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也不知如何接董承的話,董承來找劉備的目的,是試探劉備的態度和立場,他並不天真的認為擁有仁義美名的劉備馬上給你準確的答覆,他要做的就是吹耳邊風,鼓惑劉備去為皇家集團賣命,劉備可不是年輕時候那樣熱血沸騰,一點就著,劉備經歷了十余載的磨難,受盡冷眼與不屑,看透人情冷暖,知道如何明哲保身,又最大的扼取自己的利益,他的理想是要坐華傘蓋車,即使做不到劉邦那樣,也希望有一天做到名正言順的皇叔級別。
劉備不願意卷入這場政治鬥爭之中,沒有把握的事情,劉備另願去隱忍,劉備絲毫看不到董承這幫人能扳倒或者殺死曹操,曹操也是一個英雄人物,不比董卓,他擁有處世的智慧,一群頂級的士家智囊團聚集在曹操身邊。
皇派處於劣勢,這些朝臣們沒有事情可做,就會用心去經營權力,策反曹操的謀士,讓自己這一派強大起來,就會話語權,有權力就會給家族帶來豐厚的報酬和利益,搞政治皆是如此,權力就像春藥,讓人欲罷不能,人性便是如此,他可以讓一個男人活得有成就感,這比征服一個美女,比得到愛情更容易上癮,當然那個年代沒有什麽征服美人,得到愛情之人的,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
並不像現在這個社會,父系社會已經向母系社會開始轉型,未來世界的主宰者變成了女性,這是必然驅勢。
在那個年代,體力活,腦力活都是男人的事情,小農社會模式,男人是主要的生產力,田地是生產資料,女人是附庸品,當然得到權力的女性除外。
董承這幫人沒事就去找曹操的謀士聊天,搞策反,一般是試探一下對獻帝是個什麽態度,要是忠於大漢的,那肯定是忠於獻帝的,如果是曹操的鐵杆粉絲那就沒有什麽好談的。
那些寒士對大漢沒有什麽感情,窮的劈裡叭啦的,對這個國家哪有什麽感情可言,曹操給了他們榮華富貴,又給了他們封候列將的機會,他們成為了曹操的第一批死忠鐵杆粉絲。
士族門閥為什麽心懷大漢呢,並非他們讀聖賢書,讀的就變成了仁義君子,忠君愛國了,大漢關系他們共同利益體,這是一個家族傳承。
為什麽這麽說呢,一個家族的忠誠和名聲是很重要的,家族都是靠這種忠誠去維系的,忠君愛國是一種信條,忠於曹操就不愛國了嗎?
不能這麽講,曹操這個大家族後來變成了超越劉氏家族的存在,曹操為什麽沒有做皇帝呢,不是不想做,是不能做,一大批士家門閥跟著他後面看著他,他不敢冒這個風險,第二大家都是因為你忠於漢室,跟著你的口號立的旗幟一起創業的,一起恢復漢室的,你篡漢是要背罵名的。
那他兒子為什麽就敢乾,不是後來又被人篡了嗎?這是偶然嗎,不是,這是必然,因為在那個時候,大家沒什麽好比的,沒有什麽忠誠可言了,比誰的拳頭狠,誰的力量大,曹丕篡漢丟掉了忠誠和名聲,那麽司馬懿篡魏就變得明正言順了。
那個時候士家門閥變成了隻忠於拳頭,儒家的那套已經完全行不通了,亂了幾百年,直到唐朝才穩定下來,唐太宗和魏征搞改革,才有了貞觀之治,才有幾百年江山,之前都是亂武的一踏糊塗的,那是叢林法則,反正亂的很,沒眼看。
郭嘉病死,荀攸病死,荀彧自殺,程昱罷官,毛階罷官,孔融被殺,崔琰被殺,藍華(賈詡),鍾繇,陳群,都是實用主義者,得重用,藍華閉門不出,不結豪門,官至太尉,鍾繇隻修書法,不問世事,其子鍾會便是後魏重要的權臣之一,陳群修官製,九品中正製,最後也撈了個尚書令,深得曹丕重用。
董承說了半個時辰,劉備只聽不答,偶爾會應上兩句,表示認同,關羽來找,董承起身離開,關羽對董承沒有什麽好臉色,並不行禮。
關羽心高氣傲,也沒有什麽朋友,自勢甚高又自卑,只有劉備,張飛交好,若是交其他朋友,也是君子之交,關羽交友其一看其品,其二看其才,其三看身世,品德好,能力好,寒士,便相交朋友,情投意合,若是品德有缺,關羽不交,若是武不濟,文不備,不交,若是出身高貴,士家豪強,也不交。
