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江江畔,水流激蕩,風浪怒卷,吹起的巨浪不住的拍打在岸邊的峭壁上,浪花四濺,激蕩人心。
而此刻岸邊的激戰,也如火如荼,酣戰不歇,幽州鐵騎勢如洪流,又如脫韁的野蠻瘋狂衝殺,一波又一波不停的衝擊著本已經潰散的江東兵。
江東兵本來就兵力不足,連番跟曹操交戰,周瑜一共帶了五千精兵,半路途中又被甘寧除掉了兩千多,眼下身邊只有三千兵卒,哪裡是幽州鐵騎的對手,幽州兵如狂風掃落葉,勢如破竹,銳不可當,殺的江東兵人仰馬翻,死傷慘重。
鋒刃閃耀,頭顱亂滾,血雨彪健,死屍遍野!
因為徐晃和張頜的牽製,太史慈根本無法分身,幽州兵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除掉獻帝,一絕後患,殺人總比護送要容易的多。
臥薪嘗膽一直蜷縮隱忍的獻帝,才僅僅十幾歲,就被陳削的騎兵給挑飛在半空中,血雨飛濺,獻帝不甘心的掙扎喊了幾聲,奈何,隨著鮮血噴湧而出,他的生機也很快被抽離的一乾二淨。
帶著滿心的不甘和對神聖皇權的無比眷戀,獻帝匆匆殞命,死的時候還不到16歲!
“撤!”
任務順利完成,張頜揮槍擊退太史慈,一擺手,當即帶人飛速的撤了出去,周瑜怔怔的望著跌路在地上的獻帝,整個人當場傻住了,過了一會,周瑜猛然回頭,不甘心的望著張頜等人遠去的背影吉咬牙切齒的喊道“陳削,你等著,我江東決與你勢不兩立,來日相見,我絕不留情!”
陳削殺了獻帝,而且是正大光明的派人截殺,會有什麽後果,難道陳削不知道嗎?
正如沮授所說,殺不殺,沒有什麽分別,不殺,單憑陳削的那些善民舉措,就足以讓天下士族和諸侯對他恨的咬牙切齒。
既然是一心造反,不殺皇帝,反而才讓人覺得奇怪,畢竟,從一開始,陳削就沒打算接受朝廷的招安,他不做漢室的順民,隻做掃平漢室的暴民。
反而,此事一旦宣揚開,士族固然更加痛恨陳削,可這種恨意,很快就會煙消雲散,畢竟,漢室徹底完了,士族不得不重新選擇各自‘依附’或者‘追隨’的主子。
而處於水深火熱的窮苦百姓,沒有受漢室一絲一毫的恩惠,他們絕不會對陳削有絲毫的不滿,相反,會覺得陳削做的理所應當,陳削的名聲和陳削待民的舉措也會進一步傳遍四海,讓追隨擁護他的百姓,只會越來越多。
對周瑜來說,這一次不僅僅沒有保護好獻帝,損兵折將也是他不得不面對的苦果。
凌操面對許褚的圍殺,幾番血戰,拚死想要突圍,始終沒有成功,最後愣是被許褚殺了個人首異處,不僅如此,周瑜來不及帶走的文武朝臣,也被曹操順利接到了兗州。
雖然沒能搶到獻帝,可曹操畢竟還有所收獲,而周瑜,雖然智謀過人,卻不得不接受血淋淋的教訓。
回到南郡,等待的他的更是愈發混亂的局面。
山越突然反叛,江東因為守備空虛,形勢非常危急,周瑜不得不揮兵清剿反叛!
山越分布於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區,是古越族後裔的通稱。
也是百越的一支,由於秦漢以來長期民族融合的結果,山越已與漢人區別不大,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賦役而入山的漢人,所以山越雖以種族作稱謂,但實際上是居於山地的南方土著,故亦稱“山民”。
他們以農業為主,種植谷物,山出銅鐵,自鑄兵甲。他們大分散、小聚居,好習武,以山險為依托,組成武裝集團,其首領稱“帥”,對於封建中央政權處於半獨立的狀態。
他們平日耕植於谷地,並懂得以銅鐵製作武器與農具。
尤其大多分布於丹陽、會稽、預章、鄱陽等郡。山越十分勇猛且善於山地作戰,他們也會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產的銅鐵,加以鑄造自給自足,並曾經屢屢襲擊漢人居住的聚落。
山越一直以來,都是孫堅等孫氏家族的心腹大患,只是沒承想,受劉備唆使,這些人竟然提前叛亂了,劉備告訴山越人,如今孫堅領兵在外,後防空虛正是良機,否則,一旦等周瑜回過頭來,畢竟揮兵剿滅山越,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劉備又派人送上錢鉑,許以重利,山越部落的幾個首領聚在一起,當即一拍即合。
山越人選的時機,的確是難得的良機,周瑜剛剛損失了兩萬兵馬,雖然對孫堅來說,沒有傷及根本,但是,對江東兵的士氣卻造成了打擊,周瑜一直以來都很受兵將們的擁戴,被譽為神將,一向料事如神,可這一次,幾乎全軍覆滅,更折了大將凌操。
周瑜親自領兵回江東平叛,前腳剛一走,荊州再次重燃戰火。
劉備不但引來了武陵蠻王沙摩柯,更暗中聯合了呂布,呂布在兗州日益艱難, 幾乎是夾縫裡求存,為了徹底擊退孫堅,劉備不惜將將江夏等地讓給呂布,將呂布這頭猛虎引入了荊州。
戰局陡然急轉,曹操也難得的喘口氣,連忙將兗州失陷的城池一一收回,張繡也在冀州大肆整軍養精蓄銳。
劉備和呂布抵擋江東,曹操也樂的坐壁上觀,劉備是無奈之舉,迫不得已,畢竟,劉琦身邊的這點兵馬,根本不頂用,要想穩住荊州,聽從龐統的建議,他不得不一二再的借勢。
獻帝被殺,士族矛頭一致指向陳削,不過,陳削遠在幽州,士族根本無可奈何,見各地諸侯都無動於衷,漸漸的詆毀謾罵的聲勢也就弱了下去。
就在這個關鍵時候,身為袁家四世三公的袁紹,卻突然公然站出來讚同陳削所做的一番利民舉措,但是,他很明智的對殺獻帝一事也說了幾句對陳削無關痛癢的譏諷之詞。
造紙、印刷、桌椅、翻車、鐵鍋……陳削所做的一切,不管是對誰來說,都大有益處,袁紹不偏不向,也算是見解的稱讚了陳削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