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六十五.紛亂,舉措
  過了寧武關,就是太原府的地界,歸屬於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行都司無法插上手,呂梁營過寧武關是走正常程序,賀方的人就沒法過寧武關,除非賀方要把山西地方上的所有官員都得罪,不然賀方的人是不能隨便進入太原府的。

  在寧武關前,譚良棟把代王府的劉管事心腹和行都司的專員給放了。專員是行都司正式派給呂梁營的,譚良棟不好對其下手。至於代王府劉管事的心腹,譚良棟讓他回去給劉管事傳個信,從此以後讓劉管事出門在外小心點,保不齊哪天就死在了大街上。

  管事的心腹快哭了,這話他哪敢說,但不說還不行,不然劉管事憑什麽相信譚良棟會放了他。不過劉管事也顧不得譚良棟的威脅了,被譚良棟救出莊子的人已經在找代王府的麻煩,搞得代王府上下焦頭爛額。

  兩天后,呂梁營抵達五寨堡。柳林方面派了一支小隊在五寨堡接應譚良棟,並給譚良棟帶去了一個大消息。

  “什麽!王嘉胤造反了?”譚良棟感覺很不可思議,按照原本的歷史,王嘉胤要等到崇禎元年,實在是沒糧食了才聚眾造反。

  “到底怎麽回事?”譚良棟感覺自己是做了不少事,但這些事根本算不上什麽大事,要說影響肯定是有,但也不會影響到陝北去。

  知道陝北出了事後,譚良棟顧不得讓部隊休整,即刻返回柳林。陝北出了事,延綏鎮和三邊肯定會有變化,在這個特殊時刻,吳敏又要返回邊鎮,到時陝北只會更亂。

  從五寨堡到柳林,呂梁營已經走了一遍,輕車熟路,再加上急行軍,兩天后到達劉垣圪坮,譚良棟讓各部先返回柳林,自己則帶著親衛趕到後坡,去見吳敏。

  在譚良棟進入劉垣圪坮時,就有人去通報了吳敏。此刻,吳敏和杜松都在後坡,在聽到譚良棟回來了後,臉上都露出了喜色。

  譚良棟進了後坡,也不廢話,直接道:“吳大哥,王嘉胤造反了,這是怎麽回事?”

  吳敏一直和陝北保持著聯系,對王嘉胤造反的緣由了解得比較清楚。

  王嘉胤的造反和譚良棟確實沒有直接聯系,但也有一點影響。王嘉胤在陝北靠走私鹽為生,原先只是小打小鬧,但陝北連年乾旱,流民遍地,越來越多的人投靠王嘉胤,靠著走私鹽吃口飯。

  在原先的歷史上,王嘉胤就是一直靠著販賣私鹽,勉強吃口飽飯,等到了崇禎元年,甘、陝、晉連年災害,三地的元氣被耗乾,老百姓連糧食都吃不上了更何談買鹽,王嘉胤的私鹽沒了買家,只能選擇造反。

  但在這個時節,吳敏要回延綏鎮,消息已經在李伯年和李相良的暗中推動下傳遍整個給邊鎮,延綏鎮總兵王定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軍中流言四起,不利於他的言論到處流傳。僅僅這些的話王定不會有什麽害怕的,但緊接著吳敏要回延綏鎮的言論傳到他的耳中,並且據說原本就對他有意見的陝西布政使對吳敏的回歸持著讚同的態度。

  王定害怕了,前番朝廷讓他閉門思過就讓他感覺自己在朝中的勢力過於單薄,急需再抱一隻大腿。正好,剛剛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東廠廠督的魏忠賢正在大肆培植黨羽,王定決定靠攏過去,利用魏忠賢越來越大的權勢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魏忠賢得到王定的投靠後,立即派出東廠的番子和自己心腹太監前往陝北,要在陝北設礦監。礦監只是說辭,此時的陝北並沒有大礦,太監到達陝北這,直接把目光放在三邊的鹽池,

自然地,作為三邊最大的私鹽販子王嘉胤也就被打擊了。  沒了吃飯的來源,今年眼看著又是一個旱災,人們自然不會坐以待斃,直接在府谷縣外聚眾起事,並攻下了毫無準備的府谷縣,王嘉胤被推選為大哥,號稱三十六營,譚良棟的老朋友羅汝才也在其中。

  陝北是亂了,譚良棟問道:“吳大哥,現在陝北的形勢這樣,那你打算如何?”

  吳敏回道:“出了王嘉胤這事,我也有乾系,延綏鎮需要我。良棟,你要盡快接管整個呂梁營。”說完後吳敏又轉頭問杜松:“杜松,你決定了?”

  杜松點頭道:“我決定了,從陝北跟過來的老弟兄都跟著我走。”

  譚良棟聽後道:“杜哥,你還有什麽需要的?”

