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一條北洛河,蔡道就打算舉薦自己的族兄蔡玄。
蔡道之所以選擇蔡玄,是因為他對宋朝的歷史知道的太少,那些宋末出名的文臣和武將,要麽就是沒有出生,要麽就是如今比蔡道的年紀還小。
說實話,蔡道並不是十分了解自己這個族兄心內的想法和為人。可是,經過前幾次的接觸後,蔡道初步看出了蔡玄的幾個特點。
一是臉皮厚,蔡道那麽小,蔡玄居然都能張口閉口的賢弟叫著,臉皮能薄的了嗎?蔡道認為,這個優點,是一位官員當官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是蔡玄這個人雖然有些貪財,卻從不以勢壓人,算是取之有道。
三就是出身好,他父親蔡襄的名望太大,而且他本人也交遊廣闊,認識的人不少。
想必出山以後,身邊出主意的人少不了。
所以,蔡道這次來,不管是為了神廟的事情,也是想試探一下蔡玄具體的想法。
如果他真得只是想當一個閑雲野鶴,蔡道也不會非得逼迫這個待他不錯的族兄出山。
更何況,蔡道經過仔細分析,認為就在今年,為了報五路伐夏之仇,西夏國主一定會派軍隊大舉進犯宋國西北諸路。而這是,也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蔡玄到時即便沒有在前線任職,如果能夠盡可能的減少關中對外界糧食的需求,那也是大功一件。
五路伐夏戰爭之後,種諤帥鄜延路士卒,一路上勢如破竹,先後得到銀、夏、宥三州。
可惜的是,到最後,高遵裕為了一己之私,貽誤戰機,導致種諤的軍隊糧運不濟,半路上軍隊便潰散了。剛剛得到的三州,也得而複失。
蔡道進京後,宋神宗便聽從他的意見,把種諤派到了熙和路任職。
而沈括,這位在後世大名鼎鼎的大宋百科全書《夢溪筆談》的作者。此刻正在延州,也就是後世的延安任職,他早在元豐三年便被派到延州,被任命為延州知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
元豐五年初,也就是今年二月,經過幾年功勞的積累,沈括終於升為龍圖閣學士。
如果,這位沈括沈大人就這麽安安穩穩地在延州帶下去,不要像種諤那樣妄動刀兵的話,他這個龍圖閣學士,用不了幾年就能回汴梁,進入中樞成為樞密使或者樞密副使。
可是,這位出名的妻管嚴卻把自己當成了諸葛亮第二了。
也不知道沈括的腦子是不是被他家的河東獅給打的,那根弦搭錯了,明明安穩地日子不過,非得要整出了妖蛾子。
這不,蔡道遇刺沒有多久,他就上奏宋神宗,提出自己的戰略設想——在橫山修築城牆,俯瞰平夏,修築永樂城。
大宋剛剛經歷過五路伐夏的慘勝,朝中的大臣都是明白人,自然知道大宋如今的狀況並不適合大動乾戈。
特別是以司馬光為首的那些保守派大臣自然是堅決反對沈括的意見,而正丞相王矽和次相蔡確此次居然同時保持了沉默。他們兩個既不反對,也不讚成,讓宋神宗和其他大臣猜疑不已。
那些變法派的大臣雖然分成了幾個派系,可是,看到王矽和蔡確的態度,經過幾番思量之後,也都紛紛保持了沉默。這樣的場面搞得宋神宗十分的尷尬。
於是,宋神宗不顧大臣反對,立即下詔派徐禧與內侍李舜舉去西北,探察築城這件事是否可行。
宋神宗本就是一個銳意進取君主,即便經歷過去年的慘勝,他還是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滅掉西夏這個的疥癬之疾,
不想遺禍子孫。 蔡道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心中大為不安。
他並不知道徐禧與李舜舉是誰,自然也不知道他們的能力如何。可是,他知道沈括啊。
蔡道隱約還記得他看過的度娘裡關於沈括的百科知識。沈括,最高也就是做到龍圖閣學士,並未當個丞相和樞密使之類的職務。
