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八十七.打深井,壓水機
  冬天的黃土高原,地表十分堅硬,黃土在寒風下被凍得比冰塊還堅硬。在這麽寒冷的天氣下挖井,是很不劃算的事,但譚良棟無法,為了讓村民們安心,只能在這樣的天氣下開挖。

  挖井的地點選在上原村,這讓劉腦袋很高興。若是這井挖成了,上原村的村民們是第一受益者。

  相比較當初在劉垣圪坮,此時已是千總的譚良棟能動員的力量很大。在決定挖井後,譚良棟派自己的親衛回柳林,把煉鐵坊的大師傅們都請來,再讓白世鏡發動商會的力量,把擅長打井的師傅們也請來。

  在譚良棟等著師傅們到來時,上原村的護村隊趕到築壩處。離石水上對峙的村中族老們也被親衛老郭“請”了過來,不過隻來了一半,另外一半說是要等著消息。

  隨後,胡振江和李琦也趕到上原村。胡振江見到譚良棟,在譚良棟旁邊低聲道:“千總,這事太魯莽了,深井靠譜嗎?”

  譚良棟沒有回答,反問了一句:“濤起,你在村子裡跑了這麽久,各村的水井一般有多深?”

  胡振江遲疑了一下,回道:“二、三尺深吧。”

  “一般的在二、三尺深,深一點的在六、七尺深。”譚良棟道,也就是說,這時代的水井一般只有六到七米深,深一點的有十多米。

  在前世,曾經有這麽一個理論,在黃土塬上,地下水儲水層一般在離地表二十米處,這與黃土本身的性質有關。上原村地勢平坦,是一塊較大的黃土塬,再加上這個時代很少利用較深層的地下水,譚良棟對挖深井還是很有信心的。

  譚良棟從地上挖起了一把黃土,道:“土裡還是有水分的,若是把井再挖深點,出水的機率會很大。”

  胡振江也挖起了一把土感受了下,點了點頭。

  下午,白世鏡帶著商會從府城招募來的打井師傅和煉鐵坊的大師傅們,趕到上原村。

  白世鏡在來之前就對打井的師傅們強調了這是為呂梁營做事,自《土地條例》推行之後,呂梁營的勢力迅速擴張,打井師傅們對呂梁營也不陌生,對給呂梁營做事不敢懈怠。

  譚良棟找到打井師傅,道:“諸位,大冬天的把你們請來,很不好意思。但是,現在這口井不得不打,你們也看到了,河那邊正有人對峙著,若是這口井打不好,後果你們也是知道的。因此,麻煩諸位了!”

  打井師傅們知道眼前的譚良棟是呂梁營的千總,是官,一個官員對他們這些匠人如此客氣,打井師傅們感覺到臉上有光,紛紛道:“千總放心,我們一定會把井打好!”

  “好,那就開始吧。”

  打井的第一步是找合適的打井點,若是在夏天,可通過植被來判斷,一般長有茂密植被的地方地表以下就有儲水層。但現在是大冬天,沒有植被。

  不過這難不倒那些打井師傅們,在打井行當幹了這麽多年,師傅們的經驗十分豐富。只見打井師傅們拿著個小鐵鏟,到處翻地,把鏟出來的土用手搓,用鼻子聞。

  過了許久,打井師傅們確定了挖井的地點,譚良棟把打井師傅和煉鐵坊的師傅們聚到一塊,把自己關於深井的想法講了出來。

  打深井,關鍵的地方在兩處,一是打井,在挖掘的過程中,隨著深度增加,越下面的土層越松軟,極易引發坍塌。

  二是如何取出深井的水,常用的做法是做一個木軲轆,掛上水桶和長繩子,靠人一桶一桶往上提,但譚良棟要挖的井至少有二十米深,像這麽深的水井一般都是漏鬥形,越往下越窄,即使大量蓄水,水層也不會低於十米,必須得換一種方法來提取水。

  這裡譚良棟想到了在後世自來水還沒有徹底普及之前,農村家庭使用的壓水機。壓水機的原理是利用大氣壓強把井底的水壓上來,考慮到大氣壓強的極限值,壓水機可以提取地表以下十多米的水,其原理跟這個時代用的鼓風機基本一致。

  鐵坊的大師傅們聽完譚良棟的話後,把譚良棟描述的壓水機畫了出來。譚良棟很慶幸煉鐵坊有這樣的技術人才,在科舉為王的時代,大師傅們掌握的知識並不被主流認可為學問,只有經義之學才是讀書人心中的學問。

  其中一個大師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千總,這樣的壓水機設計的確是巧妙,但如何才能保證不跑氣?”後世的壓水機用的是橡皮活塞,並在壓水時往機子裡灌進水,增強密封性。

  “牛皮,可不可以?”譚良棟道。

  說話的大師傅思索了一會,道:“牛皮應該可以,再灌進水後應該不會跑氣。”

  關於密封性,匠人們已經有了這方面的概念。北方蔬菜種類少,人們在冬天吃的都是在秋天醃製的大白菜。主婦們在醃製過程中,把白菜放進專門醃菜的壇子裡,在盤狀壇口蓋上碗,並在碗邊和壇邊的空間裡倒入水。

  人們雖然不懂為什麽這樣做,但知道這樣做放進壇子裡的白菜不容易壞。這種專門用於醃菜的壇子後世還在賣,設計得很精巧。

  “行,那就開始吧,挖井過程要穩。”

  “是,千總。”

/>  在上原村挖井,上原村的村民不可能光看著,劉腦袋招呼青壯們,從土壩上撤下來,協助師傅們挖井。

  譚良棟要給村民們挖深井的事已經傳開,劉腦袋也放心讓自家村子的青壯離開土壩。

  人多力量大,一天后深井就挖成了。劉腦袋在挖井的過程中,算是明白了譚良棟的那句,“你們辦不成的事,不代表呂梁營辦不成。”

  實在是太奢侈了,井挖到五米以下後,便用鐵支架作支撐,鐵支架要比木頭穩固得多。在挖到一定深度後, 為了引水方便,煉鐵坊的大師傅們將做飛雷炮的厚鐵皮做成粗鐵管,順著冒出來的地下水插下去。

  無論是鐵支架還是粗鐵管,都不是村民們能買得起的,或者說想買都買不到。

  最後,井在挖到十八米深時便開始大量出水,打井師傅們測了一下出水速度後,認為這口井挖成了。

  在井水積蓄到十多米深後,水不再繼續漲,煉鐵坊的師傅們打造了一根十米長的細鐵管。打造這根鐵管可不容易,先是煉鐵坊的鐵匠用鐵皮壓型,然後澆銅汁粘接鐵管,最後組裝成十米長的細鐵管。

  “長鐵管賣相真不怎地。”這是長鐵管給譚良棟的第一印象。

  壓水機純木製,只在關鍵的地方包有鐵皮。

  後續的工作又花了一天的時間,在將壓水機安裝完畢後,上原村的村民們歡喜不已,劉腦袋看著做工精細的壓水機,笑呵呵的。別的不提,光是那些鐵架子和鐵管就讓人感覺很踏實。

  “千總,這第一管水……”劉腦袋端著一盆水,對著譚良棟道。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出水了。

  “我來吧!”譚良棟接過水,這口井他動員了不少力量,花費也不菲,但這一切都值得,只要順利出水,這樣的打井模式便可迅速推廣開來,對緩解旱災很重要。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