  “我還需要一筆錢。”杜松也不客氣。

  吳敏道:“杜松你決定了就好,錢的事情你們兩商議就成。良棟,還有一件私事需要跟你說一下,下個月,李言歡要到柳林這邊來,你要好好的招待。”

  “這……”譚良棟有點尷尬。

  吳敏和杜松笑了笑,這兩是過來人,知道年輕人臉皮薄。

  最後,譚良棟和杜松談妥了錢的事,杜松要了四百兩銀子,折合成金子是五十兩。

  後坡一行,在呂梁營內部正式確定了譚良棟的位置,剩下的就是譚良棟整合吳敏和杜松手下的力量,讓其全部納於自己的麾下。

  在譚良棟回到後坡的時候,盧象升並沒有跟著一塊去,而是回到位於中陽縣的縣衙。盧象升這個中陽縣縣令不是很稱職,上任才一個月就跟著譚良棟去了大同,現在回來有一大堆事等著他。

  擺在盧象升面前最急的事是給劉策報告這次的邊鎮之行,在去之前,盧象升想著把自己的經歷寫一番即可,但回來後,他發信難以下筆,此次在大同經歷的事情太多,心中積累了太多的困惑。

  盧象升覺得自己很有必要去見一趟劉策,剛好臨縣、嵐縣、興縣、方山四縣的縣令聯名狀告呂梁營。

  對於晉西北五縣的人來說,天啟三年也不是什麽好年,臨近三月,仍是一滴雨也沒有,眼看著又是個旱災,各村、各縣再次出現大量流民。臨縣。嵐縣、興縣、方山四縣縣令害怕今年的考核又在下等,不顧地方災害,強行收取夏糧,激起了極大民憤。

  呂梁營在晉西北是一處標杆,不堪忍受官府的各村村民學習呂梁營,暴力抗稅,有的村子直接在村裡插上一杆紅旗,表示自己是呂梁營麾下,拒絕上交夏糧。

  四縣縣令得知後,直接把收不上稅的原因推到呂梁營頭上,並聯名狀告呂梁營。

  盧象升覺得這是個機會,他要知道劉策對呂梁營的真實態度,特別是在譚良棟掌控呂梁營後。

  太原府,自打劉策到了山西,就沒過了一天順心日子。好不容易擺平了晉中的晉商,陝北那邊就傳來流民叛亂的事,在叛軍攻陷府谷縣城後,有一支叛軍進入了大同府,根據傳來的消息,這股叛軍很有可能會南下太原府。

  進入大同府的正是羅汝才,在王嘉胤攻下府谷縣城後,起事的農民軍內部出現了分歧,王嘉胤想著是守在府谷縣,等找機會再走,而羅汝才等人則等不了,拿了一部分糧食後就直接撤出縣城,向東進入大同府。

  總兵張遠在得知羅汝才進入大同府,強令追擊譚良棟的賀方駐守馬邑,阻擊叛軍。

  從後坡回到柳林的譚良棟還不知道這些事,真武山上,譚良棟正聽著劉文景和李鶴軒匯報這段時間柳林發生的事。

  在譚良棟還未回柳林之前,老賀家就偷偷轉移了,等譚良棟回來,老賀家全空了,但老賀家已經被譚良棟惦記上了,只要找到機會,譚良棟會讓老賀家付出代價。

  早在大同的時候,譚良棟就看過劉文景和胡振江等人仿照《大明律》合作編寫的《治安條例》,並讓劉文景繼續編寫《煤礦生產條例》。譚良棟回來後,《煤礦生產條例》基本編寫完成,譚良棟看了一遍, 改了兩處後便讓下發到各礦,此後煤礦一切生產以條例為準。

  糧食方面,第二茬土豆收獲喜人,按照余生的估算,若是第三茬收獲仍舊有這麽多,柳林的存糧就有保障了。食鹽供應也很穩定,陝北王嘉胤叛亂,牟欽沒法繼續供鹽,現在柳林的鹽基本是走交城購買。

  煤的生意漸漸平穩,維持呂梁營不成問題。

  柳林目前的情況保持穩定,譚良棟放下了心,決定召集整個呂梁營的各營營官和隊正,包括吳敏和杜松手下的,既然確定了自己的位置,譚良棟決定快速整合呂梁營,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後坡離柳林不遠,吳敏直接讓各隊隊正抵達柳林參會。嵐縣,杜松親自帶著人到柳林,從譚良棟手上拿到五十兩金子,然後帶著自己的老兄弟直接離開,他在的話不方便譚良棟整合。

  除了呂梁營的人,余生、胡振江、李鶴軒還有礦工的一些代表也參會。

  真武山,這是呂梁營第一次各級軍官被聚集到一起。譚良棟要統領呂梁營的消息早就傳開,眾人都已知道,此次在真武山上主要討論的是如何整編呂梁營。

  在譚良棟去大同之前,吳敏手下有六百人,杜松五百人,譚良棟為了去大同鎮則一口氣擴到一千五百人,以前的呂梁營,組織混亂,吳敏、杜松和譚良棟三者各為一體,並且兵種單一,內部關系混亂,指揮很難協調。

  借著此次會議,譚良棟把呂梁營目前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擺了出來。營官、隊正、教習們聽後,都明白譚良棟要對呂梁營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整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