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抗戰鐵血路:八千裡路鐵與血》一百四十七. 製式手槍(駁殼槍)
當年不管在民間還是在軍隊裡,對手槍有一些通俗的統稱,比如在北方大部分叫手槍為“擼子”,南方叫“曲尺”,

 “擼”字本身就是北方話,本意是指“快速地撥動”,短小的手槍出槍快、上膛快;所以,“擼子”則因“擼”這個動作而得名。

 各種手槍的名字就有如:德國擼子、馬牌擼子、花口擼子、雞腿擼子(南部王八盒子)、羅鍋擼子(盧格P08)等等。

 南方的“曲尺”說法,是從手槍外形來形容,“曲尺”是木匠所用的一種測夾角的工具,手槍的套筒和握把類似一把打開成一定角度的“曲尺”的尺身和尺柄,因此得名。

 由於世界上大部分的手槍在當時的中國有出現,對於比較出名的手槍,有一些民間的評比,如有“一槍二馬三花口,四蛇五狗張嘴蹬”的叫法。

 “一槍”是勃朗寧M1900型手槍,該槍在握把護板上方和套筒座左側都有一支小手槍的圖案,所以被稱為“槍牌擼子”。

 “二馬”是指美國柯爾特M1903型手槍,柯爾特(Colt)的字面意思就是指小馬,所以該公司以一匹前蹄躍起的立馬作為商標,在其生產的手槍套筒、握把等位置上,一般都有這樣的標記。

 三花口”則是指勃朗寧M1910型手槍,該槍的槍口帽前端加工有一圈滾花,目的是在取下槍口帽時手指不致打滑,所以也被稱為“菊花口”手槍。

 “四蛇”是指德國索爾(Sauer)袖珍手槍,其握把護板上的商標圖案中有兩個疊在一起的美術體字母“S”,並特意設計成蛇(其實是豹尾)的形狀。

 “五狗”是西班牙產袖珍手槍的代表作之一,自稱是“最好的自動手槍”。該槍口徑為6.35毫米,在握把護板下方有奔跑的狗的圖案。

 “張嘴蹬”,是指後來的德國M1934型7.65毫米手槍,特點是套筒前端完全敞開,槍管上半部分暴露在外,從前面看起來好像張著“嘴”一樣。“蹬”則是形容該槍拋殼乾脆利落。

 關於自己土造的手槍名字,大部分是自編的,比如土撅手槍在發射後要將握把向下撅開以便退殼,又稱為“兩撅槍”、“撅把”、“撇把”槍。

 這類土槍一次只能發射一發槍彈,所以又被叫做“單打一”;突出的擊錘末端形狀類似牛角,又把這種土造手槍稱作“獨角牛”。

 這些土槍口徑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發射手槍彈,有的甚至發射來源廣泛的步槍彈,多數沒有膛線,是滑膛,只能在近距離內使用;雖然沒有膛線,但由於使用步槍彈,近距離內威力還是很大的。

 除了進口、仿造、土造外,還有是在抗日戰場上繳獲的,主要是日軍下級軍官主要配備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因為所配用的皮製槍套,翻蓋部分特別大,看起來有幾分像烏龜殼,被中國人蔑稱為“王八盒子”。

 日本南部十四的槍管細,就顯得槍把很大,看上去像個雞腿,因此,北方人除了“王八盒子”外,也叫南部十四為“雞腿擼子”。

 一般人總認為“王八盒子”是一支威力小、不可靠的手槍,甚至有人說日軍軍官用它自殺都往往不能得逞。

 因為南部十四初速不高、槍口動能小,作為軍用手槍彈性能只能算勉強合格,用作自衛時,槍彈和手槍的體積重量又嫌稍大;還有,它的拋殼窗是正上方設計,打槍很容易傷到自己。

 但“王八盒子”並非一無是處,它的後坐比較柔和,槍口噪聲也較小,擊發手感比較柔滑,扳機護圈大,方便冬季帶厚手套時射擊,握持自然且舒適,射擊時也較穩定,很適合一些女軍人使用。