那麽,如果這次永樂城建造成功的話,沈括作為發起者,肯定是首功,當丞相也許不夠資格,可當個樞密使則完全不在話下。那麽,他在後世也就不僅僅只是個聞名遐邇的科學家了。
這中間一定是出了什麽大的差池,而永樂城建城計劃到最後也一定不會成功。這就是蔡道基於沈括的相關資料得出的判斷。
由於系統的限制,蔡道無法獲知關於在元豐五年,宋夏之間發生戰爭最終的結局。
可是,就是蔡道這個兵法外行都能看得明白,元豐五年,大宋的戰略部署必須嚴防死守現有疆域,而不是去主動出擊。
西夏國自李元昊立國之後,行軍打仗一直在沿用李元昊的戰法——集中優勢兵力,攻打任何一路孤守的宋軍。
仁宗朝,宋軍幾路人馬每每遭遇到李元昊軍隊的時候,不能取得勝利,甚至於最後兵敗身死。就是因為這位西夏國的皇帝身邊總是聚集著二三十萬軍隊,這樣在兵力上西夏國就形成了局部的優勢。
在加上,宋將昏庸驕狂,文臣又在後方瞎指揮,這就導致了仁宗朝與西夏國的三次戰役——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皆以宋軍慘敗而告終。
自此以後,西夏國每每侵略宋國,其統兵的元帥都是如此。
搜羅全國幾乎能動用的所有兵力,去集中攻擊大宋西北的任意一路。
而大宋經過五路伐夏之後,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這三路,雖然已經把之前損失的士兵,都已經補充了充足的士兵。可這些都是新兵啊!士氣和經驗都不足,又如何抵擋全民皆兵的西夏兵。
這一次,鄜延路,環慶路,涇原路這三路光是獨自防守都感到極為吃力,如果西夏國大舉進犯的話,他們也只能協同防守,才能夠應對這一次的軍事報復行動。
就更別說,在這個時刻,沈括居然敢去主動招惹西夏國的重兵,究竟是誰給他的這個膽量。
在邊境上建造一座大型城池,大宋國不但要派出重兵防范西夏國的偷襲,還得征集大規模的百姓去服徭役。
要知道,在北方,這個時候可是農忙時節,正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一下子要征集如此多的百姓去修建永樂城。
又會是誰得到永樂呢?
而且,城池建造的規模越大,耗時就會越長。到時候,這些百姓無法歸鄉,勢必會耽誤整個關中糧食的收割和秋季冬小麥的播種。
這樣一來,今年和來年,關中地區百姓的負擔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萬一再遇到任何天災人禍,那些百姓又該如何活下去呢?
也許,到了那個時候,蔡道也可以效法鄭俠,畫上幾幅流民圖,去諷刺一下英明神武的宋神宗去了。
更何況,這一次,宋神宗身邊,可沒有王安石這個完美的背鍋俠存在,到時候官家又該如何應對呢?
橫山,那可是西夏國的生命線,即便西夏國朝廷的人全都是酒囊飯袋,也知道它的重要性。難道,宋神宗和沈括都指望著,西夏人會什麽都不做,眼睜睜地看著宋國把永樂城建起來嗎?
沈括、宋神宗他們難道就沒有認真想過,守護永樂城和建造城池百姓的重兵又從哪裡來?
宋神宗真舍得把汴梁城裡這些老爺兵都派到那裡去送死!
而且,戰略物資本就貧乏的關中,士兵要吃糧食吧!建造城池的百姓就算不給工錢,那也得吃糧食吧!
糧食又從哪裡來呢?
關中不比汴梁以東地界,可沒有運河可以運送糧食。不通水路的話,運送到關中的糧食,就算是這中間沒有任何人貪汙,也肯定會被運送糧食的騾馬消耗不少的糧食。
他外公王安石好不容易替宋神宗攢下來的這點家底,眼看著就要被宋神宗這個時昏時明的君主敗光了。
對了,還有之前有系統整出來的長虹貫日的警兆,難道宋神宗此刻都已經遺忘了嗎?
沈括的這道明顯不辯軍機的奏折,在京城已經不是什麽秘密,西夏的密探想必早就已經得知了。
看著花狻猊手下花了一百個大錢買來的消息,蔡道越看越是心驚不已,他知道大事不妙啊啦!