關羽和張遼關系不錯,張遼符合這三點,除此之外,歷史上倒沒聽說關羽還有其他朋友,黃忠,馬超皆是名門士家,黃忠乃是黃承彥,黃祖一系,同出黃香一脈,馬超自詡是馬援後人,糜竺也是富賈之家,關羽皆是瞧不起這幾個人,雖是同為劉備重臣。
公元197年,呂布佔了徐州,劉備就去了許都奉天子,做京官,還做的很大,左將軍,豫州牧,至於為什麽得到這個官,那是曹操智囊團的傑作。
天下未定,南有荊州牧劉表,益州有劉璋,曹操是希望劉備能作表率,至少在迎來獻帝的二三年時間內,曹操是非常優待皇族的,後來為什麽反感,主要原因是曹操不管怎麽做,都換不來獻帝,外戚,皇家貴族的信任,他們將曹操當成董卓,不乾正事,隻想奪權,即使曹操還權給獻帝,這個國家會怎麽樣,也會被權臣搞得烏煙障氣,曹家,夏候一族皆有滅族之險,至於那些迂腐的士家頂級謀士在治世都會被幾個太監玩死,何況現在諸候並立,君子能鬥得過小人嗎?
答案是不能的,軍閥,權臣,外戚皆是大患,曹操能放權嗎?
不能,曹操只有不斷的對外發動戰鬥,士人,外戚,才會收斂一些。
曹操想打呂布前先打張繡,劉表和張繡可不是省油的燈。
張繡是曹操後顧之憂,宛城攻許都是容易的,若是劉表聽信其謀士進言,自己根本沒辦法抽空去打呂布,曹操現在是什麽的情況,大概就是一個肉夾膜,還是好幾層。
公元197年那一年,曹操的外敵非常多,有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還有個馬騰,韓遂,五股敵對勢力,他們都有可能來打許都,聯合起來打自己一個。
事實呢,曹操打張繡時,田豐就建議袁紹打許都把皇帝搶過來,袁紹不聽,說他兒子生病,其實是他在觀望實事,是希望其他諸候先出兵,其他人都在觀望,孫策也進言袁術打許都把皇帝搶過來,袁術不聽,袁術想著做皇帝,我把皇帝搶過來,我自己處哪,呂布是不願意把皇帝迎到徐州來的,他經歷了王允被殺,哪裡敢再自找不痛快,陳宮隻叫曹操征張繡,就叫呂布發兵去打曹操,呂布一打聽,曹操隻帶了二三萬人去打張繡,曹操只有這點兵嗎,肯定不止,曹操奸詐,肯定是想誘自己出來,不乾,窩在下邳城喝酒玩樂。
曹操得到的消息是大家對皇帝都沒有什麽興趣,袁術公元197年7月稱帝,曹操就好笑了,袁術無憂也,去了一路。
孫策忙著搞獨立,鞏固勢力,暫時不會去打他, 袁術稱帝用不了多久,就會被自己乾掉,而且其他諸候還不敢幫袁術,袁紹一點動靜也沒有,田豐跟沮授還挨了批評,那個家夥曹操是太清楚了,見事遲,什麽叫見事遲呢?
就是現在有個搶皇帝的項目,風險很大,要個十幾萬兵馬去幹,前面沒有人乾過,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不成功的話說不定連底褲都輸沒了,當時公孫瓚的問題還沒解決,袁紹也不敢乾,總是要先衡量一下,曹操就敢乾,就這是曹操能成功的原因,其實做什麽事都是沒有後路的,成攻的人都是九死一生活過來的,更何況這稱王稱霸的事情,袁紹退縮了,後來又有幾次機會,袁紹也沒有去幹,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有機會了去不去幹又是另外一回合,袁紹失敗是有道理的,大部份還是取決他的性格問題。
7月之後曹操又去征張繡,這次帶了五萬兵馬,帶上郭嘉,看家的還是夏候敦,夏候淵兩兄弟,兒子,子侄這次也不帶了,留在家裡,看大本營。
曹操為什麽不派其他人去打張繡呢,原因是建立威望。
做謀士的做前線總指揮比較困難,曹操也不會去培養這種總指揮,培養了又把自己擱哪呀,擱棺材裡呀,顯然是不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