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小霸王》第二千二百零八章 新義利說
儒家一直以複古、保守著稱,言必稱三代,行必依古禮,但這只是表面文章,實質上儒學最善變,是諸子百家中最能緊跟時代變化的,從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董仲舒,一直在調整、擴充儒學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只是他們嘴上不肯承認罷了。

漢末是經學衰落的時代,原本就有變更的內在需求。新政推行於中原和江東,不管經濟還是思想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向來以帝王師自居的儒門不可能無動於衷,最先做出了反應,最積極的就是江東人,尤其是吳郡人。

作為吳郡郡學堂祭酒,陸康當仁不讓。面對孫策的垂詢,他拋出了醞釀已久的新的義利學說。

義(義)者宜也,從我從羊。

羊者,祥也,引申為善、美,與利有重合之處。從本質上來說,儒家並不反對利,只是反對不義之利,到了孟子時代,矯枉過正,義與利的對立越來越嚴重,這才顯得儒家迂闊,不近人情,進而發展為虛偽。可是作為一門政治哲學,儒學不會也不可能無視利的價值。小到家族,大到國家,要想正常動轉,不可能不注重利。只不過儒家追求的是公利、大利,希望穩定發展,長治久安,而不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意願是好的,眼光也是有的,只是儒家過於強調道德,強調公利、大利,忽視了小利、私利,反而造就了一批心口不一的偽君子。

所以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儒學穩定有功,發展則無能為力,自身也逐漸被皇權馴服,僵化保守,失去了活力,成了阻礙歷史進步的障礙。

好在漢代經學衰落還只是第一個周期,雖然遇到了麻煩,精氣神還在,還有自我革新的能力和勇氣。

陸康的觀點很複雜,引經據典,說得孫策有點暈,但概括起來其實也簡單:要根據新的經濟形勢調整義的概念和標準,強化德育,避免官民唯利是圖。比如說,工匠、商人都變成了士,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視他們為賤役,就應該以士的標準來要求他們,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尊重他們。

他們要想獲得尊重,首先應該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值得受人尊重。自由也好,尊重也罷,都是有限制條件的,沒有限制的自由和尊重只會造成混亂,公利、私利皆無法得到保證,自然也就談不上長治久安。

陸康最後總結說:無論是君子還是庶民,皆當有所敬,有所畏,否則就和浮屠道一樣,萬物皆空,無君無父,家既不家,國亦不國。

孫策不完全讚同陸康的建議——根本原因是沒有完全聽懂——但是對調整原則表示認可。這正是他期望的變化,儒生不僅要適應時代的變化,還要能走在時代的前面,引領時代。只有形成這種良性循環,他的終極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聽完了陸康的建議,孫策也向陸康敞開了心扉,解釋了為什麽不禁止浮屠道。

他對作為宗教的佛教無感,但是對作為哲學的佛學還是有一定興趣的。佛學重思辨,非常強調邏輯,對中原文化來說,這一點難能可貴。儒生和道士之所以辯不過和尚,根本原因就在於儒學、道學在邏輯上不如佛學嚴謹,常常說著說著就把自己繞進去了,最後只能強辭奪理。

“學問不能求全責備,希望某個聖賢創立一套無所不包,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問,後人只要依從即可,那是弱者、愚者的思維。學問就像孩子,總要不斷的成長才能成為有用之才。指望他生下來就全知全能,未免苛責古人。”

陸康含笑不語。他雖然讚同孫策的觀點,但他畢竟是儒生,

不能當著孫策的面否定聖賢,事實歸事實,情感上無法接受。當然,看到孫策推崇浮屠道的邏輯,他心裡也有些不舒服。被嚴浮調虐了那麽久,他現在聽到浮屠道三個字就習慣性的炸毛。“大王所說的邏輯,和西域人用於算學、形學上的推理、證明是一回事嗎?”

孫策笑著點點頭。“祭酒也研究這些學問?”

“原本看過一些,理解不深。上次陸遜返鄉省親,提及浚儀和定陶兩戰中的數理運用,老臣有些觸動。如今百業俱興,一日千裡,離不開數理的幫助。身為郡學祭酒,總不能一竅不通。說到這件事,正好有件事,還要大王出面協調。”

“陸公不妨直言。”

“老臣想在郡學開設與算學相關的課程,教授九章以外的算學知識,也不用太深奧,讓學生有些了解便好,將來遇到問題也能事先有所估算,不至於盡說些不切實際的書生話,惹人笑話。”

“這是好事啊。”

“好事是好事,只是算學教師不易得。老臣向趙嬰發出邀請,卻被他拒絕了。他說要研究的題目太多,忙不過來。”

孫策笑了笑。“陸公是沒給錢吧?”

