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崇禎本紀》第134章:內閣和實學
  大略講完李三才的生平,阮大铖顧不得形象,將茶水一飲而盡。朱由檢一邊招呼王承恩給他續茶,一邊問:“照你這麽說,李三才的能力很強嘍?”

  “是的,殿下。”阮大铖一邊向續茶的王承恩點頭示謝,一邊回答。

  “殿下,李三才修的其實是實學,講究的是經世致用。他最欣賞和推崇的就是張居正。

  李三才的為政能力,在東林無人能及。就算放眼整個大明,李三才也算是出類拔萃的存在。可惜他犯了朝廷大忌,沒能落下個好下場。”阮大铖一臉為李三才抱屈的惆悵。

  同是叛徒,這可能才是阮大铖對李三才產生共鳴的最大原因吧。

  “那個,你說李三才修的是實學,這個實學到底是什麽?”朱由檢敏銳的注意到阮大铖話中的一個細節。那個異類崔子忠不也是實學派的嗎?

  “實學?”阮大铖對這位小王爺關注的點實在是摸不透,不是說李三才嗎,怎麽突然跳到實學了?不過信王殿下要聽什麽,他也只能說什麽。

  所謂實學,實際就是實乾之學。實學派學者他們尚實學、重實證、講求經世致用,反對空談心性,立倡務實之風。阮大铖文縐縐的說出一段有關實學的介紹。

  嗬,幸虧小爺還算有點墨水,還能聽得懂。朱由檢在心中暗暗吐槽,這文人啊,就是不會好好的說話。

  “不過,這實學的宗旨,不就是實事求是的做研究嗎?還有這麽個儒家學派?我前世怎麽沒有聽說過?”朱由檢精神一振,心中一陣大喜。

  就聽阮大铖繼續說道:“這實學奉景泰年間的大儒邱浚為開山鼻祖,顧憲成先生的某些思想,也可以劃入這一派別。”

  什麽?顧憲成也是實學中人?那怎麽東林黨好像都不通實務,朝政都能搞得一團糟。朱由檢一陣的迷糊。

  古人不是講究道不同、不相為謀麽?怎麽顧憲成和其他東林黨人觀念會相差那麽大?不過,這倒解釋了李三才能和顧憲成走到一起的原因。

  似是看出信王的心思,阮大铖進一步解釋:“顧先生只是讚同實學的反對空談心性,立倡務實之風。顧先生是最討厭別人談禪論玄的,他對心學走上這一歧途最是痛心不已。至於東林內,實學真正的傳人恐怕也就李三才一人。”

  “那照你這麽說,實學算是非常小眾了?”朱由檢凝神問道,他本能的對實學充滿好感。

  “小眾?”阮大铖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信王的意思。

  “殿下,實學不興的原因很簡單。”阮大铖搖搖頭,面露無奈之色:“踐行實學需要精通實務,這才能做到經世致用。在大明,實學的這種人才,最高也就是個方面大員,就像李三才。可他們若想入閣?那就難了。這天下間能有幾個張太嶽?”

  這一句,朱由檢終於明白了。

  入閣,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文人的最高追求。就像顧秉謙為了入閣不惜投靠魏公公一樣,這個時代大多數文人都懷著一顆熾烈的入閣之心,他們一輩子都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有這種偉大目標的文士,又怎麽會去踐行實學。

  大明內閣為永樂大帝朱棣所創。

  朱棣創立內閣的目的,只是因為他需要一個擅長處理文書的秘書。

  說白了,內閣最早就是朱棣的一個秘書班子。所以,當初的內閣成員都是翰林院出身(翰林院的文筆肯定不錯,寫報告那是相當合適)。

  又因為朱棣出於培養年輕人的目的(秘書嗎,

一般在領導身邊學習幾年,就會外放為官),提拔的都是翰林院中缺少為政經驗的翰林。(這些準備培養外放的秘書,當然不需要方面大員來擔任。)  所以,內閣就有非翰林不入閣和方面大員不入閣的傳統。

  由於朱元璋廢除了宰相。永樂以後,內閣憑借皇帝的權威逐漸取得了近似宰相的地位。而從科舉功名中收益的文臣,出於推高科舉出身的目的,暗中把內閣的傳統有意保留下來(翰林院的翰林大多是每屆科舉的前幾名)。

  就這樣,大明的最高政策制定中心,就逐步演變成一幫從未擔任過地方大員,對地方事務缺少具體了解的京官集團中心。

  如此的中心,制定出的政策和對地方的掌控可想而知。

  捋順內閣的脈絡,朱由檢再次搖頭歎息。

  大明的文臣還真厲害,永樂時代的好政策總能被他們扭曲的面目全非。

  可惜了那輝煌的永樂時代,唉!

  當托塔天王李三才死後還受到的嚴苛追罰,傳遍了天下時,東林黨人變得人人自危,紛紛謀求自救。

  當阮大铖投向信王以謀求自救時, 在遙遠的遼東,帝師、遼東督師、東林黨人孫承宗也在謀求自救。

  遼東,柳河畔

  一個魁梧的大漢不住的手搭涼棚向河上眺望。可不管他怎麽看,寬闊的河面上依然還是什麽都沒有。

  “直娘賊。”大漢放下手,暴躁的罵道:“這都逾期兩天了,那幫水魚就算是屬烏龜的,也該爬到這兒了吧?”

  身旁一個同樣健壯的大漢開口勸他:“魯兄,沉住氣,在等等吧?”

  “還等?”寧遠中協副將魯之甲雙目一瞪,“李承先,你小子不是怕了吧?”

  “怕?我怕個鳥!”參將李承先毫不客氣的瞪了回去,“水軍的那幫小子不來,你還能飛過去不成。”

  魯之甲一時語塞,他抬頭看看這大好的晴天,又向河面望了半天。轉過頭來,狠狠的跺了一腳,大聲叫道:“老子不等了。李承先,老子這就用那幾隻漁舟渡河。你敢不敢跟老子去?”

  “去就去。要我說,咱們就不該等他們。要是一來就渡河,現在咱們應該都打下耀州了。”李承先喊得聲音比魯之甲更大。

  聽李承先的喊聲,魯之甲忍不住搖搖頭。

  此次可不止是打耀州這麽簡單。孫閣老來遼東有3年了,寧遠覺華島一線防禦已經完全建成,防禦應該已無問題。

  從天啟三年算起,這批關寧軍也整訓了足有2年了,是該拉出來試試火候了。要不,區區一個耀州,哪需要馬大帥(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親自出馬。

  想到馬大帥已到右屯,明天就要提兵親自前來,魯之甲心中就是一陣煩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