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五章
和五百年後的無業遊民不一樣,流民雖然也屬於無業,但是礙於欠發達的生產力、匱乏的物資、落後的技術、極端低下的組織度等等緣故,流民的安置就業問題一直就是封建帝國各級官僚機構頭痛的問題。
畢竟這裡面不僅僅涉及到錢的問題,還涉及到治安問題。
當然,最主要的是錢的問題。
特麽的各級主管都想著往自己腰包裡面塞銀子,都恨不得一個流民當做十個流民往上報,讓朝廷多給點兒安置費、田畝什麽的,尋常流民的死活,誰特麽還會在意不成?當然是能撈多少撈多少了。
反正這年頭皇權不下縣,雖然有黃冊這種東西,但是呢,統計效率賊慢不說,流民和本地居民之間交流也少,就是貪墨了,上面派人下來查案也只能查一個稀裡糊塗。
倒不是沒有清官兒,比如於謙於廷益這種的,家裡有錢,官場上有靠山,錢硬根子硬,自然就能叫得響亮,撈上一大票民望、官聲之類的,但是呢,清官想要出現,必須要同時具備以上兩個條件,少一樣都是白搭。
首先是錢,窮逼是不配談錢的,“硬骨頭還是有幾根”這種話,私底下吹吹牛逼、公開場合唱一個高調就得了,誰當真誰是傻逼,五百多年之後各種反轉的事兒不要太多,一大口袋沉甸甸的金銀往窮逼面前一拍,就那個衝擊力就能乾倒不少人,這就和五百多年之後成箱子的粉紅色鈔票往別人面前擺一個樣。
然後是官場上的底子。大明朝是一個皇權不下縣的年代,朝堂上沒有過硬的弟子,一味地想著清名,不跟著同流合汙,那麽就會“被擾民”,就會“昏聵無能”,掌握著嘴炮的地主階級可不會管那些流民的死活,從鄉野之中的“賢達”,到朝堂之上的“清流”,肯定不會嘴下留情,畢竟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嘛。
偏趕著楊尚荊為了增加本地人口,愣是把周邊幾個縣的流民全都聚攏了過來,台州府那邊也下帖子要了大概千把人的樣子,已經達到了一縣承載力的極限,甚至還略有超出這還是楊尚荊抄了兩家地主之後才弄到的田畝數,否則就憑著縣裡的那點兒公田……等死吧。
至於說開荒……這年月黃岩縣的農業雖是根本,可是可以用來開墾的荒地也有不少,只不過這年月沒有化肥這種大殺器,城裡的糞肥都是嚴格控制的,楊尚荊打硝石的注意都不敢打糞肥熬硝土的念頭,新開墾的土地想要長出來莊家,可不是短短半年的事兒。
“生田”到“熟地”,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深耕,需要水渠、道路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更需要植桑種麻,小農經濟下,不弄點兒桑麻織布,尋常的人家連個消費力都沒有,要知道,這年月尋常老百姓上街買東西,掏出來的大多數都不是什麽XX通寶,更不可能是白花花的銀子、黃燦燦的金子,而是布匹。
也是限於組織度、通訊技術和刑偵技術,流民鬧事兒、作奸犯科的惡性事件也是屢禁不絕,畢竟嘛,“窮橫”到了一定份兒上,官府拿著也沒轍,本地的農戶抵製流民,自然就會有衝突,然後流民殺完人一跑,本地的知縣就要跟著傻眼了。
所以張叢問的這句話,也算是直接切中了要害,楊尚荊弄了這麽多流民過來的時候,臨近各個縣、乃至台州府,對此都是很滿意的,畢竟自家壓力小了,帳跟著也好做了,撈的錢跟著也就多了,但是想要在這幫流民開鑿了水渠之後,再把這幫流民送回去,那就是難比登天了。
這倒不涉及什麽請神容易送神難的典故,純粹就是臨近各縣不愛要。
因為流民頭兩年要減租減息,甚至是免租免息,縣財政還要進行補貼,人丁滋生這一塊,還很難直接算進去,基本上除了“清名”之外,沒什麽功績科研,畢竟……安置流民的旨意是皇帝陛下下的嘛。
面對這個問題,楊尚荊笑了笑:“耕者有其田,此乃太祖之追求,本官如何能坐視流民挨餓,置之不理?”
唱高調嘛,先把朱元璋抬出來,老朱雖然最容易被文人噴,但是公開抬出來,還是“先皇聖明”,誰反對誰去死。
輕輕地搖搖頭,楊尚荊繼續說道:“黃岩縣兩家大戶作奸犯科,甚至有裡通外國之賊人,本官前歲將其抄家,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如今這空出來的土地,自然可以安排一些流民耕作。只不過這田土依舊是共有,流民只有耕種收獲之權,並無買賣之權。”
聽著楊尚荊這話, www.uukanshu.net 張叢就在心裡罵,一年功夫不到,滅了本縣兩家土豪,要不是你本身就是士族出身,建安楊氏又是大明朝數得著的大族,朝堂上那幫人噴不死你。
不過他還是忍住了,輕輕把手放在了桌案上,和聲說道:“縱使如此,依舊有流民無法安置,卻不知少詹事要如何去做。”
楊尚荊依舊是笑著的:“發給一年的口糧,並種糧、農具等物,著其挑選無主荒地開墾耕種,三年之內免稅,但凡滿三年者,其耕種田土自可以以市價買下。”
最簡單的,幾百年之後米帝西部大開發的時候搞得那個法案就不錯嘛,不過這裡安置流民,收費的階段就免了,開墾土地的大小,也是楊尚荊決定的,否則本地的大戶摻和進去,鬼知道會發生什麽東西。
比如大戶讓流民廣開土地,有多大開多大,等著年限一到花錢買下來,自家的田產數量就蹭蹭往上漲了,直接翻個幾番沒問題,反正這年頭人臭,無地、少地的貧農佃農每年都得產生不少,只要有地,總能找到泥腿子幫著種。
他楊尚荊想要打的就是地主階級,沒必要這個時候給他們製造什麽便利。
“如此一來,只怕耕種原有熟田的流民心懷不滿啊。”張叢不無擔憂地說道。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