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唐殘》第185章 潮動三
剛剛吃過了南海縣當地特色的團油飯;就是用煎蝦、魚炙、雞鵝脯、豬羊脊、雞子羹、餅灌腸、蒸菜、粉茨、蕉子、薑桂、鹽豉,蓋在珠江平原所產新稻上,層層雜合蒸製而成的大雜燴飯。

 打著還有些油膩飽嗝的周淮安,也前呼後擁的出現在了南海縣城外,手工作坊和練爐最為密集的區域

 雖然到處都是彌散不去的煤煙味和薄薄的塵灰,但對周淮安而言這卻是某種原始工業基礎的曙光氣息了;這可是那些指揮躲在男人的羽翼下,而安心所在深宅大院裡同類玩勾心鬥角的養蠱遊戲,還美名其曰為真愛的女主文,所不能體會到的特殊浪漫與激情的所在;

 至少,在再度整合南海治下的冶鐵業和附屬的各種外圍、下遊手工作坊之後,他總算可以以為義軍整備軍械的理由,公器私用的進行以這個世界線為基礎的,某種意義上的軍事技術研發(攀科技樹前置)了。

 比如在那些最粗淺的刀劍搶尖箭頭的兵器鍛打之後,考慮一下對技術含量更高一些的甲裝、護具方面,就地取材的進一步改進和利用起來。

 畢竟,在這個時代雖然有來自軍器監甲弩坊的官范標準和取治流程,但是實際上因為偌大版圖上天南地北的差異,所造成用料成本和人共投入的浮動,也是天差地別的。

 像是靠近草原而缺鐵的地方,肯定是優先利用牛羊皮和毛氈來製甲了;而在西南潮濕瘴熱的多雨地區,則是流行以藤木為甲胄;而在靠近中原腹地煉鐵中心的邯鄲等地,則優質鐵甲的配備率要比其他對方高上許多。而這同樣也是長期割據不服王化的河北三鎮,所憑據對抗朝廷的重要加成之一。

 之前他鼓搗出來作為過度的紙甲,雖然防護力上勉強尚可,但是不耐長期的雨濕,以及涉水和泅渡的需要,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形和脫層;要是戰時的短暫穿一穿還好,可是用來日常的執勤巡哨操練什麽的,就不免有些尷尬了;

 那些麻將片式的竹甲也是同理,雖然這玩意不怕涉水和泅渡,甚至還能提供浮力的加成;但是在嶺南的普遍天氣之下,卻是很容發霉和朽脆的,有的甚至還有一不小心在身上長出新鮮的木耳和蘑菇來的例子。

 相比之下皮甲就好多了,雖然同樣會發霉、受潮等問題,但只要用心保養的話,還是可以用上更長的時間,

 因此,他這次能夠在這裡就為了親自參與,按照不同材料和加工工藝製作出來的甲胄,進行防護效果上和成本經濟性的綜合性價比評估。

 而唐朝官定的十三種甲製中,有相當部分都是禮儀裝飾形製的所謂儀仗甲。剩下的皮甲,與鐵甲六式(包括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和鎖子甲),才是軍隊裝備的實戰用鎧甲。以其中相對輕便、價廉而最早為人類所普遍利用的皮甲為例。

 南方最好的材料無疑就是中國原產的犀牛皮了,也就是傳說中的“犀兕”;不但足夠密實堅韌,還帶有天然的華麗花紋;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犀牛皮製得甲就一直是武將們喜歡追捧的存在之一;如果通過浸油、刷漆等手段保養得當的話,甚至還可以作為傳家寶,而沿襲上好幾代人呢。

 只是千百年下來野外的犀牛也因此越發稀少,真要窮盡山林去獵奇的話或許還可得到幾隻,但是作為軍隊的批量裝備,乃至親衛隊的小批量的裝備,那就根本不要去想了;

 其次則還有鱷魚皮和大象皮作為候選,相比犀牛就有些多見了;至少大象做成的“象鼻灸”在這個時代還是一到比較常見的美食;至於鱷魚什麽的,在大唐官場上畫圈圈詛咒你,把“君去潮州養鱷魚”與“公去海南瓊州喂俚寮”,並列視為最為惡毒的口頭禪之一,也是一大時代風尚呢。

 不過野生的大象可不是那麽好對付,他們可都是成群結隊活動;而受驚發狂造成的傷亡也有不小的概率;另外就是成年大象皮太厚的緣故,整體剝取起來頗為困難;就算是獵取並成功剝皮之後,也需要打磨掉三分之一道一般才能進行鞣製。如此的累積下來,獵取象皮的性價比其實並不會比高上多少。

 鱷魚就相對簡單多了,古時尚有“鮫鱷”之稱,取其皮則被稱為鮫革;乃是與犀牛皮並稱一時的裝備。《荀子·議兵》:“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如金石。“不過雖然潮州是有名的鱷魚樂園,但是在用來裝備一隻大軍的時候,並沒有辦法成為長久的來源;畢竟不是人工圈養起來的現代養殖場,在野外尋覓和獵殺也是費上許多功夫和氣力的,驚動起來往水裡一跑那簡直是比大塊頭目標的大象還要麻煩的存在;因此只能作為小批量的補充。

