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衡頗有些不以為然。“世間多俗物,營營於名利,雖讀詩書,不過視為求名逐利之器,心中何嘗有半寸清靜之地。與這種人相通,豈不自汙?”
“非也。”楊修搖搖頭,微微一笑。“人性愚昧,善惡難分,生而知之的聖人能有幾個?若是聖人自聖人,俗人自俗人,天生聖人又有何意義?夫子為聖人,正在於其有教無類,布道天下,使上士行道,中士順道,下士也能沾染文明,異於禽獸之伍。若老聃、接輿之徒,雖潔身自好,卻無益於世。至於李斯、韓非,雖有學術,卻用心險惡,助紂為虐,視百姓如寇仇,不足論也。”
禰衡哈哈大笑。“這麽說,德祖以為人性有善有惡?”
楊修再次搖頭,神秘地一笑。“其實,我讚成無善無惡。”
“哦?這聽起來可有些南轅北轍啊,願聞其詳。”
“不,我雖然讚成無善無惡,但我理解不深,不足為正平師。將來有機會,你還是向吳王請教更好。我這些想法大多來自於吳王。”
“當真?”禰衡又驚又喜,卻有些不太相信楊修。他倒不覺得楊修是謙虛,楊修可不是什麽謙虛的人,但他覺得楊修為孫策揚名。天下人都知道孫策出身寒門,又是武人,談不上什麽學術,他如何能對性論有什麽高明的見解,甚至還能對楊修有所啟發。想來是吳國眾臣故意虛美,捧他做當世聖人。
“我何必騙你?”楊修很坦然,甚至有些期待。禰衡性情偏激,不通人情世故,可是正因為如此,他沒有那麽多顧忌、牽絆,看問題更深入,能直指要害。如果能和孫策理論,一定很精彩。他沉吟片刻,又道:“正平,這世上如果有人能理解你,非吳王莫屬。如果有人能理解吳王,你亦當居三甲之內。”
“那你呢?”
“我啊,如果能再精進十年,也許有機會躋身三甲,做個季軍。”
“還有一個會是誰?”
“計相,會稽虞仲翔。”楊修指指禰衡。“他先行一步,但誰是冠軍,尚難定論。正平,努力!”
禰衡眨眨眼睛,撫著頜下的短須笑了,眼神發亮。
兩人談笑風生,時而意見相同,心有戚戚,時而意見相違,爭得不亦樂乎,正說得熱鬧,賀煚從外面走了進來,見禰衡在座,不經意的皺了一下眉頭,放慢了腳步。他上了堂,拱拱手,將一支銅管遞給楊修。楊修眼神一凜,接過銅管,放在袖子裡。
“正平,這件事就這麽說定了,你回去收拾一下,就搬到大將軍府來吧。如果孔文舉有意,我一樣歡迎,反正大將軍府房間多得很。”
禰衡心中有數,楊修有重要的事務要處理,沒時間再和他清談,便起身告辭。楊修讓賀煚送禰衡出去,自己起身進了書房,取過一直放在案頭的《說文解字》,又取來一枚紙,擺好筆墨,然後才取出銅管,仔細檢查了封口,確認沒有打開過的痕跡,這才刮去上面的封蠟,取出裡面的紙卷,對照《說文解字》,從裡面找出一個接一個的字,寫在紙上。
過了半天,紙上留下數百字,寫滿了三頁紙。對於情報而言,這個篇幅超乎尋常的大,但內容卻很簡單,只有兩件事:賈詡上三策,毌丘興建計攻南陽,其他的都是具體內容。正因為這些內容極其重要,傳遞情報的人才不憚其煩,用暗碼詳細寫出,又第一時間傳到長安。
楊修放下筆,手指輕叩案幾,沉思良久,籲了一口氣。“這個賈文和……大奸若忠啊。”
荀彧出了大將軍府,匆匆上車,由金馬門進宮,徑直返回尚書台。
關上車門的那一刻,眼淚就湧了出來,就連手帕都沒來得及拿。他靠著車壁,任由淚水滑過臉龐,沾濕了胡須。楊修的話在他耳中回響,像春雷一般震蕩著他的靈魂,將他從自欺欺人的夢中驚醒。
我為什麽會變成現在這樣?我少讀詩書,一心想佐聖王成就王道,為什麽會在霸道的路上越走越遠,為什麽成了自己最痛恨的李斯、韓非?百年之後,九泉之下,如何面對先祖荀卿?
