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武俠時代的皇帝修煉日記》39節 軟肋
當回鶻可汗的信由使者攜帶著趕到河東時,皇帝已經進入了大虞的北都。

 太原附近獨特的盆地地形,不僅賦予了這裡易守難攻的軍事屬性,汾水和晉水的交匯更帶來了養育萬物的水分更滋養了這裡的肥沃。

 北都太原府,大虞王朝所崛起的城市,皇帝站在城牆之上審視著高大厚實的城牆,以及城中來往不絕的人流,回想著當年大虞太祖在這裡起兵時的盛況。

 太原,從來都不是一座寂寞的城市。

 這裡因為地理位置特殊,一直以來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博弈的焦點。

 自春秋建城以來,不知道多少興衰在此地上演。到了北齊北周南梁並立的大爭之世,晉陽更成為北齊的別都,是北齊與北周角力的總後方。

 原本的晉陽城在晉水北岸,周長六裡,北齊時另在汾水東岸修建一座新城。

 前朝之時將新城定名為太原,老城依舊以晉陽之名,雙城並立的雄壯格局更加令人仰視。李旭行走於太原的城牆之上,望著西南方向的晉陽老城,心裡頗不寧靜。

 相比於擊敗日薄西山的回鶻人,李旭想得更多的還是怎樣治理這個天下。

 舊的體制已經無法再有效的治理這個國家了,如果李旭那位便宜祖宗太祖皇帝現在重生,今日的大虞的樣子和他當年留下的那個江山除了名字一樣之外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

 支撐王朝的兩大根基,軍事力量和財政體系都已經完全不同,大虞太祖再世為人只怕會不知今夕是何夕。

 所謂時移世易,天底下沒有放之萬世不易的道理,李旭很清楚,既然自己已經邁出了改革的第一步那就要一直的改下去。

 這世上若有什麽能夠真正不變,或許只有眼前這雄壯威武的晉陽與太原兩座連在一起的雄城。

 “真是形勝之地,霸業所居啊。”

 魏博節度使、中書令田弘正站在李旭身後,由衷地發出一聲感歎。

 所謂英傑,便是百世之後讀到他們的生平過往,都會心有戚戚有所感慨的人物。

 田弘正並不是大虞的什麽忠臣孝子,然而站在這先代所修的巍峨城牆之上,遙想大虞太祖當年在此起兵的盛景,自然也會有所感觸。

 “河東表裡山河,地勢連綿,若非親貴險要,不能職守此地啊。”

 元稹看著眼前的雄鎮有感而發。

 正因為這種獨特的地理形勢,整個山西被大虞有意識的分成了三塊,北面的雲中大同至太原晉陽這一代由河東節度使統管,順著汾河再往南的另一個盆地則劃歸河中節度使管轄,另一邊位於太行山南端的長治盆地以及延伸至河北南部的邯鄲一帶則由昭義節度使控制。

 這個思路和朝廷有意將四川拆分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和劍南東川節度使差不多,只不過那個昭義節度使聽名字就知道是當年關東之亂的後遺症。

 不過現在嘛,昭義節度使基本已經給皇帝身邊的那位田弘正吃乾抹淨了。魏博節度使三代專業在昭義節度使內部拱火搞事,製造上下矛盾和兵變,弄得內亂不休。

 現在除了留了一個昭義節度使的空架子應付朝廷之外,整個軍鎮的裡子已經給田老令公吃下。

 藩鎮之間的爭奪其實更加殘酷。

 “我準備在此地設立行台。”

 皇帝轉過頭低聲說道,李旭滿意地在田弘正和元稹等人的臉上看到了驚訝。

 行台,這個詞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過了。

 古代地方的行政體系,自秦末廢除封建之後,根基便立足與郡縣之上。但是隨著人口繁滋,國家的擴張,郡縣製也遇到了問題。

 因為郡實在是太多,中央政府幾乎不可能對所有的郡直接管理,於是乎就必須設立在郡之上的行政單位。

 於是就有十三州部刺史的問世,可是州部刺史掌握的權力過於集中,劃分州部時按照地理格局劃分,很容易形成割據。

 所謂行台,便是行尚書台的簡稱,古人所說的“台省”便是尚書台和中書省的簡稱,這兩個機構組成了中央政府的核心,所以被並稱。

 行台制度之始創在曹魏之際,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軍事需要,曹魏在遼東、淮南、關中、荊楚等多個方向同各方勢力對峙,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部門統合各方力量,所以有了最初的行台之設。

 不過那個時候的行台更接近於流動的中央政府,是為司馬氏完成代曹的功利之舉。到了兩晉之時,行台成為北方政權經常性設立的機構,也具備很強的軍事色彩,往往以宗室強王出任。

 一直到了前朝,行台也是極具軍事色彩的一個行政機構,因為前朝之際州郡繁多,為了對抗某個方向上的敵人,僅僅依靠一個郡乃至一個州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加以統合整理。於是就有以行台統合各地軍權的作法。