 ……

 到了民國十九年(1930)後,國府開始整軍,武器也開始通用化,選中德製毛瑟1896自動手槍(駁殼槍、盒子炮等名),來裝備營連排級別軍官,以及警衛部隊、特種部隊;營以上中高級軍官使用勃朗寧手槍。

 注:那時的特種部隊不是現在的特種部隊,那時特種部隊一般指戰車、工兵、衛生、通訊等部隊,還有是擔任特殊任務的人員,如偵察員、秘密工作人員以及偵探等;有時候炮兵、機槍兵也有稱之為特種部隊。

 不過,很多師級以上的高級軍官,配槍就沒人管了,自己想佩帶什麽手槍就佩帶什麽手槍,黃金的、鑲鑽石的都可以,沒有什麽製式可言;當時,基本上世界上有的手槍,在中國大概都出現過。

 也有政界要員、富商豪紳等佩帶這類手槍,一般是體現使用者的身價,還有這類手槍體型小、輕巧精致,平時可用來觀賞把玩,關鍵時刻又能防身自衛,對於軍官而言還是軍容服飾的一個構成部分。

 ……

 製式手槍德製毛瑟1896,1896年研發生產,有幾種不同類型,7.63mm口徑(按現在流行說法是.32,0.32英寸,約7.63毫米)的有6發、10發、20發彈匣三種,1916年增加了9mm口徑的手槍。

 毛瑟1896全重1.16 kg,全長288mm,發射7.63x25mm手槍彈,初速400米\/秒,有效射程50米,理論射速每分鍾90發。

 毛瑟1896簡稱96式手槍,我國民間俗稱“駁殼槍”、“盒子炮”、“匣子槍”等,官方正式文件多稱為“自來得”手槍。

 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稱為匣子槍;有可拆卸的10發20發彈夾(1935年之後的毛瑟M1932),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匣子;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面”;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

 駁殼槍在中國為何如此普遍和出名,因為中國自從軍閥混戰開始,世界各國就對當時的中國進行軍事禁運,上到飛機大炮,下到步槍子彈,無一不在禁運的名單中。

 歐洲人認為手槍是防禦武器,所以手槍並不在禁運名單中,而且認為毛瑟手槍威力不如步槍,又比普通手槍大、重,兩頭不靠。

 而且毛瑟手槍在連著開槍事後,因後坐力大,開槍時,槍頭往上跳動很厲害,單手很難控制彈著點。

 於是才有了毛瑟手槍大規模進軍中國的現象,從 1896 年到 1939年生產了百萬余支毛瑟手槍,流入中國大約就有四十多萬支。

 至於單手很難控制駁殼槍的彈著點, 其實也有解決辦法,原廠是把槍把連在木製槍盒上,形成一個臨時槍托,抵肩射擊,減低後坐力。

 在中人的實踐中,把駁殼槍橫著拿,槍匣豎面朝上成一個平面,開槍時候,槍頭就橫著跳動,連發時候,子彈不再是不斷的朝上飛,而是橫成一個扇面,類似小型的衝鋒槍,在近戰中,很好用。

 因此,在中國每一個戰場都能看到雙方裝備的大量的駁殼槍;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西北軍;西北以凶狠的近戰而聞名中國,近戰中他們經常是一手大刀,一手駁殼槍,遠近快慢結合的很好。

 所以西北軍從軍到旅的各級軍官,都控制著一支手槍隊,這支手槍隊規模從連到團;韓複榘部還長期保有手槍旅的編制。

 民國十九年(1930)國府整軍時候,在每個整編師裡,所有的步兵連配備12把駁殼槍,連長副連長、三個排的排長副排長,就去8把了,再加上特務長(司務長)或是衛生員、三名上士排副,剛好12人。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