沒想到真正繼承了先祖衣缽的人卻是吳王。他不信天命,卻對人前所未有的尊貴,不僅是讀書人,更包括那些普通的百姓。他沒有把他們當作愚民、賤民,不遺余力的教導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成為讀書識禮、有所擔當的士,文人是士,武人也是士,農夫是士,商人、工匠、醫匠也是士,聽起來,這簡直是磨磚作鏡,積沙為城,但他卻義無反顧的去做。雖千萬人,吾往矣。
如今看起來,他是對的,這才是成就王道的正途。他解決了一個困擾儒門已久的問題,在經權之間取得了統一。王道本不迂遠,根本不需要霸道來救急,阻礙王道的不是別人,而是世家,道義在口,利益在手的世家,還有他們這些以聖人門徒之居,卻昧於大道的讀書人。
道本不在那些艱深的文辭裡,而是眼前的生活中。日用而不知,周行而不殆,真正能理悟的人卻少而又少,不是道遠人,而是人遠道。每個人都自以為是,以經解我,又如何能領悟經的真義?
我就是個蠢物,有目而盲,有耳而聾。
“令君,尚書台到了。”馬車不知什麽時候停下,鮑出敲響了車壁。
荀彧忽然驚醒,他連忙掏出手帕,拭去臉上的淚痕,又定了定神,這才推開車門,下了車。尚書右丞衛覬站在階下,快步迎了上來,低聲說道:“令君,執金吾伏完來了,等候令君多時。”
荀彧停住腳步,皺了皺眉。
伏貴人生了皇長子劉馮,伏完就一直在尋求立後,立了後,皇長子就能成為嫡長子,將來就有機會成為嫡子。否則一旦天子另立皇后,太子就可能與伏家無緣。但荀彧對此很不以為然,大漢衰落至此,若不能中興,就算立為太子又能如何,他有機會登基繼位嗎?
伏完讀書讀傻了,他以為大漢現在還根基穩固,至少能再撐幾十年嗎?伏氏以經學傳家四百余年,幾乎與大漢相始終,卻教出這麽百無一用的書生,真是儒門的失敗。
“可曾說什麽事?”
“說是有公務,但都是些小事,我看還是為立後的事。”
荀彧眉頭皺得更緊。“還有其他的事嗎?”
“有。”衛覬的眼神變得有些奇怪。“剛剛收到陛下轉來的一副文書,是故並州刺史賈詡的上疏。”
“賈詡的上書?”荀彧又想起那個身影,心中莫名的焦躁,一時沒留神衛覬的臉色。“賈詡說什麽?”
“賈詡建三策:上策禪讓吳王,中策遠征西域,下策退守益州。”衛覬一邊說一邊從袖子裡抽出文書,遞給荀彧。荀彧接過來,卻沒打開,沉吟了片刻,頗有些意外。雖然還不知道具體的內容,但從這三策的整體思路來看,賈詡顯然並不讚成天子一意孤行,繼續與吳王孫策為敵。
“還有麽?”
“還有,陛下問皇甫太傅病體。如果皇甫太傅病情好轉,尚能支撐,就征發更多的士卒屯駐藍田大營,不過我猜測,很可能是要策應漢中。”
荀彧猛地一轉頭。“皇甫太傅病了這麽久,陛下又不是不知道。”
“是啊,所以陛下還有個備選的方案:司隸校尉張則。”
荀彧的心拎了起來。如果說讓皇甫嵩統兵,策應漢中的意圖還不明顯,那讓張則統兵就很清楚了。張則就是漢中人,又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由他統兵,肯定不是駐扎在藍田大營,守護長安這麽簡單。
“有沒有說征多少兵?”
“多多益善。”
“胡鬧!”荀彧變了臉色,脫口而出。“關中總共不過二十余萬戶,勝兵者也就是十余萬人,陛下征發三萬多人, 已經影響到了關中的耕種,再征兵……”他突然愣住了,回頭看著衛覬,張了幾次嘴巴,卻什麽也沒說完,倒是額頭沁出了一層豆大的汗珠。
天子這是和袁譚一樣,要與孫策決戰,畢其功於一役啊。他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荀彧立刻想到了賈詡的上書,不禁暗罵自己太天真,賈詡怎麽會這麽好心,勸天子罷兵,連忙打開手中的文書細讀。看完文書,荀彧的臉已經沒了血色,額頭青筋暴起,不住的扭動著,雙目充血,就像要噴出火來似的。
“這個賈文和,究竟想幹什麽,欲陷天子於死地嗎?”荀彧嘶吼道。
衛覬同情地看著荀彧,卻一句話也不說。他已經看過了文書,也猜到了賈詡的用意。他明知天子少年心性,一心要中興大漢,既不可能禪讓,也不可能遠走西域,卻提出這樣的建議,看似勸天子避孫策鋒芒,實質刺激天子冒險,用心歹毒,偏偏還沒有一點把柄落在紙面上。他這三策可是處處為天子著想,為天下著想,不管天子接受哪一策,都是造福蒼生的功德。
可問題就在天子不可能後退,他只會被險惡的形勢刺激,孤注一擲,奮死一搏。 。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