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聽了張紘的一番話語,心中鼓蕩難平,情不能禁。 “先生言之有理,我馬上開始行動!我有老母弱弟,不便同行,現在都托付給您。希望您多加照顧,使我無後顧之憂。”
想了想還有些不甘,道,“我如今麾下無一人可用,不知先生有何教我?”
孫策此言當然是托詞,孫家再是落敗,也不缺服勤的人,比如自從孫堅死後,便常隨在他左右的孫河。
孫河字伯海,孫堅的族子。孫河生父乃是孫堅的堂兄,早早就去世了,孫河很小便被過繼給了姑姑俞孫氏所在的俞家。待到俞家有子,孫河便又改回了孫姓,回到了孫家。
孫河質性忠直,訥言敏行,有氣乾,能服勤,非常得孫堅的喜愛,與孫策一起長大。從小的時候,孫河就隨孫堅征討,常為前驅。後領左右兵,典知內事,待以腹心之任。
等到孫堅戰死,孫堅的部曲被袁術吞並,大多數的部將還是選擇留在了軍中,接受了袁術的委任,打算守住先主的最後根基。
唯獨孫河堅辭不就,毅然而然的隨從孫策返回了江東,為族父守孝。
有孫河這樣一個質性忠直,幹練敏行的族兄在,孫策怎會是麾下無一人可用呢?
他這樣說的目的無非還是從側面敲擊一下,看看張紘有無絲毫出山輔佐自己的意願,最不濟,也能得到張紘的引薦,得到可用的人才。
張紘當然知道孫策還有請自己出山的念頭,但自己今天給他出謀劃策已是破例,又豈會再次違背自己的原則?
但他確實對孫策非常的欣賞,哀憐他少年喪父,卻又要擔負起家族振興的重擔,著實不易,隻好再次給他出謀劃策。
“我倒是知道江都有一賢才,頗有才乾,劉和曾屢求而不得。伯符若是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後事無憂,安心的去實現你的理想。”
張紘頓了頓,又道,“不過此人已經有了出仕劉和的意向,伯符想要將之收於麾下,怕還是有些難度。也罷,我這就幫你去信一封,幫你引薦一下,最後是否能成,氣氛在你,三分在天。”
張紘也不拖泥帶水,說完取了筆硯白帛,當即書信一封。
孫策見狀大喜,心中思忖,只要對方還沒有出仕,孫策自信憑著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自己誠懇的態度,一定會得到對方的認可的。
在接過張紘的引薦信,孫策便又與張紘針對他奪回部曲之事再三商討,最後才心滿意足的離開。
臨別前,孫策堅持以師禮待之,張紘不允,孫策無奈,隻得再三拜謝,方才從容而去。
“處變有策略,忍辱能負重,遇危而不驚,受屈不發怒,此人必成大器也!”
孫策走後不久,廳堂裡的屏風後便走轉出一名二十歲的青年。青年容貌俊秀,儀表過人,同時又有著一股常人所沒有堅韌果斷。
看起來這人對於孫策還是挺欣賞的,但是對於張紘向孫策推薦自己的事情有些不忿。
“先生啊,先生!你自己不願出仕於他,為何又要將在下往‘火坑裡’推呢?”
“哈哈!”張紘開懷大笑,沒有了之前與孫策談話的時的端莊嚴肅,反而顯出幾分平易近人,看來與青年的關系不錯。
“子恆何來此語?你要是想投劉和,恐怕早就去了,為何會呆在江都,遲遲不肯動身?除了這劉和、孫策之外,又有哪位少年英傑值得你呂子衡委身相投呢?”
張紘呷了口清茶,又請青年的坐下,這才繼續勸道,“如果是當初,我自會卻子衡輔佐劉和,其畢竟是漢室之後,其父劉虞又名滿天下,投了他,也不算屈才。奈何汝師大閎先生既然已經替你拒絕過一次了,你再主動前去,你和大閎先生的臉面恐怕都不好看。”
“如今劉和已經漸漸羽翼豐滿,也不缺你這樣一個助力,其再好,對於你來說也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哪裡比得上了眼前的孫策?別的不說,單單你府中的上百門客,就可得孫策的另眼看待。”
青年竟然是袁閎的弟子呂范!原來呂范真的避難去了外地,而且就在江都!
呂范面無表情的看了看亦師亦友的張紘,心中既有些無奈又有些苦澀。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確實孫策更適合他。雖然按照他的本意,他是傾向於劉和的,但為了恩師的臉面,他也只能選擇“近水樓台的先得月”的孫策了。
袁閎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臉面,做弟子的卻不能如此。
袁閎為了家族,確實是不要自己的臉面的了。明明已經拒絕過了劉和,他還是去信呂范,讓他投靠劉和,因為袁閎發現,拉攏劉和比直接幫助袁術對袁家更有利。
因為袁術需要的是士族們的擁護,而不是某個人才的幫助。雄踞荊、豫,揚三州的袁術,會缺乏人才嗎?