“給了,不過郡學的開支也大,老臣只能開出三百石的報酬。本來以為不少,又不是正常任教,五天才上一次課,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些算學高手現在很吃香,隨便去參加一個聚會,講一堂課,就是上萬錢,根本看不起這三百石的報酬。”陸康無奈的攤攤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如今做學問的都成了逐利之徒,實在令人擔心。”

孫策也很吃驚。趙嬰講一堂課能得萬錢?“都是什麽人請他講課,出手這麽闊綽?”

“以商人為多,還有一些附庸風雅的權貴,不僅是趙嬰,有名的學者都在他們邀請之列。自己聽不懂沒關系,能請到著名的學者開講也是爭名的好辦法。嚴浮調能聚斂到那麽多錢財,大多就是這麽來的。我聽說他最忙的時候一天能講三場,早上一場,下午一場,晚上還有一場。”

孫策聽出了陸康話氣中的酸味。為了見嚴浮調,他了解了一些關於嚴浮調和浮屠道的傳聞。嚴浮調這麽受歡迎,固然和浮屠道是新鮮事物有關,也和踩著儒門出頭有關。浮屠道能有今天的氣勢,一半是和其他學術辯論辯出來的。一個人講沒什麽意思,兩個人唇槍舌劍的辯論更吸引人。浮屠道如此,儒門也是如此,奈何總被人虐,自然沒興趣了。

“我來找徐公河談談。不瞞陸公說,我本來也有這樣的計劃,不管將來是從文還是從武,從工還是從商,了解一些算學知識總是好的,沒想到陸公先行一步。論風氣之先,還是我吳郡第一,即使是陸公這樣的宿儒也敢於求新求變。”

陸康謙虛了幾句,心裡灌了蜜似的甜。有孫策這句話,吳郡這與眾不同的地位就穩了。如果能主持完成新義利學說,為吳國的發展保駕護航,提供思想綱領,那就更好了。

趁熱打鐵,陸康邀請孫策與郡學的師生座談。

孫策欣然答應。他今天到郡學來就是給陸康和吳郡郡學堂面子。不管怎麽說,吳郡是他的本郡,也是江東的都會,是他的根基所在,理當有所照顧。

得到孫策的同意,陸康立刻請孫策下樓,登上講堂。得知孫策要來的那一刻,他就有此想法,召集了所有的師生聽講。當初孫策在南陽講武堂開講,討論士的三重境界,並由蔡琰主筆,留下《士論》一篇鴻文,至今傳為佳話。現在孫策到了吳郡,自然也要做一篇大文章,才能彰顯孫吳鳳鳴之地的風采。

郡學的堂上階下坐得滿滿的,人滿為患,除了郡學的師生,還有一些聽到消息的木學堂、講武堂、政務堂的師生,院子裡坐不下,連牆頭上都坐滿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倒是不拘一格,爭奇鬥豔。牆角有兩人爭立足之地,一個身著勁裝的如花少女,一個是身著儒衫的白發老翁,各操吳音,你一言,我一語,少女嗓音清脆,吐字如珠落玉盤,快如急雨,老叟音質低沉,似古琴散音,不緊不慢,從容不迫,如同祖孫對唱,別有一番風味。一旁看熱鬧的大聲叫好,渾然不怕事大。

見陸康引著孫策現身,堂上堂下頓時安靜下來,就連吵架的少女和老翁都停了,互相瞪了一眼,勉為其難的分享了立足之地。

陸康首先介紹了幾個教師和優秀學生,然後向眾人解說了剛剛在樓上與孫策的對話,尤其是有關嚴浮調的部分更是巨細靡遺,活靈活現,令人身臨其境,倒是讓孫策有些意外,沒看出來陸康還有說書的本事,後世起源於吳地的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風靡一時,看來是有原因的。

得知孫策剛剛折服了嚴浮調,郡學的師生喜形於色。這段時間,他們被嚴浮調打擊得不輕,不少人準備在孫策來時告嚴浮調的黑狀,只是還沒等他們出手,孫策隻言片語就將囂張的嚴浮調鎮住了,簡直大快人心,對孫策的好感頓時提升了幾個層次。

席間,不免有人又問起孫策對浮屠道的印象。孫策大致解釋了一下,但他沒有局限於佛學,而是順勢說起了希臘、羅馬。他對郡學的師生說,大概在與老子、孔子相當的時代,更遠的西方也出現了幾位賢者,他們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說。這些學說與中原學問各有千秋,都值得好好研究。做學問就應當如蜜蜂采花釀蜜,取百家之長,成一家之言,只有如此,學問才能日日新。總在前人劃的圈子裡打轉是不會有出息的。