在得到消息的當天,蔡道就去拜訪了孫覺老爺子。
孫覺現在還是秘書監,對於奏折的內容和宋神宗的態度,他自然比蔡道知道的還要詳盡一些。
當時,他也是站在保守派一方,堅決反對宋神宗的這個決定。
可是,當蔡道將自己的顧慮源源本本的說了一遍之後,孫覺也坐不住了。
他當即拍案而起,大罵沈括誤國。
當官這麽多年,雖然一直在地方當官,孫覺可比蔡道更加了解朝中的這些大臣。
那個內官李舜舉倒還罷了,在宮中當差幾十年,一直風評不錯。擔當任何差事,也都是兢兢業業,而且,他還是內官當中一個不可多得的文人,他知識廣博,博覽群書,能文善詞。
可是,徐禧不同。
這個人明顯就是一個幸進的小人。
徐禧,字德佔,洪州分寧人。自小就心懷大志,氣度不凡。努力學習,卻又不學習關於科舉的任何知識。在家的時候,他博覽群書,長大以後,周遊大宋各地。
他從書中,力求知曉古今歷史事變;周遊各地的時候,他詢老問幼,力圖知曉當地的風俗利病。
史書上說他是‘以學識超卓破格任用。’
其實,就是王安石變法之際,徐禧獻策,呂惠卿看到後,便讓他以布衣之身充檢討,後來,呂惠卿又把他所獻的策書獻給了宋神宗。於是,徐禧才被宋神宗破格提拔。
後來,呂惠卿和鄧館相爭,也是徐禧暗中傳消息給呂惠卿,讓這位大奸臣逃過了一劫。
正是因為這些緣故,徐禧和呂惠卿之間的關系極為親密。
如果不是因為蔡道,呂惠卿和鄧館同時被貶到嶺南。徐禧此行也許就會得到朝中新黨的大力支持。
他們兩個的關系,別人不知道,蔡確卻了解的一清二楚。也正是這個原因,蔡確這次才會在宋神宗需要大臣支持的時候,第一次違背了官家的想法,態度表現得如此曖昧,自始至終都不肯表態。
經過商議,孫覺本來是想自己獨攬這件事,由他去召集志同道合的官員,一起彈劾沈括,規勸宋神宗熄了建造永樂城的打算。
這一次,蔡道卻並沒有聽從孫覺的勸告,他先口頭上答應了孫覺,穩住老爺子。
而後,他回到保育院之後,立即書寫奏折。
其實,他從一開始便執意要給宋神宗上一道自己的奏折。
之所以去找孫覺, 只是想問一問朝中所有大臣對這件事的態度,以及他們動向,順便再找一些幫手,和自己一起搖旗呐喊。
既然所有大臣,包括那個三旨宰相王矽都違拗了宋神宗的意思,蔡玄心裡更是安定。
宋神宗這麽做,無非是想先發製人,解除掉今年西夏人可能出兵的威脅。
那麽,蔡道就替他出一個更好的主意便是。
有珠玉在前,想必沈括的那道狗尾巴草奏折,也就入不了宋神宗的法眼了。
經過幾日的思量和斟酌,蔡道終於把一道萬余字的奏折寫完了。
三月十六日一大早,蔡道讓胡公公把奏折帶進宮,交給石得一。
這份奏折內容,蔡道當然又是假托莫須有的師傅托夢告訴給他的。
看到這份奏折之後,宋神宗自然並不會完全信任其中的內容。
在奏折之中,蔡道先是高度讚揚了一番沈括之前的功績。
可後面來一個神轉折。
他師傅說,沈括也就適合當一個地方的主官,寫詩詞著書才是他的專長,行軍打仗卻是他最大的弱點,頂多也就是一個三國時期的王經罷了。
而徐禧更是如此,他頂多也就是馬謖而已。
如果,宋神宗一定要堅持用他的話,可以,先把他派到一個在前線不太重要的州縣任主官。這樣,既能觀察一下他的能力,一旦出事之後,又不至於毀損官家的名聲。
蔡道還是孩子,宋神宗有心不理會,可是,有高遵裕這個廢物這個前車之鑒,他如今也對於自己看人的眼光產生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