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北雄》第一千五百三十章渡河
大唐元貞六年八月初,攻打高句麗的戰事開始了。

 大唐立國之後,先後平定了蕭銑,竇建德兩個割據勢力,王世惲,杜伏威主動來降。

 這中間又夾雜著,突厥西方汗阿史那求羅率軍南侵,吐蕃人來犯,平定西北部族以及各處殘余勢力的騷亂等等的平亂戰事。

 與突厥可汗阿史那楊環會盟之後,大唐派兵滅掉了百濟,新羅稱臣,接著又滅掉了倭國,南海大都督李道宗領兵平定了林邑,李靖,王澤派兵平定了嶺南等等。

 而今年,阿史那大奈,阿史那同俄,吳通,陳禮等人又率軍在高原上滅掉了吐蕃。

 可以說,大唐開國之初的這些年是一刻也沒有閑著,幾乎每年都有戰事發生,文治武功並進,才讓大唐內外漸漸安穩了下來。

 到了這一年的秋末冬初時節,大唐終於向高句麗這個世仇射出了復仇之箭。

 另外一個時空當中,大唐攻打高句麗時,史冊上描繪一副眾志成城的畫面,天下府兵人家,盡都願意跟隨皇帝去遼東立功。

 這裡面肯定有誇張的成分,估計是李二郎想比照一下楊二郎,順便把自己弄的更英明神武一些,你看看你打高句麗時弄的天下沸騰,俺起兵時又是怎樣一番場景?

 誰更得民心是不是也就一目了然了?

 …………

 到了李破這裡,國中並沒有大肆宣揚,也就不可能那樣的盛況,其實就算宣揚開來,也不一定能讓那麽多人情願到遼東效力。

 不過來到遼東半島上的唐軍將士,為了激勵眾軍士氣,將此戰當做復仇之戰那是理所當然之事。

 軍中無論領兵將領還是下面的唐軍士卒,每一個人在開戰之前都知道,前朝屢次攻伐高句麗,數十萬人喋血疆場。

 雖然那都是前朝之事,但死在遼東的人太多了,從文皇帝楊堅到楊廣三征遼東,三四十年之間,近百萬眾歿於遼東,這還不算征用的民夫的死傷……

 時間隔的不遠,大家的家鄉父老兄弟多有死難之人,加上軍官們的刻意灌輸,於是也就有了此仇不報,枉為人也的想法。

 復仇之心一起,本就是百戰之軍,立時便是殺氣縱橫。

 唐軍現在就像是一頭張牙舞爪的野獸,每時每刻它的危險性都在上升當中。

 軍中請戰之聲已是不絕於耳,這無疑是士氣高漲的表現,此時唐軍中的將領們也都是久經戰陣之人,軍中士卒大多也大多經歷了隋末戰亂。

 加上這兩年大唐整軍經武,嚴明軍律賞罰等事。

 所以說這是一把磨的越來越光亮鋒利的戰刀,時刻散發著不詳的氣息……

 …………

 大唐元貞六年七月末,戶部侍郎張公瑾風塵仆仆的來到了軍中,他將接管大軍的後勤諸事。

 隨他一道前來的還有洛陽長史魏征,督察寺丞高季輔,兵部郎中趙光世,他們將掌管軍法等事。

 另外就是兵部郎中劉朝宗,他代表的自然是兵部軍情司。

 這些人的到來,顯得有些倉促和突然,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就能體會到朝廷對此戰展現出了志在必得之心。

