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1621之大變革》二.煤窯,礦工
  吳堡,位於山陝邊界,臨近黃河,明代的吳堡佔地廣闊,轄區包含了後世的吳堡、柳林、方山和臨縣一部,境內還有黃河渡口軍渡。這塊地方在後世被稱之為霍西煤田,以富含淺層煤、露天煤聞名。此時的吳堡本地人多以采煤販煤為副業,且由於技術的落後,當地的采煤業以私營為主,小煤窯居多,躲過了萬歷皇帝派駐天下大礦的礦監稅使,不用交礦稅,收入很是豐厚。

  譚良棟現在所在的地方叫楊家坳子,有一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分支。楊家坳子的王家借著太原府本宗的虎皮搶下了吳堡一半的小煤窯,日進百銀,又借著山陝大旱,放高利貸、印子錢,大肆侵吞土地,短短一年時間便成了吳堡境內最大的地主。

  而老謝準備帶老吳頭和譚良棟去的就是王家名下的一處小煤窯。原本按照官府的規矩,像譚良棟這樣來歷不明的流民是要被關押起來遣回原處,但山陝大旱,陝北去年全境糧食歉收,為了討口飯吃,各州縣跑出來很多人,大部分往陝南流去,少部分進入山西境內。

  一開始官府還設卡拿人,但隨著流民隊伍的壯大,官府怕激起民變,隻要流民不聚集在縣城周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作沒看見。

  譚良棟三人來到一處小煤窯前,從下方看,礦山上的各處礦洞黑乎乎的。老謝已經幹了一段時間了,認識管事的,帶著討好的笑對管事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那管事看了看老吳頭,身體還算壯實,是個乾苦力活的人,點了點頭。又看了看譚良棟,瘦瘦弱弱的,是個毛還沒長齊的小娃,皺眉道:“這小娃子也要來挖煤?”

  老謝趕緊回道:“是的,是的,這小娃子跟我們一起的。”

  “哼,老謝,你是知道這裡規矩的,一天挖不夠三十筐可沒飯吃,這小娃子能挖夠?你兩能給做擔保?”

  譚良棟瞧見管事一臉懷疑樣,剛想上前說兩句,老吳頭就直接開口道:“能擔保得了,你說,要怎麽擔保?”

  “好啊,你們三,每天一百筐,挖不夠沒飯吃!”

  “你……”這管事明顯是在刁難人,譚良棟被氣著了。

  老謝拉住了譚良棟,老吳頭對管事道:“好,但是你得先管我們一頓飯。”

  “可以。”管事說完後叫過旁邊一個拿著鞭子的監工,低聲吩咐了幾句。那監工看了看譚良棟三人,甩了甩手上的鞭子。

  在去吃飯的路上,老孫頭對譚良棟低聲道:“小子,看到那些拿著鞭子的人沒,這地方可不是什麽善地,管好自己的嘴,能忍就忍,不要連累了我們兩。”

  老謝也點頭道:“老孫頭說得話你要記住,人離鄉賤,能有口飯吃就不錯了。”

  譚良棟剛剛差點失控,自己也是嚇了一跳,現在自己是別人砧板上的肉,任人拿捏,一旦出了事就麻煩大了,鄭重地點頭道:“兩位老哥的話我記住了。”

  三人分別領到了三個糜子面饅頭和一碗小米粥,譚良棟早就餓壞了,三口兩口的就吃完了,顧不得那淡淡的霉味。吃食進了肚子,譚良棟感覺好多了,身上也漸漸恢復了些許力氣。

  在吃飯的空當,老謝跟譚良棟大概講了講要注意的事。王家名下的這個小煤窯屬於露天煤礦,煤層僅在地下數米深,可以這樣講,小煤窯方圓數裡地下都是煤。小煤窯一共有二十來個礦洞,每個礦洞一次最多進三個人,一般是一個老手帶著一個新人,老手找地方挖,新手負責把煤運出來。

在礦洞裡挖煤是很危險的事,在這個幾乎不講防護措施的時代,再加上王家又是私開的小煤窯,礦洞裡幾乎沒有任何支柱,故選擇挖煤點極其重要,否則很容易造成礦洞坍塌。  在吳堡,隻有實在活不下去的人才會選擇去挖煤,並且每次挖煤的報酬還不能低。但現在,從陝西過來的流民為了能吃上一口飯,給自己一條活路,基本都選擇去挖煤。王家對流民礦工極其苛刻,每天挖不夠三十筐煤不給飯吃,還立下了一條規矩,隻要來到了礦上,每個人必須得挖夠三十筐,不然就等著監工的鞭子吧,至於報酬,礦上管事的表示能給流民們一口飯吃就已經是王家在做天大的善事了。

  吃完飯後,三人從監工那裡分別領了一把鐵鎬和一個竹筐。

  在進礦洞之前,老謝拉著老吳頭和譚良棟在礦洞門口跪下,口中念念有詞:“求老神保佑弟子此次下礦一切順順利利,求老神保佑……”

  磕了三次後,老謝站起身來,叮囑了老吳頭和譚良棟兩句,領頭進了礦洞。

  隨著不斷的深入,礦洞裡越來越黑,也越來越窄。譚良棟的前身做過礦山設備維護,也下過兩三百米深的井,但都沒有鑽這個礦洞難受。到了後面,礦洞窄到譚良棟隻能匍匐前行,洞裡到處都是碎煤塊和石子,墊的人生疼。