 最後才是來源普遍而屈才相對簡單的牛皮;而在嶺西各管相繼歸附和輸誠之後,大宗牛皮的來源就不再成為問題了,因為當地勿論藩漢土蠻皆有養牛山地間的傳統,年年有鬥牛宰牛來優選良種的風俗。

 但就算是水牛皮,也不是隨便拿來就可以用的,而需要飼養到相應的年份之間才行,早了太松晚了太脆;而取材的時候也身體上幾片特定的部位合適其他的就只能拿來做那些簡單粗劣的皮具什麽的了。

 而且這些部位,還不能受到密集的鞭笞,或是過多的邙蟲叮咬乃至明顯的外傷,以破壞其整體組織纖維的相對完整性;然後因為甲衣強度上的需要,在鞣製成成品革的過程當中,同樣有一定的額失敗率和損耗。然後再髹漆數層以防日常磨損和自然氧化。

 因此,那些隨隨便便撥拉一下材料和工匠,就能把自己一窮二白的流民軍隊,給輕松裝備起來的穿越者,簡直就是太甜了。

 至於更常見的豬皮和羊皮什麽的,不是薄而軟就是松而脆,完好利用的面積也小;只能作為衣物和皮具材料。至於後世曾有有人在論壇上提過的馬皮什麽的,那是開什麽玩笑;究竟是心有多大還是腦殘有多深,才會把作為古代重要戰略資源的馬匹,宰了剝皮作為護具呢?

 接下來的鐵甲六式(包括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和鎖子甲)的仿製工作。其中又以多種不同材質、構件組成的明光和光要甲最為複雜,當然了這基本也不是被大頭兵裝備的,除了少量鍛煉手藝的試製品,用來做饋贈高層和關系戶的禮物之外,基本可以排除掉;

 而烏鎚甲則是一種極耗人工的冷鍛鐵甲,在現階段基本也可以排除掉了。而山文甲和鎖子甲的區別,就是一個環形絞接,一個是三股交叉絞接而成;

 其中又以鎖子甲在古今中外的變體最多,環洞做的大一些、粗點的就可以被叫做環甲或是鎖環甲,而洞眼更小更密的綴在一起,則就成了後世所謂的鏈甲、密環甲了。

 雖然看起來結構一目了然的很簡單,但是越是細小的零件對於材質的強度就越頗有要求;而且講這麽多細碎的部分加工成型,在編織套接起來實在太費人工了。

 所以最後選擇就是鱗甲了,而且還不是官方認定最少要由三百五十七片組成的半身細鱗甲;而是放大簡化的更像是縮水版扎甲的百余枚“粗鱗甲”;每片從足文銅錢大小也加大到了茶盞底那麽大了;當然了舒適性和分量也是有所呈現反比增長。

 而且通過這次仿製加工成型之後,同樣還有其他變體的空間;比如將夾片鍛打加長變細之後組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金絲柳葉甲的雛形了,如果再將這些鐵片條子加長鉚接成一圈圈,那就成了某種一度出現在金末元初的圏甲了。如果將夾片進一步擴大盛放形,那以金縷玉衣為原型的古代扎甲和鐵胄又重新回來了。

 當然這種粗鱗甲,直接開眼打孔釘綴在皮套或是布服上作為雙重防護,也可以用絲線串聯起來單獨作為防具外套;目前可要確定的成品,也只有前半覆甲的筒式背心原版,大抵負重十六斤左右;以及增添了護肩和後背要害甲片的加強版,需要負重而是三斤;還有聯上蔽膝和抱肚甲葉的高端全身版,約重三十五余斤。

 不過是因為穿在身在的分散負重,實際上承受的壓力還要比單純背負同樣重量的事務,更加輕松一些;如果在經過適當的適應性訓練,掌握了身體負載平衡和行進節奏之後,還會堅持活動的更久一些。

 至於那些YY小說被形容得神乎其神的整片胸甲,或是大片整鋼組成的甲具;抱歉,周淮安目前還沒有變出擁有足夠力量的衝擊鑽,和整體鍛打成型的大型車台來。茶杯大小的硬質鐵片,是他目前所能動用和改造出來,人力和處理機械的最大極限了。

 另一方面, 則是南海縣的鐵質堅韌有余而硬度不足,所以可以稍微打的在輕薄一些也沒有關系,真正需要衝到十幾步二十幾步內,才面對面放箭的機會其實也不是太多。在提升產量積累經驗的情況下,其實也可以稍微放低一些防護性能上的指標;

 反正這批來練手的鐵甲要優先供應給北伐的義軍先頭,真正工藝和質量都穩定下來的好東西,還要等到後面幾個批次才行呢。按照目前的進度,大概一天就可以鍛打出十多萬片鱗甲,再加上雇請婦女縫繡編綴的功夫,也就是控制在日產鐵鱗(甲)近兩百領的程度。

 相應沒上漆的素皮甲,倒是可以達到五百具左右,只要專門獵殺隊和海路供應的原料能夠跟得上;這主要還是采用了日夜三班倒和畜力帶動的簡易流水線的緣故呢。

 而他要做的也不過是偶然抽查和確定一下具體成品和半成品的質量,然後在某個環節提供更進一步優化效率的指導意見而已;正在看著這些忙碌的手工作坊而有些志得意滿之時,周淮安突然又接到了一個來自廣州的消息。

 “小柴這是要找我幫忙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