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南宋之風起雲湧》第270章:歡慶
紹興十年一月,陛下的大婚儀式在陪都溫州城裡正式舉行,邴夕含被冊立為皇陛下妃。不少邴陽德父女的舊識,包括何廣義夫婦等,都趕來京師臨安參加邴夕含的婚禮。整個溫州城裡歡慶十日,為陛下和邴夕含慶祝,甚至有百姓從百裡之外趕來,參加慶典。

與陛下結婚後的夕含對陛下原先的兩位侍妾十分寬和,從不以正妃的身份傲視她們,反而對她們多加照顧,也常要陛下去她們那裡,不要因為自己的原故疏遠了她們。至於陛下已有的一子二女,夕含更是盡到了教養之責,尤其重視對長子趙適的教導,常常把他帶在身邊,以便將來趙適可能成為大宋君主的時候,能成為一個好皇帝。

越國王兀術回金之後,被進拜太傅,主掌金朝的軍政。

送越國王兀術回大金上京的宋使洪皓,因不願意向金主合剌行臣子之禮,被大金關了起來。之前大金因看不起宋朝的屈膝,常常扣押宋朝使節,甚至逼迫他們投靠大金。但此次越國王兀術是前來祝賀陛下大婚,雙方已經約定和平共處,扣押使節就過分了。

使節被扣的消息傳到大宋,朝野憤怒,但天子仍然不願意向金人抗議。結果,諸相中的左相陳康伯當面批駁天子旨意,拒絕向金人屈膝,並行書大金要求還回洪皓。

紹興十一年七月,邴夕含生下陛下第二個兒子,舉國歡騰。這不僅僅是因為皇室又多了一個後代,更主要的是他是定國公主所生,不少臣民直接把這個剛出生的嬰兒,視作了大宋未來的陛下。

兩宮太后自然更是歡喜異常,天天守在太**中,幫著照看邴夕含母子。

一個月後,天子趙構下旨,賜剛剛滿月的小孫子名為趙惇,同時冊封為定國公,這又讓人十分的意外。

因為按大宋的規據,一般只有在皇子至少十歲之後,才有可能冊封為“公”。天子此封,讓人不得不想到,是不是天子也有立趙惇為未來大宋陛下的想法。

紹興十年到十二年之間,大宋境內並不是很安定,由於前面秦檜掌政之時,溜須拍馬者升官,為國為民者都被迫害,導致士風日下,貪官汙吏橫行,冗官、冗軍的問題也越嚴重,國家的收入大多被消耗在了養人頭上。稅收加重,民變不斷,朝廷用盡各種方法,方才將局勢穩固下來。

在此期間,天子趙構以想要回位於河南的皇室陵寢地為由,堅持對金投降的政策。

大金主政的兀術認為大宋天子趙構根本沒有恢復之志,認為讓趙構稱臣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於是他上奏金主,派左宣徽使劉筈出使大宋,贈給大宋天子趙構以皇帝冠冕、金寶、玉冊,冊封其為宋帝。

天子趙構認為金朝的冊封等於是大金放棄再利用靖康天子來威脅他的帝位,心甘情願作大金的藩臣。下旨以最高禮節接待金使,根本不以為恥。

雖然秦檜已經完蛋,但主和派中的投降派官員仍然控制著朝廷大部分的權力,他們大都附和天子趙構的說法,認為稱臣是虛的,不用太過在意。

消息傳出後,大宋朝野嘩然,當初宋金合談,所約定的是雙方君主以叔侄相稱,並無宋臣服於金的約定。天子這樣做,等於把前面抗金的成果全部丟盡,不少臣民都上書堅決反對。

金人見大宋臣民的反金浪潮又開始掀起,被扣押的洪皓又堅決不肯屈服,也害怕雙方重回戰爭局面,隻得不再提起冊封一事。

當然,天子趙構的面子在這一次的“冊封”風波中也都丟盡了。

紹興十二年四月,原都城臨安已經重新整修完畢,大宋朝廷遷都回到了臨安。天子趙構在全**民一片的反對聲中,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繼續統治天下的基礎,與左相陳康伯等人商議後,天子趙構以身體變差為由,再次宣布由皇陛下趙昚監國,自己退居德奪宮。

在正式向天下宣布這個決定前,天子召見皇陛下夫婦,當面說明陛下個性過於良善,容易被臣子欺騙。出於對陛下執政的擔心,天子趙構請求皇陛下妃邴夕含幫助陛下打理國政,希望她不要因他人的議論和反對而放棄。

