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明寒士》第275章 院試2場
複試的題目為五經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

 拿到素紙與考卷,沈康將文房四寶擺放整齊,一邊撩著衣袖徐徐磨墨,一邊垂眸看著二場複試中最為重要的這篇八股文題目。

 “納於大廟”,語出《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字面上的意思,納,有收入、享受、繳付、姓氏之意。在這句話中,取其收入之意。大廟,即是太廟,也就是古代皇帝的宗廟。

 連起來,便是收入皇帝宗廟之意。

 雖然是短短的四個字,乍看起來簡單。但是,在應試當中,越是簡單的題目,越是讓人覺得模棱兩可,一時間找尋不到出題人的意圖。

 沈康心想著,暗自思忖。

 《春秋》是經典的儒家典籍,被納入“五經”之一。這部偉大的著作是記載魯國的編年史,據傳說,編纂之人乃是孔子。

 春秋的用字遣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精煉,雖然精煉,但卻字字帶有或褒或貶的深意在其中,這種敘事手法,被稱為“春秋筆法”。

 此次的題目前後文大致意思是:夏天的四月,魯國從宋國取得了部國的大鼎。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一般來說器物的名稱都用原定的本名,而土地便跟從主人的名字。

 這件大鼎既然是從宋國取來的,理應叫做宋鼎,卻為什麽叫部鼎呢?

 因為大鼎給了人,並非佔有了就是他所有的,這個鼎原本就是宋國當初用不正當的手段從部國奪來的。

 所以,人們仍然叫它的本名,部鼎。

 至於土地,給了人就不一樣了,瞬間就成為他所有。那麽,隨意用不正當手段奪取的就可以佔為己有嗎?

 回答是:“不行!”

 就好像楚王以妹妹為妻子,這個妻子的名分,任何人都不會承認。

 戊申這天,把部鼎送進魯國的太廟。《春秋》為什麽要記載這事呢?

 為了譴責。譴責什麽?

 譴責魯桓公趁著宋國的禍亂,接受華父督的賄賂,並把賄賂物送進太廟,這是不合於禮的。

 換句話說,魯國今日今時的做法,與當年從部國奪取大鼎的宋國有什麽區別呢?你雖然佔有了這個部鼎,但卻不能永遠擁有它!

 這題目是何人所出啊!他分明是讓考生議論禮儀,且是皇家禮儀!

 一介布衣,枉論皇家禮儀,一個不小心,便會觸犯皇家威嚴與規矩,還真是害人不淺。

 再聯想起嘉靖皇帝登基之初的大禮儀事件。

 雖然大禮儀風波已然平息了數年,當年涉事之人早已各有歸處,但這件事情卻是嘉靖皇帝最為忌諱的。

 沈康覺得,這位出題人意圖深遠,絕不是個小人物。

 這人有勇氣承擔嘉靖知曉此事以後的震怒,也魯莽的讓人膽顫心寒,他這樣做,很有可能連累許多無辜的考生啊!

 想到此處,沈康的眉心越蹙越緊,他必須避開能讓人聯想到當年嘉靖皇帝將親生父親請進太廟之事,這可真是讓他犯了難。

 人往往都是這樣,越是聰明的人,越是容易走進死胡同。

 他能夠一眼看穿出題人的出題意圖,卻沒能避開出題人設下的陷阱,一場考試,兩個素不相識之人,卻仿佛在無形的空間中拉開了戰線。

 ......

 沈康想起了孫子兵法中的一段話,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退,而謂之退......

 這位出題之人,便是那危害三軍的國君,他以上帝視角來出題,絲毫不顧及參考院試學子的安危,真是個冷血無情之人。

 沈康輕笑了一聲,他若當真是個十一歲的稚童,恐怕今次便是不能全身而退的走出考棚了。但事實上,他卻是個年過三十的男人,無論從智力還是勇氣上,都要超過這具身體原本的能力。

 他無法左右所有考生,只能自保,於是乎,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他便更加渴望起了權力。

 權力,可以讓人枉顧生命,也可以救扶無數生命。如何擺弄手中的權勢,全看此人心腸。

 他習慣性的撚著衣袖袖口,雙唇微微揚起,露出潔白整齊的八顆牙齒,就是這麽從容的燦然一笑,計上心頭,落筆生花。

 納入大廟

 聖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是為破題。

 你特娘的會模棱兩可,老子也會!

 沈康寫下破題,暗自發笑。緊接著,筆鋒一轉,寫道:蓋聖人之行藏,正不易歸。自聖師之行,而始可與之言矣。

 你說禮儀,我偏要逆風而行,將你的深意給抹去,偏從字面去寫,你能奈我何?

 “哈哈...”沈康低笑兩聲,在肅靜的大堂之中,顯得極為突兀。惹來旁人頻頻側目觀瞧。

 沈康卻早已經沉浸在自己的文章當中,無法自拔,越是往下寫,越是寫得順手,什麽聖人先師,什麽大仁大義,這些東西,還不是信手拈來?

 不過兩個時辰的功夫,從破題到、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便全部完成了。

 從起股到束股, 又有兩股排比對偶句,整篇文章全仿孔孟口氣,四副對子平仄對仗。

 平實爾雅,裁約就正,夏言慣用的溫柔敦厚之文風馳騁滿卷。不知從何時起,沈康已然習慣在作文製藝之時,運用這等文風,寫起來,還真是得心應手啊。

 待他落下最後一筆之時,整張素紙上,竟無一處塗改,落落大方的台閣體,寫得風姿翩然。

 他又是從頭看下一遍,自覺毫無錯處,便謄寫在了試卷之上。

 他吹乾墨跡,完成了院試複試的最關鍵的部分,沈康覺得渾身舒爽暢快,將試卷卷起放進身邊的木匣中,過了不一會兒,便被巡查考場的學官將試卷收走。

 沈康垂眸看向最後一道大題,五言八韻詩。

 五言八韻詩,也叫“賦得體”,因其創作之時,常在前綴“賦得”二字而得名。

 五言八韻詩起源於唐代,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由“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