 這也是日後行省制度的發端。

 “我準備廢除河東節度使和河中節度使,將兩節度並為一起,在河東道設立河東道大行台。”

 其實從大的地理概念上看,大虞的節度使們也很接近行省這個概念,在江南地區已經根據地理劃分出了後世各個省的大體布局,但是在收到跋扈藩鎮威脅的中原和北方,個各節度使因為均是需要呈現出一種破碎化的現象。

 李旭有信心通過自己這一代人的時間解決藩鎮問題,所以他也並不認為將河東和河中兩個節度使連在一起會有什麽危險性。

 皇帝覺得現在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在戰場上面對自己時取勝。

 所以李旭才會著手布局整合朝廷現在的地方治理體系。

 不過田弘正和元稹顯然不能理解皇帝現在的規劃,因為從他們的歷史經驗看來,所謂的行台往往都等同於後世所謂的“行在”。

 也就是李旭不在國都之時隨身所攜帶的那一套領導班子。

 於是乎這二位便天真的以為皇帝在看了晉陽與太原的雄壯之後下定決心要解決回鶻人了。

 這可大大出乎二人的預料之外。

 畢竟說句心裡話,雖然兩人各自別有懷抱,但是他們都認為朝廷是不會在代北同回鶻人打上一場沒頭沒腦的戰爭的。

 這注定將會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光明勝所統領的回鶻部落注定會戰敗,但是朝廷也會把大量的資源空擲於此,那些資源本來應該是用來懾服關東那些桀驁藩鎮的。

 兩個人沉浸在震驚之中,心思各樣變化,此時馬強則急匆匆的走上了城牆。

 這位前神策軍現忠義軍的頭目看了一眼皇帝身旁的一行人,從袖中掏出一個精美的鏤金圓筒遞到皇帝手中。

 “陛下,回鶻遣使者帶國書來了。”

 “使者呢?”

 “給咱們扣在朔州了。”

 “什麽身份?”

 “此人自稱是回鶻的葉護。”

 皇帝點了點頭,這便能解釋通了。他早就發下命令,所有的回鶻使者一律遣返不見。這位使者被北面的虞軍扣留,顯然是身份有所特殊。

 葉護,是古代草原民族對大部落酋長的稱呼,始於烏孫、大月氏之時,後來突厥人直接抄來用了,回鶻人也跟著抄襲,變成了上位大酋長的稱呼。

 這位回鶻來的使者自稱葉護,顯然是回鶻各部落中有頭有臉的人物,被扣住也算是天經地義。

 “行文把那個使者帶到北都來。”

 現在天氣寒冷,各項軍資都在轉運途中,皇帝還沒有做好和回鶻人正面對決的準備,留在距離前線更遠的太原以逸待勞乃是一種保守的策略。

 李旭拿過圓筒,發現似乎是純金所製,上面描龍畫鳳,看起來十分精美,回鶻巔峰時期的國力從中可見一斑。

 打開信筒,李旭看見上面工工整整的手書,發現竟然是回鶻可汗光明勝的親筆。

 光明勝以漢字書寫國書,上面洋洋灑灑幾百字,隻言不提雙方現在緊張地情勢,反而回顧了大虞和回鶻以前的友好邦誼。

 最後光明勝提出,作為皇帝的外甥,他願意奉請之前嫁到回鶻的太和公主回朝。

 李旭仔細回想了一下自己的便宜親戚們,想起了這位太和公主的不凡。

 和親,自漢開始就是中原王朝一種有力的外交手段,不過和親的公主往往都是出身戴罪的宗室遠枝。

 而這位和親回鶻的太和公主卻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之女,而且還是李旭便宜祖父楚王的妹妹。

 當年關東之亂再加上之前的聖後臨朝,楚王登基時的大虞已經是元氣大傷,這個時候回鶻人又一次為他們的可汗請求和親。

 按照往常的慣例,回鶻和親就是從宗室中抽出一個公主,但是這一次回鶻要求一位真正的公主,而且他們出了大價錢。

 回鶻可汗願意獻上兩萬匹戰馬、五千頭駱駝以及大量的金銀作為迎娶公主的聘禮, 並且願意提供一支騎兵給大虞用於平定跋扈的藩鎮。

 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當時的楚王根本無法拒絕的誘惑。

 於是乎太和公主出嫁回鶻,大虞朝廷賺的盆滿缽滿。

 若論本心,李旭看不上這種近乎販賣人口的行為。但是仔細看一看帳面上的數字,這位太和公主的確是身價最高的女性了。

 現在這位姑奶奶年事已高,她和當時的回鶻可汗並沒有子女,但是繼承汗位的之後兩代可汗對這位可敦也是敬重有加。

 現在光明勝提出要奉請這樣一位公主回朝,這是一個讓李旭無法拒絕的條件。

 這樣一個女人是有權利回到祖國安享晚年的。

 皇帝必須承認,光明勝找到了自己的軟肋,這個年輕的對手並不簡單。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