孫策慷慨激昂地說,尊師重道並不是對前賢亦步亦趨,而是站在前賢的基礎上,有新的發現,敢於見前賢所未見,言前賢所未言,將前賢的思想、學說去蕪存菁,發揚光大。只有如此,將來我們走出去的時候,才能走得更遠,更穩。我們不是征伐,而是傳播文明。就像我們的巨型拋石機一樣,那不僅僅是一件威力巨大的武器,更是文明和智慧的象征。

師生們群情激動,齊聲喝彩。

群嘲完了浮屠道,陸康引入正題,號召諸生向孫策請問。幾個年長的教師互相謙讓,不肯首先發問。陸康眼神一掃,堂上一個少年儒生起身,向孫策躬身施禮。

“吳郡顧劭,字孝則,敢請大王闡發義利。”

孫策心領神會。陸康關於義利的新學說那麽複雜周密,自然是準備了很久的,他剛才沒有正面回答,也就是想等到現在當眾宣講。顧劭是顧雍長子,是陸康的外孫,也是郡學的優等畢業生,一年前從郡學畢業,現在政務堂學習,師從祭酒黃琬,深得黃琬欣賞。由他首先發問,自然也是陸康安排好的。

這種揚名立萬的機會自然要留給吳郡的青年才俊。

孫策含笑點頭,緩聲道:“方才聽陸公說義利,意猶未盡,正當與諸君切磋。不過孤本武者,讀書有限,怕是不能像陸公一樣引經據典,文采斐然,淺陋之處還望諸君莫笑。”

陸康撫著胡須,朗聲笑道:“大王謙虛了,老臣無地自容。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論者道也,書與言皆是枝末。大王雖不擅經籍,卻能直指道之本原,非老臣能及。我郡學師生平日裡誦讀經籍,潛心向學,今日正欲聞大王武者之言,摧鋒折銳,直指要害,擊破藩籬,以期有所進益,開一新天地。”

“然!”眾人再次喝采。

“慚愧,慚愧。”孫策拱手四顧,含笑道:“諸君期望太厚,孤可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比當年面對袁紹的十萬大軍還要緊張些。”

眾人再次大笑。有人高聲喊道:“河北傖夫,如何當得我江東精銳。大王今日所對皆是江東才俊,自當比官渡時更用心方可。”

孫策忍俊不笑。江東子弟如今很狂啊,簡直是目無余子。這還是看在王后出自汝南袁氏的份上,要不然罵的就不僅是河北人,豫州人也要躺槍。

笑了一陣,孫策轉身顧劭。“敢問孝則,義與利孰為本?”

顧劭倒是坦然,脫口而出。“利為本。人非利不存,家非利不興,國非利不強。”

孫策讚賞地點點頭。“義於利何如?”

“義者,於利有所別,合於義者,乃是公利、大利,義之利。不合於義者,乃是小利、私利,不義之利。君子當取義之利,舍不義之利。”

孫策轉向四周。“諸君有異議否?”

眾人互相看看,各自搖頭,有人出聲表示讚同顧劭的意見。這也正常,顧劭所說的本來就是大家都認可的義利觀,不管是不是儒生,都這個觀點都不會有什麽異議。

孫策搖搖頭。“恕孤學識淺薄,不敢苟同。”

“請大王指教。”顧劭不卑不亢,拱手施禮,眼中卻有幾分興奮。他不怕孫策有異議,就怕孫策沒異議。有異議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有所啟迪,才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公私、大小,本是相對而言,不可截然而別,自然也不能凡大公則義,小私則不義。譬如吳郡顧氏,種族繁盛,戶口數百。於國而言,顧氏是小是私。於你顧孝則而言,顧氏是大是公。那顧氏之利是公是私,是大是小?總不能說顧氏之利忽而義,忽而不義。”

顧劭心中忐忑。孫策特意提到吳郡顧氏家大業大,是無心之言,還是別有所指?不過他很快冷靜下來,反問道:“依大王之見,則公利、大利反為不義,私利、小利反為義?”