  爬了一段距離後,前面傳來老謝的聲音:“可以了,就到這。”

  老吳頭挪了挪身子,“黑漆巴烏的,可惜不能點火。”

  譚良棟接口道:“不能點火,礦洞裡有東西,遇明火就爆炸了。”譚良棟本來想說瓦斯的,但想到自己不再是身處二十一世紀,瓦斯這個詞是舶來品,甲烷的音譯,在這個時代沒人知道。

  “對,沒想到良棟還知道這,你兩跟著,我挖,你們裝。”

  礦洞實在是太窄了,譚良棟想轉個身都轉不過去,才裝滿了一筐,腰就受不了了。堅持著讓自己裝滿了三筐,沿原路一邊爬一邊推著竹筐。好不容易到了礦洞較為開闊的地勢,譚良棟直接坐到地上,喘著粗氣道:“讓我緩一會,動不了了。”

  “就一會,今天可是有一百筐,耽誤不得。”老吳頭略喘著道。

  稍歇片刻後,老吳頭和老謝摸索著讓譚良棟背上了竹筐,往礦洞外走去。出了礦洞,在監工那核實了一筐的數量後,譚良棟一屁股坐到地上,累,全身的肌肉都在發顫,手腳麻木。

  那監工看見譚良棟坐在那兒不動,一鞭子抽到他身前的地上,喝道:“幹什麽,還不快挖去,想挨打嗎!”

  譚良棟被鞭子嚇了一跳,連忙跳了起來,背起竹筐,朝礦洞走起,心裡默念:“我忍,我忍!”

  熬過了一開始的累,後面譚良棟漸漸適應了如此高強力的重活。三人忙到了深夜,總算湊夠了一百筐,從管事那裡領了飯。每個人三個糜子面饅頭,一碗小米飯。

  累了一天的三個人,一口一個饅頭,就著水咽了下去。小米飯則留著,拿熱水滾一滾,當粥吃,可以吃得更飽些。這些是老謝告訴譚良棟的,在長期的逃荒生活中,每一粒糧食都可能是救命糧食,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浪費。

  就這樣,譚良棟暫時在小煤窯幹了下去,三人一天一百筐的任務量讓譚良棟每天都很累,吃完飯倒頭就睡。

  時間過得很快,兩個月的時間眨眼就過去了,原本瘦瘦弱弱的譚良棟變得精瘦精瘦,偏白的皮膚也變得黝黑起來。同時,來小煤窯乾活的礦工越來越多,煤窯的監管也越來越嚴密,整個煤窯隻許進不許出,凡是敢私自外出的礦工都被監工的鞭子抽了回來,所有的礦工吃住都在煤窯上。譚良棟在挖礦的間隙找機會和一起的礦工聊天,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到一些王家煤窯的情況。

  王家煤窯在外面被當地老百姓叫作黑煤窯,礦工人黑,監工手黑,東家心黑,黑得名副其實。像譚良棟這樣的進入煤窯後就不要想著出來了,繁重的體力活榨乾你所有的精力,剛夠充饑的糧食又讓你不至於餓死。

  隨著從西邊逃過來的流民越來越多,王家煤窯裡的流民礦工越來越多。為了名正言順的使用這些廉價勞動力,王家打點了治所設在軍渡的東關巡檢司和永寧州(離石)巡檢司,把流民變成了自己礦山的礦工。為了防止礦工鬧事,王家又請東關巡檢司派了五十名士兵和自家的五十名礦丁一起,彈壓礦工。

  九月份,原本還算暖和的天氣驟然變冷, 礦工們基本都是穿得單衣,哪能扛得住凍。晚上,礦洞附近,忍受不了冷風的礦工們圍在一起,相互取暖。

  “不行,再這樣下去非要被凍死不可,額要找那管事的說說去。”一個平素在人群中頗有威望的礦工提議道。

  “必須得說,不能生火,也不讓穿棉衣了嗎?這是什麽道理?”人們紛紛附和道。

  消息傳開,別處的礦工也圍了過來,最後,大家選出三名代表來,代表礦工們去找管事的談談。

  譚良棟擠在人群中,借著人群來取暖,耳朵聽著大家的議論,腦子裡卻在想著其他事。兩個月的時間,譚良棟所在的煤窯由一開始的二十余名礦工激增到現在的六十三名,把守的礦丁也增加到十二個,據說還有兩個官兵。這六十三個礦工裡,大部分是陝西過來的流民,少部分是本地欠下王家高利貸的農民。

  趁著人群不注意,老吳頭把譚良棟和老謝叫到一旁,低聲道:“都小心一點,額尋思著明天礦裡會出事,到時你兩都機靈著點,不要瞎摻和!”

  老謝有點吃驚:“不至於吧,咱就是挖個礦,這……”

  譚良棟沉著臉,說道:“吳老哥說得對,謝老哥,你還記得幾天前那幾個不想乾的礦工,被鞭子給趕了回來。老王家把咱們這些人困在這兒,不懷好意啊。”

  想到這一個月來發生的事,老謝臉色發愁,監工克扣糧食的次數越來越頻繁,乾得活卻越來越重,最令人擔心的是整個煤窯都被王家的人給封鎖了,前段時間一直裝作不知道這事的老謝心慌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