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乾符六年,黃巢的王霸三年的九月末,嶺東戰火又起了。
就在循州新獲得軍序和編制的怒風營所屬,粗粗整頓和編列完基本建制,並收攏打包地方羅括的最後一批物資之後,就該依照大將軍府的告令,繼續進兵去討伐和平定那些地方蜂起作亂的土團和官軍殘余了。
而這次從循州城短暫休整過後的義軍,從精神面貌到陣容形態,似乎都已經與過往完全不同了,但又讓人實在說不出那些不同之處。按照軍議上的決定,首當其衝的優先目標就是繼續東進攻取潮州了;也就是根據那些俘虜口中得知,最先發生土團之變和被突然冒出來的官軍攻取淪陷的地方。
當然了,作為一隻來自河南的老牌義軍行伍的底子,又西區了那些地方駐防義軍無端覆滅的教訓;王蟠他們倒也知道在臨敵的戰前,所進行敵情偵查和摸底;又收攏了好些潮州地方逃散過來的流民,詢問消息和打探過一番情形過,再加上周淮安從附近官府的架閣庫裡整理出來的,各種歷代記錄和地方史志的資料;因此對於即將前往的地方也有了一個粗略的印象,而不至於兩眼一抹黑的茫然一頭撞進去。
古時潮州所在的潮汕平原,算是嶺南道沿海地方為數不多的精華和人口富集所在了;在後世也是是廣東第二大的平原,其中通過龍江流域與其他一些河谷盆地和小片的沿海平原,就此連接在了一起,由此也形成了諸多州縣。
歷史上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唐玄宗天寶元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唐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隸屬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如今下領海陽、潮陽、呈鄉三縣:有戶四千四百二十,口二萬六千七百四十五。不過,因為當地通過海路的發達,一貫有大量僑屬和寓居的外來移民存在,還有大量被隱匿戶口的蔭包戶、寄名戶,所以實際人口肯定遠不止這些帳面上的數量。
土貢有:蕉、鮫革、甲香、蚺蛇膽、龜、石井、銀石、水馬等。
而在這片有著許多河流分叉的平原上,雖然有不少平地面積和可耕作的田土,但是因為沿海飽受海水漲潮侵蝕的緣故,當地的田地成色也可以分為“水坦”、“草坦”、“潮田”、“圍田”等諸多種類和不同階段的成色。
“圍田”地勢較高,土壤完全脫鹽,是高產農田;“潮田”地勢稍低,受潮水影響,稱塭田,產量低而不穩定,此外潮田還可辟為鹽埕進行曬鹽;低窪的“水坦”可以用來養殖魚、貝;“草坦”則低潮時露出海面,可種植席草發展手工業。也就是首先利用江河泥沙的自然淤積形成沙坦,再通過種植耐鹹耐浸植物,加速泥沙淤積速度並改良沙坦土壤,最後修築堤壩對沙坦加以圍墾成田的漫長土地改造過程。
這就是當地所謂“平土可耕、高土可種、下土可漁、下鹵可鹽”的特色士地利用方式。將漁鹽之利與農業生產、灌溉體系互補性的聯系在了一起,而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地力和資源產出來。因此當地人多食水產:魚、鱉、蛇、蚌、蛤
但也因為是從鹽水裡撈食的緣故,當地從各種爭界爭水的群體械鬥,到向外海冒險尋商和捕魚過程,也形成了當地彪悍好鬥的民風;
遍地修建的鄔堡和圍子,成為了當地隨處可見的一大特色和獨有風景,哪怕是個幾十戶人的小村,也有樹枝扎成的低矮柵欄和深淺不一的壕溝;然後,以此為中心輻射出大片的田地和河網溝渠來。
而在渡過循州與潮州交界的興寧水之後,首先遇到的就是大片綠油油的甘蔗田,只是大多被破壞和糟蹋的不成樣子了,而只剩下一些位於土丘和山地梯田上的蔗叢,得以保全了下來,
因為當地已經荒棄和逃亡了又一段時間,所以這些無人照看而依舊生長下去的蔗田,也被順手采摘了收割了許多回來,算是行軍當中解渴消乏的補充手段,只是對於周淮安來說,這種本地種的甘蔗品種,顯然還未經過後世那些改良手段,看起來還是比較纖細和瘦小,並且水分有余而甜度不足,纖維較多而口感甚硬,還微微的有點泛酸。
而周淮安這才想起來一些看過的記錄來,諸如嶺南地區貌似是最早開始種植甘蔗,並從天竺引進相應石蜜製取方法的地方;因此,其中又有本土種的竹蔗、海路東南亞傳入熱帶種的竿蔗,以及通過王玄策從陸路傳回來的天竺拓蔗,甚至還有野生種的割手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