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南明當皇帝》第一百三十六 軍製大調整(1)
觀操完畢,陳子壯退下後,禦前太監楊守春向朱由榔輕聲說:“皇爺,可以頒賞了。”朱由榔點了點頭。楊守春即發出一聲傳呼:“奏樂!……頒賞!”

在樂聲中,內侍們代皇帝頒發了內帑四萬兩白銀,一千匹絹,平均到每個軍士一兩的樣子。

李定國、劉文秀,焦璉等人在樂聲中行禮謝恩,全體參加演武的將士一齊半跪,又是一陣山呼萬歲。

禮畢,皇帝傳諭西軍和侍衛親軍高級軍將於三日後到議政堂參加禦前軍事會議,說是要公布重大事項,眾將領命後指揮軍士們散去。

回到行宮後,朱由榔將武英殿大學士、內閣首輔翟式耜;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嚴起恆,吏部尚書朱天鱗,兵部侍郎攝尚書事陳子壯幾位實權派京中大僚召集到禦前,商議軍製改革大事。

朱天鱗字遊初,別號震青,昆山人。崇禎元年進士。授饒州推官,有惠政。考選入都,貧不能行賂,擬授部曹。帝禦經筵,講官並為稱屈。及臨軒親試,果見真才,乃改翰林編修。十七年正月,奉命祭淮王,抵山東而京師陷。及南都破,走福州,隆武擢少詹事,署國子監事。永歷元年,以禮部侍郎召,歷任永歷朝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

朱天鱗也是永歷朝為數不多的幾個擁有真才實學的大臣,在歷史上,其繼翟式耜之後,一直周旋奔波於地方軍閥陳邦傅和孫可望之間,努力維持著永歷******那艘破船不倒,直到病逝,是個忠臣。

在今世,也和永歷並肩戰鬥過,曾一起密議誅殺軍閥陳邦傅,由此得朱由榔信任,委以心腹。

嚴起恆,字震生,一字秋冶,崇禎辛未成進士,授刑部郎中,恤刑廣東,多所平反。擢知廣州府,桂王即位肇慶,知起恆名,擢太仆卿,尋晉戶侍侍郎,召赴行在,理財有術,又升戶部尚書。

歷史上的嚴起恆曾因反對封孫可望為親王,遭孫可望報復殺害,也是個有節操的大臣。對於這樣的臣子朱由榔也是不吝重用的。

晚明體制:閣臣滿編七員,隆武朝時期同時出現三四十名內閣大學士的特殊情況不包括在內,隆武是個傀儡,只能靠名爵籠絡人心了,至於這個名爵有沒有實權,他管不著了。

現在輪到永歷朱由榔執政了,行都人才缺乏,本著寧缺毋濫的態度,目前的中樞內閣只有三名閣臣,空缺了四人,吏、兵二部尚書實權已經很大,照例不入閣,除了以上兩人外,還有去福建遊說鄭森的東閣大學士,左都禦史吳貞毓。

有鑒於大明營製的混亂,軍職、爵位、勳階的逐漸泛濫奔潰,重塑紀綱,軍隊整編勢在必行。

大明傳統的衛所製時至今日已名存實亡,目前實行的是募兵為主的鎮戍戰兵制度,因為其遇事而設,無事而撤的臨時性和隨意性,導致隔省之間,營製就不大相同,官職品級也不相當,權責難辨。

然後勳階的名存實亡,各種複雜難明的總兵認旗,自總兵以下,各副將、參將的將旗也各有不同。

非但各級軍校之間沒有什麽明顯的標識,炮兵、騎兵、鳥銃兵等各個軍種也無法區分,甚至用來指揮的旗語也是各營間就不大相同。

這還是戚繼光整理過後,兵部也按戚繼光的規矩改良後的結果,由此可見大明的營伍制度有多麽混亂,清廷的綠營軍製就是大明鎮戍製的改良版,軍製改革已經走在大明的前面了。

所以整頓軍伍已經刻不容緩,目前湖廣正在大力整頓裁撤十三鎮兵馬,重組軍隊,具體營製,各級軍將的軍職還未確定下來,

西軍的一萬余部又及時歸附了大明,正是改革軍製,抓取兵權的絕佳時機。朱由榔就此事與內閣和吏,兵幾位重臣結合當前行都和湖廣的形勢,整整商議了一天,終於草議出了一個方案,將大明的爵位、勳階、營製、軍職、旗幟號令等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大明的爵位,大明的異姓封爵為: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余曰奉天翊運推誠,曰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新的大明勳位不再是簡單的公、侯、伯三級,鑒於軍中已有不少侯、伯之爵,所以不能簡單的撤銷了事,爵位送出去了,就不能隨便收回,否則朝廷信譽不存,不利軍心穩定。只是若只有公侯伯三級爵位又顯得太少,王爵更是要慎重賞賜,非特殊情況,不賜予活人,一般為死後追贈。