“孤可沒這麽說。”孫策指指顧劭,笑道:“你這是欲加之罪。”

眾人失笑。顧劭也笑著拱拱手。“小子不敢。”

孫策收起笑容。“這其實是一個邏輯問題,孤言並非大公皆義,小私皆不義,只是說大公有義有不義,小私亦然,並非如孝則所言。義與不義,不在公與私、大與小,而在合不合義之規則。合乎規則則義,不合規則則不義。正如孝則與孤辯論,既不能因為孤是吳王便對,孝則是布衣便錯,也不能因為孤是吳王便錯,孝則是布衣便對。對與錯,只在對錯自身,不在孤與孝則誰是吳王,誰是布衣。”

他頓了頓,轉頭問顧劭道:“孝則以為然否?”

顧劭笑道:“大王所言甚是。”他抬頭看看孫策,又道:“久聞大王明辨是非,不以權勢迫人,今日一見,果然如此。有明君如此,乃我等之幸,天下之幸。”

“然!”眾人齊聲附和。

孫策笑笑,再次擺手,示意眾人安靜。“既然是坐而論道,自然要以理服人,起而行道則不然,那還是要看誰的拳頭硬,誰的刀快。所以說,要想與人坐而論道,首先要有行道的本事。否則對方一言不合,拔刀就砍,連命都保不住,還論什麽道?”

顧劭強笑道:“若是如此,小子可就不敢說話了。誰不知道大王武藝出眾,天下無敵?”

“怕不怕?”

在孫策的似笑非笑的斜睨下,顧劭更加尷尬,笑容有些不太自然。“……怕。”大堂上也安靜下來,眾人面面相覷,不知道孫策為什麽突然變了臉,出言威脅。

“那你可知孤為什麽不砍你?”

“自然是……大王仁慈。”

孫策搖搖頭,哈哈一笑。“孤不拔刀砍你,並非因為仁慈,而是因為無利。論道本為明是非,若孤為是,何必殺你?若孤為非,就算將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認輸,也無濟於事,只會繼續錯下去,而且人人自危,天下不安,後患無窮。殺你無利,便是不義,不義之事不可為,否則就是害人害己。義與利原本就是一物兩面,並非截然對立。”

顧劭愣住了,半天才反應過來,不禁又驚又喜,長出一口氣,又不免惱羞成怒。大眾廣庭之下,被孫策如此戲耍,著實有些丟臉。“大王這說理的辦法還真是別致。”

“是不是感觸特別深?”

“呃……終生難忘。”顧劭仔細想了想,也覺得孫策此舉雖然輕佻,卻能義利一體解說得很直白。“依大王之言,則義利本一體,合於義者必有利,有利者必合於義?”

“你覺得嗎?”

顧劭笑著搖搖頭。“還請大王解說。”

“孤剛才說過,你的邏輯不夠周密,顧此失彼,以偏概全。利有公私大小,難以兼顧,合而公利則未必合於私利,合於大利則未必合於小利,如何能一概而論?”

顧劭沉默了,一時不知如何作答。眾人也覺得有些繞,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陸康看在眼裡,有些後悔。本想讓顧劭成名,沒想到顧劭接連被孫策繞住了,脫身不得。想想也是,嚴浮調那麽善辯, 都被孫策說得啞口無言,顧劭根本不是嚴浮調的對手,又如何能說得過孫策?

陸康本想出言相助,轉念一想,又將湧到嘴邊的話咽了回來。顧劭少年得志,其實是有些自負的,即使被嚴浮調辯得理屈,心裡還是不服,總覺得嚴浮調兼通儒學和浮屠經義,而他不通浮屠經義,才吃了虧。如果有時間去研習一下浮屠經義,自然能勝過嚴浮調。如今讓他在孫策面前受挫,也許能讓他謙虛一些。

眾所周知,孫策讀書少,別說浮屠經,連儒家經籍都讀得有限。由此可見,知不知道與讀不讀書、讀多少書沒有必然關系,重要的還是能否善於思考,舉一反十。

顧劭權衡了良久,若有所思。“大王之意,莫非是說義亦當如利,分公私大小?”

“孝則不愧吳郡英俊,雖不中,亦不遠矣。”孫策點點頭,給了顧劭一個積極的評價。顧劭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領悟到他的用意,的確也不愧才俊之名,思維很敏銳。“求學問道,不可偏頗,理當反覆討論,不使有遺意、歧義。義與利本非對立,卻也並非渾然一體,若欲相安無事,就要各安其度,不僅不能以私害公,以小害大,也不能以公害私,以大害小。只有如此,才能公私相安,大小相和。”

孫策轉身,對陸康拱手致意。“陸公,這新義利說能否做到這一點,為我大吳立綱紀,就要看陸公和諸君的學識和氣魄了。努力!”

陸康心情澎湃,欣然領命。“有大王此論,臣等敢不竭力。”

()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唐三中文網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