道道的防線。眼看著自己就要擊潰韓馥的最強防線時,公孫瓚卻收到了最壞的消息——韓馥已經投降袁紹,袁紹現在全面接管了冀州。“媽的”公孫瓚的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嘩嘩響,但是自己還是計不如人。知道被袁紹算計的公孫瓚現在也無可奈何,現在還不能和袁紹翻臉,只能另尋機會。
話分兩頭,在袁紹得到公孫瓚同意進攻韓馥的時候,就立馬向韓馥告密。對韓馥說明了公孫瓚將要進攻冀州。
袁紹原來就同韓馥的關系很好,所以也就相信了袁紹的話。在韓馥心裡,不管公孫瓚是不是準備攻打自己,防禦工作還是要做的。這也使得公孫瓚從戰爭開始,並沒有取得兵貴神速的效果。韓馥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來應付公孫瓚的突襲,所以公孫瓚想要速戰速決,撕開韓馥防線直奔鄴城的計劃直接成為了泡影。另一方面韓馥也沒有松懈,也同時加強對於袁紹的防禦。但是另韓馥沒有想到的是,早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就已經將韓馥的文官武將拉攏得差不多了,張郃就是其中一個。到底是四世三公出生的,對於官場上的明爭暗鬥早就已經無師自通了。在張郃答應棄韓馥而投奔袁紹時,袁紹並沒有直接就讓張郃過來,而是讓張郃繼續留在韓馥那裡。直到現在袁紹準備謀取冀州時,才動用張郃這一顆深藏的棋子。因而當張郃主動提出要去提防袁紹時,韓馥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所以,在張郃的帶領下,袁紹的部隊並沒有遇到一點阻擾,便成長驅直入到了韓馥的所在地——鄴城。當韓馥正在忙於應對公孫瓚的攻擊時,卻發現袁紹已經兵臨城下了。在鄴城岌岌可危之時,另一個投靠袁紹的謀士荀諶又獻策了。“現在袁紹兵臨城下,鄴城朝不保夕。袁紹之所以對於鄴城圍而不打,就是像要主公您獻出冀州。倘若是主公主動出讓冀州,那麽袁紹必然會念在往日的勤奮上優待主公;倘若主公負隅頑抗,袁紹對於冀州勢在必得,那麽他必然會攻城,到時候鄴城一破,那麽主公不要說得不到現在投降的待遇,恐怕連身家性命也難保。”在謀士荀諶的連哄帶騙下,在鄴城被困的韓馥屈膝向袁紹投降。所以,袁紹才能在公孫瓚之前更早的入主冀州。 公孫瓚是打著攻打韓馥的旗號奪取冀州的,因為韓馥並沒有太大的名氣,所以打了也就打了,不會招來太大的非議。但是現在冀州易主,成了袁紹的土地。袁紹從一開始拔劍指董卓時就開始名震天下,後來又成為了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再加上他又是出生於四世三公的名門。其名聲之大,基本上已經屬於路人皆知的地步。要是現在再繼續攻打冀州,那麽自己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到時候冀州能不能打下還要另說,自己的部下會不會因為無緣無故的攻擊袁紹而產生嘩變都不一定。
公孫瓚現在又有了一條計策在心裡。當即派了自己的弟弟向袁紹討要冀州,然後自己的部署才能完成。在這個不講情面的世界上,怎麽可能靠著嘴皮子獲利?後來的魯肅不是多次想劉備討要荊州之地,後來要回來了嗎?然後不是演變成了一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最後孫吳怎麽要回荊州之地的,還不是靠著呂蒙的白衣渡江,靠著武力從劉備手裡奪回來的。所以,公孫瓚料定了袁紹不可能按著約定將半個冀州讓給自己。
但是,現在公孫瓚要做的,就是要伏殺自己的弟弟公孫越, 然後嫁禍給袁紹。不明就裡的公孫越,到死的時候都不知道是自己的哥哥公孫瓚下的手。而在嫁禍這件事情上,公孫瓚沒有直接嫁禍給了袁紹。而是說伏殺公孫越的,是董卓的部下。這樣卻恰好體現出了公孫瓚的高明之處:董卓在千裡之外,怎麽可能派人在半道上截殺公孫越,這說不通。既然截殺的人不是董卓,那麽就另有其人,而那個人卻不敢表露身份,因此才推說是董卓的部下。那麽當公孫瓚指出殺他弟弟的人是袁紹派的時候。在別人看來,於情於理就說得通了。首先,公孫越在離開袁紹處時,他的行蹤袁紹是知道的。當袁紹派人去截殺公孫越的時候,自己又不敢承認,所以才嫁禍給遠在長安的董卓。敢做不敢當,這就是做賊心虛的表現,明顯的當****還要立牌坊。
公孫瓚這樣做就是為了讓袁紹百口莫辯,因為如果直接說是袁紹乾的,那麽袁紹還可以推脫是其他人嫁禍。如果現在就說是一個不可能做這些事的人乾的,那麽公孫瓚想說是誰乾的都能夠說得通。所以,公孫越之死,不但坐實了是袁紹伏殺公孫越,這既給了公孫瓚攻擊袁紹的借口,又能夠打擊袁紹的名聲。此外,他還能順手除掉這個擁兵自重的弟弟公孫越。
這樣公孫瓚既除掉了擁有一定兵權的弟弟,抓實對於兵權的控制;又打擊了名震天下的袁紹的名聲;還使得自己又有充分的借口去攻擊袁紹,吞下冀州。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