陛下趙昚以監國的身份,再次向前來道賀其監國的金使重申了大宋堅持和談協議的立場,請他轉告金主,希望雙方能和平共處。

金朝給予的答覆,是答應約束已經臣服大金的西夏和吐蕃諸部,不許他們再入侵宋境,保證大宋邊界上的安全。

不久,天子趙構“以淡泊為心,頤神養志”為由,宣布仿當年徽宗皇帝故事:傳位於陛下,自稱太上皇帝,當年更為隆興元年。

陛下趙昚登基後,傳旨冊封皇陛下妃邴夕含為皇后,並明言依父皇之意,皇后與自己同掌朝政。

在皇后的協助下,繼位不久,天子趙昚就開始整頓敝政,調整全**政布局,並下旨征求吏民的意見,準備大舉變革。

沒多久,以左諫議大夫肖則上書為契機,天子趙昚下旨為趙良嗣等數位當年的靖康事變前舊臣平反,並允許他們的後人回歸大宋。

在諸位中興大臣的支持下,天子趙昚開始調整作為朝廷核心的三省六部,精簡集中過多的部門和官員。

先,將原來職權重疊、互相扯皮的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三省合為一個中樞省,並以左、右仆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職宰相;將原來的數個副相門下、中書侍郎等改為參知政事,為副職宰相;廢除尚書左、右丞的名號。以上五相成為了最高中樞機關,輔助皇帝執政。

下面的六部中隻設尚書、侍郎為長官或副長官,負責主持各部事務。各部所屬司級機構,除戶部因事務繁多未多加減少外,其他五部大量裁減了各個機構,並明確了各自的職級和責任,對上對下的辦事效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建炎初,為了應對金人的侵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力度,朝廷設禦營司主掌兵權,由宰相和執政兼任禦營使和禦營副使,中樞與軍事最高機構合並,後又設諸路軍事都督和三衙等,以方便軍事上的臨陣指揮;地方上設置招討司、宣撫使司、鎮撫使司、製置使司等諸司,負責地方上的軍事。

建炎末年,太上皇趙構收回地方軍權之後,又恢復原樞密院管軍舊製,但三院兩府已經比以往有了大量的縮減。天子趙昚又按原來陛下行在的機構,把原來有管理作戰事務的樞密院變成了參謀機構,行在的謀士團大部進入了樞密院任職,原負責調兵的太尉府被撤消。

這樣,雖然武將還不能直接領兵,但文官原來可以在朝堂上與天子商議的調兵職責在不動聲色之中被分薄,不能再直接控制軍隊的調動,軍權從此完全控制在皇帝手中。

原來被文官利用來控制軍隊的樞密院和太尉府,現在只能給皇帝提提意見,皇帝可以將軍權直接授予他選中的將領,戰事結束後再交回皇帝手中。

在此基礎上,為了保護現在得之不易的局面,天子趙昚登基後,對全國的軍事力量進行了調整:一,加強西部、西北部邊境上的防禦,防止金人、西夏和吐蕃諸部的入侵;二、建全從淮東直到長江的江淮防禦體系,以多層防禦的設置, 阻止金軍從中部可能的進攻;三、以荊襄為基地,虎視河朔、河南,威脅大金以保證雙方共存的戰略。新帝登基後連續出台的措施,讓百姓們看到了希望,開始盼著能過上平安、穩定的生活。(,)雖然朝廷現在還只是局部的調整,卻已經侵犯了大宋最有實力的士大夫集團的利益,讓他們難以接受。

裁減冗官、減少吏員,都減輕了朝廷和百姓的負擔;而加強軍事、提高武將的地位,則又使得一直被文人輕視的武將漸漸的進入朝廷,並開始掌握部分實權。這些措施,都使得一班的文人進入朝廷為官的渠道變窄,也使得士大夫階層高高在上的地位受到了影響。

守舊一派文官們因為支持帝後改革的大臣,有不少都是士林中宗師一級的人物,在天下人心中地位極高,明顯壓過了他們,暫時無法反對天子趙昚的舉措,只能在外戚不得專權的傳統上做文章,逼迫嶽帥交出軍權。

為了保護夕含和自己的家人,嶽帥主動要求退役,放棄了軍權,不再領兵。世子嶽雲也被迫離開指揮的位置,接手軍隊訓練之事,不再直接在軍中任職。

連嶽帥的其他幾位小公子,也被迫從此放棄了從軍的打算,呆在家中幫助父兄整理有關戰爭記敘。只有嶽帥次子嶽雷,因為文武雙全之故,按朝廷規據以軍功轉任文官,擔任了地方上的文職官員。

甚至,為了不讓那些守舊的文臣再有向天子和皇后難的機會,中興名將還在世的另兩位韓世忠和張義也放棄了手中的兵權,正式退出軍隊。天子趙昚下旨,封他們為郡王,享受朝廷禮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