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結局也正如蔡道所料的那樣,當主考官們將他們選中的考卷匯集在一起,打開糊名的時候,范祖禹這才陡然發現,自己居然被秦觀調戲了。
秦觀突然改變了自己行文的風格,憑他的才能,做得文章四平八穩,雖然沒有什麽太出彩的地方,但中個進士卻是綽綽有余的。
這個時候,范祖禹再想反悔,已經來不及了。因為秦觀做得這個考卷,恰恰就是他親自挑選出來的。
最後,秦觀考中了這一科的進士,不過,他跟自己師叔一樣的悲催,甚至是更加悲催。
蘇轍當年應考的時候,破罐子破摔,亂寫了一通,不但寫了仁宗朝的得失,還事設宮禁,這讓當時的主考官都議論紛紛,甚至為此還發生了爭執。最終,還是仁宗大度,沒有黜退蘇轍。不過,他這次的科舉名次就不高,被列為了下等。
而秦觀之所以說他是最悲催,因為他直接被列到了最後一名。
這就可以說是名到孫山了。
對了,元豐八年乙醜科,還有兩位牛人和一個蔡道的長輩登科了,他們就是宗澤、張叔夜和蔡玄。之前,這三個人都是白身或是蔭補當得這官。
考慮宋神宗駕崩,政局變化,蔡道便向孫覺建議,讓這三位手下參加這一科的科舉考試。宗澤和張叔夜這兩個歷史上的牛人,他們的學問自不用說,蔡道的堂兄蔡玄,那可是蔡襄的長子啊,家學淵源,自小被蔡襄教誨,再加上他本人又不笨,考個進士也不是什麽難事?
歷史上,宗澤是在元佑六年那一科的考試中考中的進士,之所以,那麽晚,是因為他一直在邊境上遊歷,這才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而張叔夜和蔡玄都是官員之後,蔭補才當得官,他們二人去應這一次的科舉,可以說是陪太子讀書,完全是陪著宗澤一起去的。
沒想到,他們三個同時都考中了。
這也是意外之喜,而張家和蔡家也可以將這個本屬於他們的蔭補名額留給家中的弟弟們。
到了如今,蘇門四學士當中,也就只剩下一個李廌仍是白身了。
這倒不是李廌沒有這個才能,而是因為,在元佑年間,他根本就沒有參加之後兩次的科舉考試。
元豐八年,李廌在和秦觀,以及蘇軾一家人分別之後,他帶著自己的小師弟蘇遁,前往雪花山白雲觀,尋訪蔡道。
卻不想,李廌晚到了好幾天,蔡道早就已經到了太行寨。
不過,李廌為了蘇遁這條小命,也是拚了。他孤身一人,帶著一個病重的孩子,輾轉來到了太行寨,進入了這個賊窩。
到了這裡,蔡道見到這個曾經見過一面的大才子,自然是非常吃驚的。聽到他的請求之後,蔡道自然沒有理由拒絕,不過,蔡道也事先言明,自己並不是一個郎中,只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小蘇遁。
後來,也就是元佑三年,為了勸說李廌參加科舉考試,蔡道這才終於將自己的底細告訴了李廌一個人。
於是,兩人之間立刻便陷入了冷戰之中。
先開始的時候,李廌對於蔡道做下得事情,並不是很理解,甚至是非常厭惡。一個官宦人家的小孩子,居然結交匪類,這讓一向學習孔孟之道的李廌完全無法理解。
可是,為了小蘇遁的一條命,李廌也隻好忍耐了下來。
好在,小蘇遁的病並不是什麽不治之症,只不過是先天不足,後天有諸多勞碌,跟著蘇軾在路途當中顛沛流離。這孩子同蔡板一樣,生下來就底子不足,生病之後一直沒有調養好,這才落下了病根。
元豐八年之後,小蘇遁在蔡道的喜新調養下,這才保住了一條小命。
元祐三年之後,李廌一直在一旁冷眼觀察蔡道在太行寨裡的所作所為,經過這幾年的接觸,在和鄭俠那個反骨仔在河東路一番作為對比之後,他反倒是越來越困惑了。
在他接觸的人當中,無論是只會著書的司馬光,執拗不聽不同意見,一直堅持變法的王安石,亦或是大嘴巴的師傅蘇軾,單就治理地方的能力,這些人牛人加在一起都趕不上自己眼前的這個孩子。
蔡道在太行寨中,也一直沒有忘記自己到白雲觀的初衷,就是要改善河東路地區百姓的生活,讓天下人都看一看自己的能力。
不過,這一切雖然被鄭俠攪和了,蔡道隻好放棄將中條山作為發展基地的打算,而是利用自己在太行山脈中的影響力,開始一步步的改造這塊土地資源貧瘠的大地。
人類充饑的不僅僅只有草本糧食,諸如五谷,以及還在南美洲沒有大放光彩於全世界的玉米、馬鈴薯和紅薯。
百姓們一定拿攝入足量的各類肉食,不但能夠改善其體質,還能讓他們大幅度減少糧食的攝入量。
而且,故晉地區山多地少,種植木本糧食植物更加有利可圖。
大棗、板栗和柿子,這些木本糧食不僅能夠補充草本糧食作物的不足,也能長期貯存,還有一個草本植物無法匹敵的優勢——不用重複播種,果木長成之後,每年都能收獲。
不管是大棗、板栗和柿子,想要讓它們從一粒種子長成能夠結出果實的樹木,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蔡道從太行寨離開的時候,這些果木能夠收上兩三年已經是不錯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變通的辦法,可是找尋同屬的樹木,利用插扡的方法,將其他地區已經長成的果木枝乾嫁接到這些樹木上,就能夠在短時期之內,吃到木本糧食。
而且, 在山中置辦養殖場,養殖豬和雞,見效更快。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做成之後,大大改變了李廌的人生觀。
要知道,這些事,可是蔡道領著一群小孩子一起辦成的。山寨裡的大人們不是忙著應付鄭俠派來清剿他們的廂軍,就是在練兵。
這其間,蔡道勸過李廌,可是,這位大才子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倔強。
當看著朝中保守派這些個大臣,正事沒有辦成幾件,內部人自己卻先鬥起來了。而於此同時,中原各地的百姓們的生活卻並沒有因為新法被廢除而得到任何的改善。
相反,一個土匪窩在蔡道這個孩子的調教下,卻顯得生機勃勃,這讓他如何能夠昧著良心去考試呢?
也難怪,李廌這種性格,原本的歷史中,他是蘇門四學士當中,唯一一個沒有考中進士的人。
後來,中年落榜之後,李廌便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一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