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再造共和》第24章 聞所未聞的新戰法(下)
  第二十四章聞所未聞的新戰法(下)

  提到莫辛·納甘式狙擊步槍,就不得不先說莫辛-納甘式步槍。該槍由俄國陸軍上校莫辛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納甘共同研製。1891年與M1891式莫辛-納甘M1891式步槍彈一起列裝於俄國軍隊。7.62mm口徑,直動式原理,結構簡單,故障少,戰鬥性能好,經過3次改進,特別是1930年改進的1891/1930式步槍,戰鬥射速達到10-20發/分,殺傷距離2000米。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生產了上千萬支被紅軍戰士親切的稱為“莫甘同志”。

  俄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狙擊的運用方面並沒有很好的表現,在蘇聯建國後,紅軍似乎對狙擊也並不怎麽熱衷,主要努力都是在朝機械化方面發展。這個情形一直持續到1939年底的蘇芬冬季戰後才改變:進攻的紅軍遇上了芬蘭軍中擔任狙擊手的職業獵人,最鼎鼎大名的莫過於芬蘭的民族英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在佔據絕對優勢兵力的的情況下,進攻的蘇軍死傷慘重,士氣受到極大的影響,在世界強國面前弄了個灰頭土臉,好不狼狽。據說,得知蘇芬戰況的希特勒,對蘇軍的戰力越發不屑一顧,再一次堅定了對蘇聯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決心。而蘇軍經過血的教訓後才開始重視狙擊戰。

  在二次大戰期間,他們也仿效芬蘭的策略,招募各地的職業獵人做為狙擊手的骨乾,使用加上瞄準鏡的莫辛納甘M91-30步槍做為狙擊槍之用,並且首倡兩人或三人的狙擊組,跟德軍的狙擊手分庭抗禮,毫不遜色。不過這種高段的狙擊手,隻佔少數,大部分蘇軍中的狙擊手跟其他士兵一樣隻受過很短的訓練,充其量不過是射擊較佳的步兵罷了。

  “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以1931年投產的7.62毫米M1891/30型“莫辛-納甘”步槍為基型槍,將拉機柄加長並改成了弧形,以便在槍的左側安裝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將基型槍的6邊形機匣改成了圓形,使延長的瞄具座更加結實。望遠瞄準鏡是德國埃米爾.布赫公司研製的,在蘇聯也有從德國引進的生產線。“莫辛-納甘”狙擊步槍上的PE型瞄準鏡目鏡焦距80毫米,視場5°,分劃為1—14,每個分劃100米,對應於100—1400米的瞄準距離。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4倍,物鏡直徑30毫米。配用PE型瞄準鏡的“莫辛-納甘”狙擊步槍重4.6千克,而配用結構較簡單、體積較小、重量較輕的PU型瞄準鏡時,全槍重4.27千克。

  最初,莫辛納甘91-30型狙擊步槍采納的是四倍率PT型瞄準具,但鑒於它的種種缺陷,1931年蘇聯推出了它的改良型VP型瞄準具。但蘇方在屈光學技術上的欠缺,新型號仍不是一種理想的瞄準具。由於被六顆螺釘牢牢地固定在機匣蓋的後方,裝彈十分不便。1936至1937年,VP型被PE型瞄準具取代。該型瞄準具重0.62公斤,裝在支架的一側。PE對提高命中率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用它可對1,400米距離上的目標進行射擊。一旦瞄準具在行動中受損,可依靠瞄準導軌進行射擊。

  聽完蘇軍教官的詳細介紹,大家對初步認識到狙擊作戰的威力,因此在連裡狙擊手的人選上格外謹慎,又開始激烈討論起來,最後集中在江兆龍、江兆虎兄弟上,這兩個人各有特點,江兆虎在步槍上的突出成績,說明他的實力強大,而江兆龍性格沉穩、不急不躁又是一個較大的優勢。路勝在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基礎上,最後決定由江兆虎來擔任狙擊手,並由他在全連范圍內自選一名副射手。

  三天后,江兆虎和助手作為我軍第一批正式狙擊手,到沈陽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全封閉集訓,在蘇軍專家的嚴格要求下,系統學習狙擊作戰的基本戰術和各種技能,從此在人民軍隊的編制中,有了一批行蹤神秘,裝備特殊、能夠首發命中、一槍製敵的專業狙擊手,在戰鬥的關鍵時刻,能起到扭轉戰局的巨大作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