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集團內部的大打出手,是最賞心悅目的!塞浦路斯的事件,當然是安德烈一手導演出來的!希臘跟土耳其的這對世仇,現在,必須要進入最嚴重的對峙之中,才能夠牽扯到土耳其的一部分軍隊實力!
希臘和土耳其勢如水火,而現在,塞浦路斯事件,就是一個導火索,徹底點燃了希臘和土耳其的仇恨,74年的時候,希臘失敗了,被土耳其把塞浦路斯北部給分裂出去了,現在,希臘想要做的,就是將塞浦路斯北部重新奪回來!
不過,美國當然不會坐視這一事件的發生!美國的伊拉克戰爭,正進入到最關鍵的階段!在打下了提克裡特之後,美國軍隊雖然傷亡不小,他們依舊以勝利者的姿態,在向巴格達進發!
只要拿下了巴格達,美國就能扶植新政府,就能夠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就能夠給科威特復國,現在面臨的石油危機,也將迎刃而解,而且,美國會在伊拉克和科威特駐軍,這樣的話,即使是蘇聯人控制了沙特的石油資源,美國依舊能夠控制中東局勢。
對美國,對整個西方來說,美國現在的戰爭,已經進行到了關鍵階段,又怎麽會看著土雞和希臘兩國被蘇聯挑撥而進入戰爭狀態?
國務卿喬治,就仿佛是救火隊長,從美國飛到了希臘,到雅典,見到了希臘現任的總統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
這名已經七十多歲的老人是20世紀後半葉希臘最重要的政治家,希臘新民主黨的創始人,也是希臘加入歐盟的設計師,他曾經在1955到1958年、1958到1961年、1961到1963年三次出任希臘王國首相,70年代更是成功使希臘擺脫了軍事獨裁政權的統治,回歸文官統治,而且在1974到1980年出任總理,現在是希臘總統。
“康斯坦丁總統,您是睿智的希臘政治家,應該能夠看清現在的局勢,希臘和土耳其的戰爭,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這對我們整個中東的戰略不利。”國務卿喬治開門見山:“74年的時候,嚴重的塞浦路斯的對峙,那是當時的軍政府做出的選擇,而現在,您應該會更加克制才對。”
當時是軍政府,軍政府都是吃火藥的,那些軍人們的脾氣一向很硬,而現在,康斯坦丁是大風大浪經歷過來的人,以他的睿智,能夠看到現在的塞浦路斯的情況,並不適合爆發戰爭的,尤其是,美國是不願意看到這一點的!
“是的,我們已經很克制了。”康斯坦丁說道:“如果我們不是為了北約而調停的話,早在74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跟土耳其爆發了全面的戰爭,現在,我們也不是去跟土耳其打仗,我們只是派兵幫助塞浦路斯維持治安,難道這也錯了嗎?”
政治家也有政治家的立場,康斯坦丁是希臘人,在作為希臘總統的同時,也同樣繼承了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刻骨銘心的仇恨,這種仇恨,根本就無法化解!
他已經很克制了,沒有發動對土耳其的全面戰爭,只是派兵去維持塞浦路斯的治安而已,難道這也錯了嗎?
現在美國需要土耳其,所以就一直站在土耳其的立場上拉偏架?希臘可不能一直這麽窩囊!
“希臘派兵前往塞浦路斯,就會增加當地的不穩定的因素。”喬治是代表美國政府來的,話語很重,而且,他也必須要用強力手段,才能夠壓製住希臘的這種苗條,美國可是西方世界的老大,小弟們不聽老大的吩咐,那還了得?
“我們希望貴方的船隻立刻返航,返回希臘。”不去看已經漲成了豬肝色的康斯坦丁總統的臉,喬治繼續說道:“同時,我們也會勒令土耳其政府,不得向塞浦路斯派部隊,不得惡化當地的局勢。”
“可是,塞浦路斯離土耳其很近,土耳其隨時都可以派兵左右當地局勢,而我們,卻不能及時反應。”康斯坦丁說道:“對不起,我們不能撤回已經派出去的軍隊。”
“康斯坦丁總統,希望您能夠站在大局上來看!這一切,很明顯都是蘇聯人從中挑撥的,希臘和土耳其發生危機,只能是讓蘇聯人從中得利,損壞的是我們整個西方世界的利益,是我們北約!如果貴方一意孤行的話,整個北約是不會坐視不管的,我們將會降低,甚至停止對希臘的所有軍事援助!”
喬治的話,瞬間就讓康斯坦丁軟了下來,希臘國內的經濟,根本就比不上西歐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而為了在冷戰中對抗蘇聯,西歐是在不斷地支援希臘的,而希臘,也就是靠著西歐的支持,才能夠維持龐大的軍隊,以及維持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
在整個北約中,土耳其是個奇葩,而希臘也絕對是個奇葩,希臘人喜歡伸手要東西,而且要了之後就當自己的來使,根本就沒想過要償還,在後世,希臘經濟面臨崩潰的危險,希臘人不想著怎麽通過改善國家的經濟,怎麽縮減開支來讓國家度過危機,而是直接就伸手要錢。而且,希臘還放出了狠話,如果歐盟拒絕繼續支付救助款,如果希臘財政崩潰,那希臘就把出國通行文件交給非法入境移民,向歐盟大量輸入恐怖分子和經濟移民。
這種赤果果的威脅,真是給希臘這個古老的國家丟臉,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居然靠碰瓷和勒索來過日子了。
而現在,喬治說到了停止這些援助,康斯坦丁無可奈何,他已經無路可走了。
皺著眉頭,剛剛打算要答應美國的要求,同時思考著如何背地裡動手,康斯坦丁卻看到了自己的助手,急匆匆地走了進來。
“總統,不好了,我們的運輸船科特羅德號,在羅德島附近,中了一枚魚雷,船隻正在沉沒,船上裝載了一百輛坦克,還有兩千多名官兵,現在生死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