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出生在80年代》第一章 我的家鄉楊繼嶺村
  他剛上小學就開始放羊,十幾歲時還穿著空前絕後的衣裳繼續放羊。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說上個媳婦兒,能生個娃兒,娃兒長大後繼續放羊……

  在他的記憶力,說道吃菜,那就是白蘿卜,紅蘿卜,灰灰菜。冬天吃醃製的大蘿卜鹹菜,春天吃紅蘿卜葉子,夏天吃嫩嫩的灰灰菜,秋季吃已經咬不動的灰灰菜和紅蘿卜,偶爾來頓苜蓿菜,那就滋潤了。苜蓿都是少有的條件好點的人家種來喂牛的,隨時都有人看護的,那個年代,搞一點苜蓿種子是很難的,所以苜蓿也就成了稀罕菜了。

  夏季,下場大雨,大家都提著籃子去撿地軟,軟綿綿的,有點像木耳,薄的棕色,感覺就像人的耳朵蛋,柔軟,細膩,摻點蔥花,包個餃子,包子啥的也是美味,不過,地軟是很少有機會吃到的,畢竟下雨才有,村裡人都流傳說,地軟是羊糞疙瘩變的,但是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也不見得誰家不吃,或許是村裡羊多的緣故,大家都能撿到地軟。

  要說吃肉,那就隻有過年了,過年也隻有兩斤肉,煮一大鍋湯,肉煮到七分熟,撈出來,肉要炒了待客用的,不能吃肉,隻能用肉湯熬蘿卜,然後泡饃,這已經算是最美味的佳肴了。

  說到放羊,並不是大家相像中的那樣,一個人,趕著一群羊。

  其實,村裡有羊的人家還是不多,有的人家條件好點的,就養牛,牛的價格高點,利潤也還算可以,條件太差的,養羊也是奢侈,最多一家也就幾隻羊,或者養了幾年羊了,繁殖了那麽幾隻出來,多的也就7-8隻羊,在多就賣掉換錢,貼補家用。

  溝這岸的村子叫羊吉嶺村,溝那岸的村子叫北鎮村,北鎮村並非在北邊,北鎮村在羊吉嶺村的南邊。

  溝是汗溝,沒有水,隻有一條東南走向到西北走向的一道裂開的溝縫。像是一個被掰開的饅頭,滿是褶皺。

  溝裡長滿了樹,酸棗樹、洋槐樹、臭椿樹,還有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野草,透著乾旱的氣息,堅強的生長出來,密密麻麻,高矮不一,樣子也不盡相同,錯綜複雜的生長著,爭強好勝的冒著綠色。

  就在這些樹和這些草之間,隱隱地有許多彎彎轉轉的小路,大多是牛和羊還有放牛娃和放羊娃踩踏出來的。

  據村裡老人說,羊吉嶺村還有一段歷史可以追朔,自打他記事起,羊吉嶺這三個字大家都有兩種寫法:羊吉嶺,楊繼嶺,具體為何有兩種寫法,已經無從追究了。這段歷史他確實知道的。

  楊繼嶺遠古時代遍嶺沐漆水潤澤松林茂盛,曾是楊家將屯兵練武之地,古易斯名。近代因是雞鳴一聲聽三縣,地勢險要之優勢,曾是中共扶風地下黨藏龍臥虎之處,甘灑熱血拯救中華之聖地,村民世代傍溪依嶺,安居種養生息。雖窮鄉僻壤,但肥田沃土養育了子女遍及中華大地,為鄉裡增輝。

  這就是楊繼嶺村的歷史了。

  在遠古時代,或許這裡有水,有森林,有樹木。

  然,現在的楊繼嶺村,沒有水,沒有森林,有樹,很少而已,幾乎就是每家門前的那幾棵樹,地裡種著的柿子樹,溝裡長著的洋槐樹……

  說道樹,村子後面的老窯洞門口有一顆很大的皂莢樹,這個就是我們祖輩傳下來的樹,相傳是我爺爺的奶奶所種,以前的人說,種了皂莢樹,可以守護自家的院子,具體,也無法解釋了。

  這顆皂莢樹大約4人合抱,基本可以抱住。

  吃碗面2元,擀麵皮7角,一碗羊肉泡饃3元……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楊繼嶺村基本都是逃荒過來的,據老人們說,我們村以前是一片空地,鬧饑荒的時候,大家都跑過來,開墾了荒田,挖起了窯洞,最初的村子也就形成了,最早大家還是住著窯洞的,各家之間離得比較遠,一代一代的發展下來,窯洞越挖越多,人也多了。

  到了後來,改革春風吹滿地,大家都不在挖窯洞了,建起了房子,房子都是土牆,上面搭上木頭,鋪上麥草或者高粱杆,抹上泥巴,蓋上瓦,這就是最初的房屋。我們都叫這種房屋為大房,也有情況稍微差點的,那就蓋著半邊房子,那樣節省很多費用。

  正如文章開頭一樣,我的願望是簡單的,我的夢想是迂腐的,這就是我,我的人生開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