所以袁閎做出了丘紇投袁,呂范投劉的決定。然而陰差陽錯之下,歷史還是按照他的慣性走了下去。
見到呂范面無表情,不為所動的樣子,張紘並未著惱,去為之一笑。因為依他對呂范的了解,此事時的呂范恐怕是已經下定了決心。
……
果如張紘所料,第二天的朝食過後,沐浴更衣,淨手煴香的孫策前去拜訪呂范,連引薦信都沒拿出就得到了呂范的效忠,並沒上演什麽三顧茅廬,欲拒還迎的把戲。
呂范其人沉穩果斷,洞察世情,對於下定決心的事情,他往往一往無前,從不拖泥帶水,嬌柔做作。
而他的這一作風,也被孫策認為是與眾不同,於是以禮相待,二人相談甚歡。
主屬名分既定後,呂范很乾脆的將自己的百余名門客交由孫策指令,忠心耿耿的跟從孫策,此後更是與孫河常隨孫策左右,為其四處奔走,不避危難,
此時孫策的母親吳夫人也在江都,雖然孫策已托付張紘幫他照看,但還是有些不放心。
因為江都是徐州的治下,而徐州牧陶謙對孫家可謂是忌憚異常,對孫策也是如此。對於孫家的老母幼弟保護,張紘恐怕也只能照顧的了一時。
因為自袁術拿下九江後,日漸驕狂,不但不顧朝廷的任命,將九江郡改為淮南郡,多了劉和的太守之位,還自稱徐州伯,與昔日的盟友陶謙產生了隔閡,走上了陌路。
孫策臨行前,呂范主動請命迎吳夫人回曲阿,建議讓吳老夫人暫棲於孫策舅氏吳景之處。
此時陶謙與袁術的關系可以說是進入了歷史冰點,而孫堅作為袁術的第一大將,他的兒子不在老家給他守孝,反而突然跑到江都來,隨後又去投奔袁術,怎會不令陶謙生疑?
陶謙遂認為孫家是袁術一方的內應,下令各縣通緝孫家。
呂范知情後,親自招募能手,引領門人偷偷將吳太夫人接走,再迅即回到孫策之處,成功完成使命。
這時的孫策已經回到了袁術帳下。這時袁術已正式下令兵發江夏,討伐劉表。
於是在大堂上,孫策便流著眼淚對袁術說出了自己想要隨軍為父報仇的想法。
袁術聆其語言,察其舉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過人之處。但要馬上將孫堅舊部還給他讓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
這時張紘為孫策出的另一條計策終於見效了。
袁術麾下的大將諸如橋蕤、張勳等人本來就對孫堅非常崇敬,又對孫策非常看重,所以在孫策孫策私下拜訪幾人之後,這些將領們異口同聲的替孫策美言。
似乎是出於對孫堅的緬懷,也可能是被眾將說動,袁術最終拍板任命孫策為大軍的先鋒,並從孫堅原部曲中劃出三千精銳,暫交給他帶領,為大軍前驅。
雖然明知道只是暫領,而所謂的三千精銳恐怕也就是普通的士兵水準,他孫策還是領命叩謝,振奮異常。
孫策雄姿英發,躊躇滿志,他有信心打出一場漂亮的復仇戰,重振孫家聲威。
……
初平三年二月二十日,袁術於壽春城外的軍營內誓師,正式下令兵發兩路,攻伐荊州。
一路由大將橋蕤率領,總兵力三萬余,借道廬江,直擊江夏。孫策為先鋒,下轄三千精兵。
一路由南陽守將紀靈,率軍兩萬,以江北的樊城為主要目標,意在斬斷荊州探向南陽的觸角……
袁術在戰鬥檄文中歷數了劉表“目無朝綱”、“無信無義”、“妄動兵戈”……等十條大罪,並傳檄天下,正是拉開了袁劉兩家第二第大戰的序幕。
二月二十五日,橋蕤的先鋒孫策報仇心切,輕軍冒進,被江夏軍設伏於臥牛山,慘遭圍攻。不料孫策縱馬敵軍當中,勇不可當,連斬七員敵將,敵軍大亂,孫軍反敗為勝。
二月二十六日,孫策先大軍一步,兩個時辰內攻下蘄春縣,為袁軍奪去了戰略要地。
三月初三,袁劉兩軍對陣鄂縣城外,孫策率先鋒軍兩千余人對決敵軍先鋒五千人,鏖戰一個時辰,正面擊潰敵軍,攜裹敗兵攻下鄂縣。至此,大半個江夏已歸於袁術治下。
……
四月,王允、呂布殺董卓,後李傕、郭汜等反,攻陷長安,把持朝政,而袁劉雙方的戰爭則在此時進入相持階段。
袁術遂以鄂縣為界,袁令將佔領的土地劃建蘄春郡,而紀靈則拿下樊城。
劉表派人來攻,戰爭愈發激烈。
五月,關中動蕩加劇,紀靈被迫撤軍北上,劉表奪回樊城,袁術仍佔據蘄春,雙方的注意力已轉向關中,此次的戰爭也進入了尾聲。
這一次的復仇戰,袁術取得了不錯的戰果,而孫策則比歷史更早的走向了屬於自己的舞台。
而袁術的那句“生子當如孫伯符”,則隨著孫策一次次的勝利,再次傳徹荊、揚兩州。而劉和也在合肥搗鼓得有聲有色,聲名鵲起,江淮人遂將二人並成為“智和猛策”。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