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宋之武將系統》第406章:1目了然
“嘿嘿。”張貴沒有直接回答,因為他自己也還在跟陸秀夫等人爭吵,按照張貴的意思,不管三七二十一,免了再說,再窮也不能窮百姓,這是他的為人準則。

陸秀夫也同意減稅,但不讚同免稅。一來均州財政未見得有好轉,雖有李庭芝、賈似道和劉家等幾大勢力在背後支持,但朝廷既然準許張貴自己收稅,自然就不管士兵的餉銀朝廷;還有官員的福利,朝廷雖給官員發工資,但這幾年經濟不好,偶有拖欠,最終還是要靠地方補貼,大宋的官員是出了名的刁,福利好,假期多,工資還不能拖欠,要不就要罷工。

還有學堂的補貼、孤老院等各種福利體系的補貼,算下來絕對是一筆大得不能再大的費用,更重要的是均州城擴張的費用。

自從去年均州軍救援襄樊,拒敵城外,誘敵城內,把韃子逗得團團轉之後,北歸的漢子,南上的勇士,有血性的百姓,還有更多是有眼光的商人,都不約而同的湧入均州,亂世之中,一個能保衛一方安寧的軍閥勢力,甚至要比朝廷跟得人心。

均州城就顯得不夠用了,擴張是唯一的選擇,拿什麽來擴張?自然就只有用錢了。

盧方的商隊雖能補貼一些,但限於均州的糧食都讓張貴送去襄樊,糧食不足,釀酒就不足,釀酒不足,盧方商隊的收入何來?能維持個半死不活已非常重要了。

“老爺子,現在要交多少稅?”張貴認真道:“老爺子實話實說,均州沒人敢得罪老子。”

葛老頭看著一臉自信的張貴,鼓起勇氣道:“正常的稅一畝地原本只需交兩鬥”

按理來說,一畝地能打兩旦,十稅一,已經很高了,但這還是正常的情況。

“不正常的呢?”張貴臉色變了變。

葛老頭暗中掐了掐拳頭,道:“不正常的變化就多了。交稅時,要多交米谷入倉後被老鼠、麻雀吃掉的損耗部分,這叫做加耗,均州還好,交納一石田賦,只需多交一鬥三升,其他地方都收到兩鬥以上了。”

“除了加耗外,尚須交頭子錢,每一石田賦需要另交頭子錢七文,但還不止這個,另有丁口之賦,是按人丁征收的人頭稅。老頭今年已經五十有八了,尚要交300文。”

“那葛老爺子,你家的一共需交多少稅?矮張問的是秋稅。”張貴臉色有點不自然。

葛老頭看張貴平易近人,又沒什麽架子,心裡早已把他當成自己的後生:“老頭家有良田五畝,其他旱地就不說了。秋稅一畝需交兩鬥,算下來五畝就是一旦了,然後一旦田賦需另交頭子錢十文,現在米價不算高,一旦米也只能換一貫銀子,算下來就需要一升米了。”

“又有加耗一鬥三升,丁口之賦300文,又是三升。”

“那葛老爺子一共需交一旦一鬥七升?”張貴粗略算了一下。

想不到葛老頭搖頭,道:“唉,要是這樣,老頭也算還能接受吧,又有水稅,建房子要交建房子稅,賣豬仔要叫賣豬仔的稅,亂七八糟的真讓人算不過來。”

“老頭這一年下來,春稅與秋稅,合下來差不多要交四旦。”

“那葛老爺子一天需花費多少?”張貴決心要算一筆清晰帳。

“老頭跟兒媳還有孫子,一天大概需吃掉三升糧食,其他能省也就省了,算下來一年的糧食至少要12旦。”葛老頭黯然道:“這些糧食僅能維持溫飽,平素要想扯點布、買點肉、租借一頭老黃牛,那是絕對不敢的。”

“那葛老爺子去年收成幾何?”張貴曾經看到一份文獻,說大宋普通老百姓一天需要花費約100文錢,算下來就是1鬥米了,老頭家裡省吃儉用的,已經把生活需求降到最低。

“去年老天爺給了面子。”葛老頭作了一個尊敬的手勢:“每畝收成約莫兩旦。”

“那,那也就是說一共收成二十旦,除了四旦稅,只有十六旦,尚不能保持溫飽。”張貴不敢相信的看著這個臉膛黝黑的老漢。

老頭須發張揚:“這還不是,要不是兒媳她起早摸黑的為集市的布店織布和做衣裳,不要說起了大屋,能不餓肚子已經很好了。”

“均州地窄人多,算下來每人不足五畝地,老頭家裡實在乾不了這麽多,兒媳又把其中五畝租給了鄰居,都是鄰裡鄉親,大夥過得也不容易,兒媳也不肯收租,但求把地稅交了就算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貴不由歎氣。

“葛老頭,這稅,你認為訂多少合適呢?”張貴乾脆做一個調查。

葛老頭猶疑了片刻,道:“老頭也不要求多少,能把一些不該收的份子錢免了,這些地稅老頭還是交得起的,只是有些人家,人口多了,地卻不多,總不能混得溫飽。”

南宋少說也有五六千萬人,成熟的土地幾乎開墾完畢,現在又不像後世,有成熟的雜交技術,能養活這麽多人,實在不容易啊。

張貴問了一些平常的問題,兩人也就到了地裡。

葛老頭的這塊,雖然不是地理位置最好,但由於常年精耕細作,再加上合理的施肥,土地肥沃反而較其他地裡位置更好的水田要好一些。

“這都是老頭一把汗一把鋤頭開墾出來的土地啊。”老頭用力捏著豐潤得黑呼呼的泥土:“老頭是江陵人士,大人可能不知道,江陵很多土地都種了棉花,地租貴得很,老頭當年實在沒辦法,隻好跟隨大夥流落到了均州。”

“然而,好的田地早就沒有了,老頭就來到這山林裡。”葛老頭滿是唏噓:“算下來都好幾十年了。”

張貴一邊陪老頭說話,一邊加快速度插秧,還不到日中,兩人竟幹了一大半。

張貴突然想起,以前在中國南方的一些農村,有一種叫做拋秧的技術,聽一些老農說這種技術不傷水稻的根系,回陽非常快,而且分蘖非常多,水稻也就自然更加高產。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技術不用彎腰辛辛苦苦插秧,直接那種秧苗拋在地上就可以了。

當時張貴覺得有趣,畢竟插秧技術在中國流傳了不知多少年,有這拋秧技術的出現,對一些用不到高科技的丘陵地帶,好處自然一目了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