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曹衝一頓忽悠,把眼前的三百多人的熱情全都給調動起來了,大家夥都對少年軍,所描繪的美好前景,充滿了向往之情。
曹衝在眾人的熱切的眼光中,繼續緩緩說道:“你們當中有誰識字的?能看得懂簡單的書信就成。”
曹衝心知古代和現在社會不同,讀書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但是心想這三百多人能識字的應該不少吧,少年軍是想著培養底層將校的,所以識字是一條極為重要的基本條件,為了避免以後在少年軍中還要專門開設課堂教人識字,所以曹衝希望直接挑選五十個識字的兵卒進行培養。
然而曹衝的想法很好,但是現實很殘酷。等了一小會,僅僅有一個人站出來,曹衝見此人身量修長,而且面頰清秀,身上的衣服也不似其他的兵士一般汙濁,雖然衣服很舊,但是卻顯得很乾淨。面對著這個清秀的小兵,曹衝笑盈盈的問道:“你叫什麽名字,是哪裡人士?”
那清秀的小兵趕緊上前施禮,隨後極為恭敬的說道:“拜見少公子,在下楊翀(讀音:chōng),字子熙,乃是洛陽人士。”
曹衝見此人剛剛是作揖施禮而非軍中將士的抱拳施禮,而且剛剛自我介紹的時候還提到了自己的字,這年頭沒點文化水平,輕易不敢給自己取字的,就像周三雖然識字,但是那個傑倫的字,還是自己給取的了。曹衝對這個叫楊翀問道:“我觀你方才言談舉止,頗有幾分儒士風范,你是何來歷,不妨細細道來。”
楊翀聞言繼續說道:“少公子,家父原是洛陽城中一家商鋪的帳房先生,家父從小教我識字及術算之學,在下原打算子承父業,不曾想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賊下令遷都長安,這個賊子竟喪心病狂的下令將洛陽的宮殿、官府、民房等全部燒毀,致使洛陽城方圓二百余裡盡成一片灰燼。”
“我父母都在這場浩劫之中喪了性命,在下也被裹挾到了長安城中,不曾想王司徒計除董賊之後,卻遭逢李郭二人作亂長安,兩位兄長也不幸遇害,在下迫不得意只能流離失所,恰逢此時得知世父乃是兗州人士,遂前往投奔,在下目睹董賊亂政以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不願再苟安於世,這才毅然投筆從戎。”
曹衝看到楊翀的身世如此坎坷,心中不禁感慨萬千,不自覺的吟出元代的施惠在《幽閨記》寫到的一首很知名的律詩:“子不能庇父,君無可保臣。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
曹衝這句詩一出口,楊翀還有一旁的張郃、周不疑都為之動容。楊翀禁不住想到父母兄長的慘死,不禁淚如雨下,噗通一聲跪在地上:“公子仁善無雙,心懷天下蒼生。在下不才,此生願為公子牽馬執鞭,甘為馬前卒,以血祭蒼生,隻為追隨公子創太平盛世,還望公子成全!”
曹衝看到楊翀這般模樣,自己也不覺為之動容。上前扶起楊翀,說道:“我便為少年軍收下你了,隻願你有朝一日不違初心便可,起來吧。”
曹衝扶起楊翀之後,繼續看向人群,竟然再沒有一人吭聲,只能頗為無奈的再次問道:“還有識字的人麽?”
面對著余下的三百四十人的無動於衷,曹衝心知看來自己是錯誤的估計了古代基礎教育的普及程度了,無可奈何之下,只能跳過這一條件繼續說道:“本來我打算從你們當中挑選五十個識字的人前往少年軍中鍛煉,但是現在看起來是不行了,我現在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我打算給你們當中的所有人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今日天色已晚,便罷了。楊翀,明日辰時一刻,你帶著余下的三百四十人準時趕到許昌城西門,我將會從你們的當中選出余下的四十九人,充入少年軍,今日便到這裡吧。”
說完話,曹衝又轉向張郃繼續說道:“張將軍,還請原諒倉舒自作主張。明日請借這三百四十一人給我一用,明日過後曹某必將奉還二百九十一人回來。”
張郃笑著說道:“少公子客氣了,此事但憑少公子吩咐,另外明天一早我會讓犬子澄言、靳明也一並前去少年軍報道。”
面對著張郃的爽快,曹衝很是高興,客套一番便告辭離去,在張郃的堅持之下,由張郃送著一群人到軍營門口,上馬離開之後,張郃這才返身回到軍營。
待到許褚離去之後,曹衝這才對同在在馬車裡的周不疑說道:“元直兄,你觀張郃此人何如?”
周不疑自知曹衝稍後必然要問詢到有關張郃的事情, 所以早就打好了腹稿,這會胸有成竹的回道:“公子,張郃此人武藝高強,在袁紹手下之時就與顏良、文醜、高覽一起並稱為河北四庭柱,官渡之戰時,因為張郃的歸附造成的袁軍的內亂,丞相才有機會一舉大敗袁紹大軍,這才有了隨後的官渡大捷。”
“時人皆言時任寧國中郎將的張郃乃是受到郭圖的迫害,不得已才歸降丞相的。不過在下卻竊以為,張郃乃是在被袁紹拒其圍魏救趙,背水一戰(官渡之戰之時,曹操因許攸之故得以奇襲烏巢,當時的張郃建議袁紹利用數倍於曹操的兵力強攻曹操的官渡大營,以期在烏巢軍糧被燒的消息傳開之前一戰奠定大局,而郭圖獻計救援烏巢。最終袁紹采納了郭圖的意見,而拒絕了張郃的建議。)的建議之後,就預料到袁軍必然大敗,而丞相必將成為中原霸主,這才提前派人約定歸降,並策劃了袁軍大亂,作為歸降丞相的大禮。”
曹衝聽著周不疑的話,不禁沉思片刻,隨後說道:“依元直兄所言,張郃乃是頗為識時務的俊傑?”
“不僅僅是識時務而已,據在下了解,張郃此人頗好文風,除了武藝高強之外,文采也是不俗,更為重要的是此人擅長行軍布陣,兼且多謀善治,乃是文武雙全之人。”周不疑回道。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