為了避免武將功臣以後面臨功高震主,升無可升的局面。朱由榔君臣將爵位從公侯伯三級,每一級又細分成三小級,分別為國公、郡公、縣公;國侯、郡侯、縣侯;國伯、郡伯、縣伯;國公之上又有一字親王和二字郡王。

新爵位不再區分宗室爵和功臣爵兩種,統一納入一個爵位體系,均稱大明爵位,同時取消原有爵位與官員品秩掛鉤的制度。新的爵位體系裡面,分成親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國侯、郡侯、縣侯、國伯、郡伯、縣伯,共四階十一級。

其中親王為皇室獨有之爵,無皇室血統者不得授予,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原來的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則對應新爵位的郡王、國公、郡公、縣公、國侯、郡侯、縣侯。

為了避免宗室拖累中樞財政,利用特權為害地方,取消爵位世襲罔替之權,逐代而減。如親王嫡長子為郡王,其余為國公,郡王之嫡長子為國公,其余為郡公等等。

爵位分流爵和世襲罔替兩種,流爵逐代削減,世襲罔替可每代傳之,與國共休。爵位是榮譽性質,沒有治民實權,根據級別的不同,有一些對應的特權,也有一些公有的特權如有爵位在身的,入仕考核合格可優先提拔,勳官不跪權臣,可面奏直陳皇帝等等,還有不同數量的土地,俸祿賞賜,但不裂土、不分茅是原則,文武有功之臣皆可賞賜,這一點有別於祖製授武不授文。這項制度的改革對大明的文臣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福利,所以皇帝的這個提議,內閣諸臣幾乎沒有一點阻撓就一致通過了。

已封出去的侯爵自動列為縣侯,伯爵自動列為縣伯,大明原來的勳貴世家隨著北都,南都的先後淪陷,死的死,降的降,已經沒剩下幾個了。

弘光朝以後又封了一批新的勳貴,如江北四鎮之流,也死的死,降的降,好在大明對爵位的封賞一項謹慎,哪怕是隆武朝時期,官職泛濫成災,爵位依舊沒有泛濫,大明各省內有爵位在身的武臣依然不多,且大多是伯爵,得到侯爵之尊位的只有忠貞營的李過、高一功和福建的鄭芝龍等寥寥數人。

其中鄭芝龍還被清廷幽禁到北京去了。歷史上大明爵位開始泛濫成災要到永歷後期了,那時候別說國公滿街走了,連一字親王都封出去好幾個,那也是被逼得實在沒辦法了,可惜再高再多的爵位,也不過是垂死掙扎,挽救不了逐漸敗亡的國運。

繼勳位之後,大明的武將散階也重新進行了調整,與品級掛鉤,作為寄祿之用,散階是資歷和功勞的體現,類似於近現代的軍銜。重建散階體系,目的是確定湖廣、兩廣三省各營將校的具體級別,明確尊卑,方便指揮調度。同時將散階與軍職分離,為方便整頓軍隊,減少阻力,給裁撤掉軍職的中高層將校授予對應品級的散階,雖奪實權,待遇不減,以慰其心。

新的大明散階分為將軍、校尉、都尉三大階,其中一到三品為將軍,四到六品為校尉、七到九品為都尉。

具體是正一品鎮國大將軍、從一品輔國大將軍;正二品武威上將軍,從二品振威上將軍;正三品昭武將軍,從三品宣武將軍;

正四品定遠校尉、從四品懷遠校尉;正五品寧遠校尉,從五品致遠校尉;正六品明遠校尉,從六品廣遠校尉;

正七品忠顯都尉、從七品忠信都尉;正八品忠捷都尉,從八品忠勇都尉;正九品忠節都尉,從九品忠毅都尉;

軍校一共九品十八級,其中正一品鎮國大將軍非特例不授活人,可死後追封,武職最高從一品輔國大將軍。

軍士則共分四級,從高到低分別為銳卒、戰卒、守卒、輔卒。(書迷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