 同時軍中的將領們也能感覺的到,朝廷對遠征大軍加強了約束。

 這在之前的一些戰事當中是沒有發生過的,皇帝對軍前將領極為信任,甚至可以說是放縱。

 只是這一次有了些不同……

 李靖等人對此心裡多少都有些犯嘀咕,但大事當前,眾人已經顧不上討論朝廷的風向,就比如兵部的方略到了軍前,總會被改的面目全非一樣。

 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起來還得看軍前將領們的……

 …………

 大唐元貞六年八月初三,早已戰雲密布的半島之上,響起了唐軍進攻的號角。

 先行動的是杜伏威所率領的水軍。

 聚集於浿水入海口的唐軍艦船浩浩蕩蕩湧入了浿水河道。

 其實在這之前,大唐水軍早已將浿水變成了自家的地盤,高句麗的水軍在河面上根本無法跟唐軍水軍抗衡。

 高句麗人也沒打算跟唐軍在水面上較量一番,他們在七月中旬的時候,眼見唐軍大軍在對岸聚集,水軍在河道之上連番挑釁。

 高句麗人無奈之下,為免唐軍俘獲己方戰船,於是乾脆焚燒掉了大部分的船只和所有碼頭,整個把河道讓給了唐軍。

 唐軍戰船就此在水面上暢通無阻,在七月後半段,水軍朔流而上,甚至已經去到了浿水上遊的狼林山峽谷地區逡巡,甚至在一些河道狹窄處,還被高句麗人埋伏了幾次。

 這些小規模的廝殺,對將要到來的戰事並無多少影響,連餐前甜點都算不上。

 在浿水北岸的山川曠野之中,唐軍先期過河的探騎和高句麗人的交鋒也早已開始,這些都可以說是大戰爆發之前的前奏。

 到了八月,對於控制了整個浿水河道,後勤體系完備,戰略戰術制定完畢,大軍各部盡都到達指定位置的唐軍來說,發動戰爭的先期條件已經成熟。

 …………

 戰火一旦燃起,便很難熄滅下來,尤其是像這樣規模的國戰,進入到實操階段,就幾乎沒有人能再阻擋住戰爭的腳步。

 大唐水軍大舉進入浿水河道的那一刻開始,便也象征著大唐和高句麗兩國的戰爭正式爆發了。

 因為岸邊沒有高句麗人的阻擋,密密麻麻的唐軍戰船毫無顧忌的鋪滿了浿水入海之處的河道,並快速向前蔓延開來。

 浿水南岸的唐軍從清晨開始列陣,按照之前制定的計劃,左驍衛大將軍開國陳圓,率左禦衛將軍裴行儼等人,領兵四萬,先期渡河。

 …………

 河道之上,大唐水軍大小船隻近萬艘,逆流而上,像一片漸漸擴散開來的烏雲,將河道遮住,從岸邊看去,真可謂是千帆競渡,百舸爭流,卷起的卻是大軍征戰特有的肅殺之氣,讓這秋末冬初的河風都又冰寒了幾分。

 時值正午,等候在岸邊的唐軍各部就地休息,於是岸邊各處升起了縷縷炊煙,唐軍將士們眼巴巴的瞅著河上的船隊不住在眼前行過。

 這是個能讓人一生都無法忘懷的場景,就像當年百萬大軍爭渡遼水一樣,多年之後,依舊在李破等人的腦海中清晰如昨日。

 太陽從頭頂漸漸西移。

 過去了不知多少船隻,終於大群的小船停留在了水面上。

 匠作少監劉慶則等人率領大軍中的匠工早已在岸邊等候多時,他們指揮著河道上的船隻陸續靠岸,並隨即拿鎖鏈將靠攏的船隻連在一處,向對岸快速延伸開去。

 為了增加效率,甚至已經有人渡河到了對岸,從北岸也如此操作,不用一個時辰,兩邊便在河中匯合。

 早已準備好的兵卒立即拿著木板鋪在連好的船隻之上,形成了兩條能夠容大軍通過的浮橋。

 這是大唐國力的一種展現,就像當年前隋征伐遼東時在遼水上建造浮橋是一個道理,以當世這個時間段來說,在世界范圍之內,能夠展現出這種能力的隻此一家,別無分號。

 這是工業力量的體現,雖然跟後來比起來不值一提,但在當世卻是無人能及。

 看似簡單,就是把船連起來,在上面鋪上木板就行了,實際上,首先你要有足夠使用作為浮橋的船隻,除了大唐,哪還有人能夠擁有那麽多的海船?除了大唐,又有誰能隨時就地取材,造出那麽多的船來製作浮橋?

 再有就是對水情的測算,如何讓浮橋穩定的浮於河上等等,都需要一定的工藝積累,可不是隨隨便便什麽人來了,就能把浮橋造出來的。

 不然當年宇文愷也不會因造浮橋不利而受到貶斥……

 造橋時短了幾十米,竟然讓渡河的大軍沒法上岸,就那麽尷尬的擁堵在了河上,你能想象這個場景有多可笑嗎?

 …………

 李靖騎馬立於岸邊高處,江面和岸邊的情形一覽無余,眼見浮橋成型,李靖已然有些枯瘦的臉上露出了些笑意,心說好在沒有短上一截。

 劉慶則派人來報,浮橋已然搭建完畢。

 李靖隨即吩咐道:“傳令給陳將軍,讓他們盡快渡河。”

 隨著悠長的號角聲響起, 左禦衛將軍裴行儼的將旗摔先前移,很快便踏上了浮橋,浿水河道並不怎麽寬闊,裴行儼的將旗很快便去到了對岸。

 兩條浮橋之上,四萬軍兵隨即陸續通過浮橋,大約一個多時辰之後,四萬唐軍已然渡過浿水。

 陳圓率領的這四萬大軍作為唐軍的前鋒所部,除了要護住灘頭之外,還要配合劉慶則等人在岸邊建立幾處營寨。

 之後那裡會成為大軍中軍,糧草輜重大部分也會暫時擺放於此,與其說是修建營寨,不如說是建城。

 比如說隨著四萬唐軍渡過浿水,之後就是一隊隊的倭人,百濟人,還有新羅人通過浮橋去到對岸,他們才是建造營寨的主力。

 就像是當年隨軍去往遼東的民夫,苦活累活都是他們的,戰事膠著之時,還可以當做炮灰來使用。

 大軍征募了百濟人和新羅人有七八萬人左右,倭人則有兩三萬人,這一戰要是敗了,大唐肯定會很痛苦,但對於百濟和新羅人來說,那就是滅頂之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